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江南逢李龜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江南逢李龜年》
原圖鏈接 圖片來源

《江南逢李龜年》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此詩撫今思昔,感慨萬千。前二句是追憶昔日與李龜年的接觸,寄寓着詩人對開元初年鼎盛的眷懷之情;後兩句是對國事凋零、藝人顛沛流離的感慨。全詩語言極平易,而含意極深遠,包含着非常豐富的社會生活內容,表達了時世凋零喪亂與人生淒涼飄零之感。

此詩作於唐代宗大曆五年(770),當時杜甫在潭州(今湖南長沙)。杜甫少年時才華卓著,常出入於岐王李隆范和中書監崔滌的門庭,得以欣賞宮廷歌唱家李龜年的歌唱藝術。安史之亂後,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帶。大曆四年(769)三月杜甫離開岳陽到潭州,居留到第二年春天,和流落江、潭的李龜年重逢,回憶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邸頻繁相見和聽歌的情景,感慨萬千,於是寫下這首詩。《雲溪友議》載:「明皇帝幸岷山,百官皆竄辱,積屍滿中原,士族隨車駕也。伶官:張野狐觱栗、雷海青琵琶、李龜年唱歌、公孫大娘舞劍……唯李龜年奔泊江潭,杜甫以詩贈之曰:『岐王宅里尋常見……落花時節又逢君。』」

作品原文

江南逢李龜年⑴

岐王宅里尋常見⑵,崔九堂前幾度聞⑶。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⑷。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江南:此謂江、湘之間,今湖南省一帶。李龜年:唐朝開元、天寶年間的著名樂師,擅長唱歌。因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寵幸而紅極一時,常在貴族豪門歌唱。「安史之亂」後,李龜年流落江南,賣藝為生。

⑵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本名李隆范,後為避李隆基的名諱改為李范,封岐王,以好學愛才著稱,雅善音律。尋常:經常。

⑶崔九:崔滌,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書令崔湜的弟弟。唐玄宗時,曾任殿中監,出入禁中,得玄宗寵幸。崔姓,是當時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龜年原來受賞識。

⑷落花時節:暮春,通常指陰曆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飄零,社會的凋弊喪亂都在其中。君:指李龜年。

白話譯文

岐王府邸里時常相見,崔九堂前您的音樂多次聽聞。

如今正是江南的大好風景,在落花時節又重逢李君。

創作背景

唐朝大曆五年的暮春時節,詩人杜甫從岳陽流落到潭州。一日,衣衫襤褸的詩聖落寞地行走在街頭。這時,在一群人的圍攏中,傳出了熟悉的歌聲:"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難道是——"?杜甫疾步走入人群,一個兩鬢斑白,懷抱琵琶的男人正在彈唱王維的《紅豆曲》:"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唱到"相思"二字時,歌者已是幾度哽咽,不能自持。圍在他身邊的觀眾也多眼中含淚,扔下錢後,嘆氣離開。[1]

杜甫又擦了擦昏昏老眼:"是,就是李龜年"!那個曾經享譽天下的著名歌手,今日沿街賣唱的李龜年。當晚,百感交集的杜甫寫下了這首著名的《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先回憶昔年與李龜年的相識,寄寓詩人對開元鼎盛的眷懷;再寫與李龜年相見,感慨國事凋零,人生滄桑。語言平淡,內涵豐富。

詩的前兩句,追憶過去:我們在歧王的宅邸經常見到,在崔九的堂前多次聆聽你的歌聲。

這些都發生在"開元盛世"時。提起"開元盛世",很多人自然想到杜甫的《憶昔》:"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稟具豐實",這是物質上的"開元盛世"。那精神上的"開元盛世"是什麼樣呢?看看當年"岐王宅里"和崔九堂前"便可知曉。

歧王和崔九,在開元年間可是聲名顯赫。歧王李范是李隆基的弟弟,在唐玄宗剷除韋皇后和太平公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崔九名叫崔滌,和唐玄宗可謂患難之交。在唐玄宗做王爺不得志時,崔九就鞍前馬後,不離不棄,一路追隨。

這是兩個位高權重的人,又是兩個平易近人的人,兩個喜歡和藝術家打成一片的人。當年的李龜年作詞、填曲、演奏樣樣精通,風流倜儻,才藝超群,頻繁來往於宮廷和貴族豪門。杜甫也因才華早著而經常受到歧王和崔九的邀請,所以,那時他們是經常見面的。歧王、崔九的府宅是開元鼎盛時期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集中地:群賢畢至,藝友雲集,錦天繡地,滿目俊才。王爺公卿禮賢下士,文藝精英盡展才華。這不就是精神上的"開元盛世"嗎?

用"岐王宅里"和"崔九堂前"向我們勾畫出一個美好的"開元盛世"圖。而赫赫歧王、威威崔九、一代名伶李龜年,意氣風發的杜子美不都是參與和創造了"開元盛世",或者說不都是"開元盛世"的一部分嗎?

"尋常見"和"幾度聞"看似輕描淡寫,實則大有深意。當年的"尋常"和"幾度"在若干年後,已經是不可企及的夢了。

當年的這些人——歧王和崔九,李龜年和杜甫,他們都想着這"開元盛世"會一直延續下去,甚至會走向更高峰,他們都沉醉在盛況中。年輕的杜甫和李龜年,還在編織着"前程似錦,來日方長"的美夢,他們從未曾想過這盛景會消失。可謂"當時只道是平常"。

詩人追憶這些是為了炫耀當年的風光嗎?不是,是為了引出現在,今昔對比。

三四句拉回現實。此時江南風景正好,在落花時節我們又重逢。眼前卻是風景秀麗的江南,落英繽紛的春季,這就是現實嗎?

這時已經是公元770年,即大曆五年。"開元盛世"已經過去四十多年,改變唐朝命運的"安史之亂"也已經結束八年。國家仍是四分五裂,滿目瘡痍,人民流離失所。當年懷有宏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杜甫,現在是"疏布纏枯骨,奔走苦不暖"的淒涼;名滿天下的李龜年也是"當時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風流儒雅的歧王和崔九早已死去;一代帝王唐玄宗也黯然離世,"開元盛世"已經是一去不復返。

一個"又"字,四十年已經划過,兩個飽經滄桑、形容憔悴的天涯淪落之人異鄉相見,無盡的傷感,無盡的悲哀,還能說什麼?還有什麼可說呢?

花落了!人散了!國破了!盛世沒了!"流水落花春卻也,天上人間"!這才是現實。

二十八個字,承載了四十年滄桑巨變。一部唐玄宗盛衰史,一首絕句版《長恨歌》。一首七絕具有如此高度的概括力,具有如此豐富的社會內容,且做得渾然無跡,舉重若輕,這就是詩聖的卓越。所以,後人評"子美七絕。此為壓卷"。

整體賞析

此詩是杜甫絕句中最有情韻、最富含蘊的一篇,只有二十八字,卻包含着豐富的時代生活內容,詩是感傷世態炎涼的。

詩的開首二句是追憶昔日與李龜年的接觸,寄寓詩人對開元初年鼎盛的眷懷;後兩句是對國事凋零,藝人顛沛流離的感慨。僅僅四句卻概括了整個開元時期的時代滄桑,人生巨變。語極平淡,內涵卻無限豐滿。

李龜年是開元時期「特承顧遇」的著名歌唱家,常在貴族豪門歌唱。杜甫初逢李龜年,是在「開口詠鳳凰」的少年時期,正值所謂「開元全盛日」。當時王公貴族普遍愛好文藝,杜甫即因才華早著而受到岐王李隆范和中書監崔滌的延接,得以在他們的府邸欣賞李龜年的歌唱。而一位傑出的藝術家,既是特定時代的產物,也往往是特定時代的標誌和象徵。在杜甫心目中,李龜年正是和鼎盛的開元時代、也和他自己充滿浪漫情調的青少年時期的生活,緊緊聯結在一起的。幾十年之後,他們又在江南重逢。這時,遭受了八年動亂的唐王朝業已從繁榮昌盛的頂峰跌落下來,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輾轉漂泊到潭州,「疏布纏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極為淒涼;李龜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勝景,為人歌數闋,座中聞之,莫不掩泣罷酒」(《明皇雜錄》)。這種會見,自然很容易觸發杜甫胸中原本就鬱積着的無限滄桑之感。「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詩人雖然是在追憶往昔與李龜年的接觸,流露的卻是對「開元全盛日」的深情懷念。這兩句下語似乎很輕,含蘊的感情卻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當事者心目中,這兩個文藝名流經常雅集之處,是鼎盛的開元時期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集中的地方,它們的名字就足以勾起詩人對「全盛日」的美好回憶。當年詩人出入其間,接觸李龜年這樣的藝術明星,是「尋常」而不難「幾度」的,多年過後回想起來,簡直是不可企及的夢境了。這裡所蘊含的天上人間之隔的感慨,讀者是要結合下兩句才能品味出來的。兩句詩在迭唱和詠嘆中,流露了詩人對開元全盛日的無限眷戀,猶如要拉長回味的時間。

夢一樣的回憶,畢竟改變不了眼前的現實。「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風景秀麗的江南,在承平時代,原是詩人們所嚮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詩人真正置身其間,所面對的竟是滿眼凋零的「落花時節」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藝人。「落花時節」,如同是即景書事,又如同是別有寓托,寄興在有意無意之間。這四個字,暗喻了世運的衰頹、社會的動亂和詩人的衰病漂泊,但詩人絲毫沒有在刻意設喻,這種寫法顯得特別渾成無跡。加上兩句當中「正是」和「又」這兩個虛詞一轉一跌,更在字裡行間寓藏着無限感慨。江南好風景,恰恰成了亂離時世和沉淪身世的有力反襯。

一位老歌唱家與一位老詩人在飄流顛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風光,點綴着兩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時代滄桑的一幅典型畫圖。它無情地證實「開元全盛日」已經成為歷史陳跡,一場翻天覆地的大動亂,使杜甫和李龜年這些經歷過盛世的人,淪落到了不幸的地步。感慨是很深的,但詩人寫到「落花時節又逢君」,卻黯然而收,在無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嘆,痛定思痛的悲哀。這樣「剛開頭卻又煞了尾」,連一句也不願多說,顯得蘊藉之極。清代沈德潛評此詩:「含意未申,有案未斷。」詩人這種「未申」之意對於有着類似經歷的當事者李龜年,是不難領會的;對於後世善於知人論世的讀者,也不難把握。像《長生殿·彈詞》中李龜年所唱的「當時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唱不盡興亡夢幻,彈不盡悲傷感嘆,淒涼滿眼對江山」等等,儘管反覆唱嘆,意思並不比杜詩更多,倒很像是劇作家從杜甫的詩中抽繹出來的一樣。

四句詩,從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聞」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聞」「逢」之間,聯結着四十年的滄桑巨變。世境離亂,年華盛衰,人情聚散,都濃縮在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儘管詩中沒有一筆正面涉及時世身世,但透過詩人的追憶感喟,卻表現出了給唐代社會物質財富和文化繁榮帶來浩劫的那場大動亂的陰影,以及它給人們造成的巨大災難和心靈創傷。正如同舊戲舞台上不用布景,觀眾通過演員的歌唱表演,可以想象出極廣闊的空間背景和事件過程;又像小說里往往通過一個人的命運,反映一個時代一樣。這首詩的成功創作表明:在具有高度藝術概括力和豐富生活體驗的大詩人那裡,絕句這樣短小的體裁可以具有很大的容量,而在表現如此豐富的內容時,又能達到舉重若輕、渾然無跡的藝術境界。 [4]

名家點評

元人范梈《木天禁語》:絕句篇法:藏詠。

清人黃生《杜詩說》:此詩與《劍器行》同意。今昔盛衰之感,言外*然欲絕。見風韻於行間,寓感慨於字里,即使龍標、供奉操筆,亦無以過。乃知公於此體,非不能為正聲,直不屑耳。有目公七言絕句為別調者,亦可持此解嘲矣。《唐詩摘鈔》:一、二總藏一「歌」字。「江南」字見地,「落花時節」見時,四字將「好風景」三字襯潤一層。「正是」字、「又」字緊醒前二句,明「岐宅」、「崔堂」聽歌之時,無非「好風景」之時也。今風景不殊,而回思天寶之盛,已如隔世,流離異地,舊人相見,亦復何堪?無限深情,俱藏於數虛字之內。杜有此七言絕而選者多忽之,信識真者之少也。

清人何焯《義門讀書記》:四句渾渾說去,而世運之盛衰,年華之遲暮,兩人之流落,俱在言表。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言情在筆墨之外,悄然數語,可抵白氏一篇《琵琶行》矣。「休唱貞元供奉曲,當時朝士已無多」,劉禹錫之婉情;「鈿蟬金雁皆零落,一曲伊州淚萬行」,溫庭筠之哀調。以彼方此,何其超妙!此千秋絕調也。 清人沈德潛《唐詩別裁》:含意未伸,有案無斷。

清人楊倫《杜詩鏡銓》:邵云:子美七絕,此為壓卷。

清人黃叔燦《唐詩箋注》:「落花時節又逢君」,多少盛衰今昔之思!上二句是追舊,下二句是感今,卻不說盡,偏着「好風景」三字,而意含在「正是」字、「又」字內。

清人李鍈《詩法易簡錄》:少陵七絕多類《竹枝》體,殊失正宗。此詩純用止鋒、藏鋒,深得絕句之味。

清人胡本淵《唐詩近體》:含意未伸,有案無斷;而世運之治亂、年華之盛衰、彼此之淒涼流落,俱在其中。

清人王文濡《唐詩評註讀本》:上二句極言其寵遇之隆,下二句陡然一轉,以見盛衰不同,傷龜年亦所以自傷也。

清人俞陛雲《詩境淺說續編》:少陵為詩家泰斗,人無間言,而皆謂其不長於七絕。今觀此詩,餘味深長,神韻獨絕,雖王之渙之「黃河遠上」,劉禹錫之「潮打空城」,群推絕唱者,不能過是。此詩以多少盛衰之感,千萬語無從*起,皆於「又逢君」三字之中,蘊無窮酸淚。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2]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杜甫出身於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遠祖為漢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審言。杜甫與唐代另一大詩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為晉代大學者、名將杜預之後。不過兩支派甚遠,杜甫出自杜預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預少子杜尹。杜甫青少年時因家庭環境優越,因此過着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有志於「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少年時也很頑皮,「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年少優遊 開元十九年十九歲時,杜甫出遊郇瑕(今山東臨沂)。二十歲時,漫遊吳越,歷時數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鄉參加「鄉貢」。二十四年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果落第。杜甫的父親時任兗州司馬一職,杜甫於是赴兗州省親,開始齊趙之游。

天寶三年(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陽與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相遇,兩人相約同游梁、宋(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之後,杜甫又到齊州(今山東濟南)。天寶七年(748年)秋,杜甫轉赴兗州與李白相會,二人一同尋仙訪道,談詩論文,結下了「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的友誼。秋末,二人握手相別,杜甫結束了「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漫遊生活,回到長安。

仕途不順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着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

天寶六年(747年),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由於權相李林甫編導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科舉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投贈干謁等,但都無結果。他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鬱郁不得志,仕途失意,過著貧困的生活,「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天寶十年(751年)正月,玄宗將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於是在天寶九載冬天預獻三《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命待制在集賢院,然而僅得「參列選序」資格,等候分配,因主試者仍為李林甫所以沒有得到官職。

天寶十四年(755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餘,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戰亂流離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第二年六月,潼關失守,玄宗倉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是為肅宗。這時的杜甫已將家搬到鄜州(今陝西富縣)羌村避難,他聽說了肅宗即位,就在八月隻身北上,投奔靈武,途中不幸為叛軍俘虜,押至長安。同被俘的王維被嚴加看管,杜甫因為官小,沒有被囚禁。儘管個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

時值安史之亂,他時刻注視着時局的發展,在此期間寫了兩篇文章:《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冠形勢圖狀》和《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五首》,為剿滅安史叛軍獻策,考慮如何減輕人民的負擔。當討伐叛軍的勁旅——鎮西北庭節度使李嗣業的兵馬路過華州時,他寫了《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的詩,表達了愛國的熱情。

為官時期 至德二年(757年)四月,郭子儀大軍來到長安北方,杜甫冒險從成西金光門逃出長安穿過對峙的兩軍到鳳翔(今陝西寶雞)投奔肅宗,五月十六日,被肅宗授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不料杜甫很快因營救房琯,觸怒肅宗,被貶到華州(今華縣),負責祭祀、禮樂、學校、選舉、醫筮、考課等事。到華州後,杜甫心情十分苦悶和煩惱。他常游西溪畔的鄭縣亭子(在今杏林鎮老官台附近),以排憂遣悶。他在《題鄭縣亭子》、《早秋苦熱堆案相仍》、《獨立》和《瘦馬行》等詩中,抒發了對仕途失意、世態炎涼、奸佞進讒的感嘆和憤懣。疏救房琯這件事,杜甫經宰相張鎬力救而得釋放。但「帝自是不甚省錄」,從此之後,肅宗對杜甫不再重用。這一年九月,長安收復。十一月杜甫回到長安,仍任左拾遺,雖忠於職守,但終因受房琯案牽連,於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暫離華州,到洛陽、偃師(均在今河南省)探親。第二年三月,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今河南安陽)之戰爆發,唐軍大敗。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中,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的愛國行為,感慨萬千,便奮筆創作了不朽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並在回華州後,將其修訂脫稿。「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遊。」

西南漂泊 乾元二年(759年)夏天,華州及關中大旱,杜甫寫下《夏日嘆》和《夏夜嘆》,憂時傷亂,詠嘆國難民苦。這年立秋後,杜甫因對污濁的時政痛心疾首,而放棄了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西去秦州(今甘肅省天水一帶)。杜甫在華州司功任內,共作詩30多首。杜甫幾經輾轉,最後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 也稱「浣花草堂」。後被嚴武薦為節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節縣。

廣德二年(764年)春,嚴武再鎮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將近兩年。嚴武表薦杜甫為檢校工部員外郎,做了嚴武的參謀,後人又稱杜甫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辭了職。這五、六年間,杜甫寄人籬下,生活依然很苦,他說:「厚祿故人書斷絕,恆飢稚子色淒涼」(《狂夫》)「痴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他用一些生活細節來表現自己生活的困苦,他說他的孩子那種還沒有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對父親很尊重,不知夫子禮,餓了的時候不管是不是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禮,餓了就吵着要飯吃,在東門外號哭,到了秋風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敗,飢兒老妻,徹夜難眠,他寫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廣德三年(765年)四月,嚴武去世,杜甫離開了成都。經嘉州、戎州(宜賓)、渝州(重慶)、忠州(忠縣)、雲安(雲陽),於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到達夔州(奉節)。由於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顧,杜甫得以在此暫住,為公家代管東屯公田一百頃,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買了四十畝果園,雇了幾個僱工,自己和家人也參加了一些勞動。這一時期,詩人創作達到了高潮,不到兩年,作詩四百三十多首,占現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這時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陽樓》等大量名作。其中最為著名的詩句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而《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是千古絕唱。[3]

視頻

唐詩 杜甫 江南逢李龜年

'100秒看完杜甫的一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