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江右游日記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江右游日記二出自《徐霞客遊記》,遊記是以日記體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學家徐弘祖經34年旅行,寫有天台山雁盪山、黃山、廬山等名山遊記17篇和《浙游日記》、《江右游日記》、《楚游日記》、《粵西遊日記》、《黔游日記》、《滇游日記》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遺有60餘萬字遊記資料,去世後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遊記》。世傳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數種,主要按日記述作者1613~1639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作詳細記錄,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具有重要的價值。[1]

原文

二十一日 早起,寒甚,雨氣漸收,眾峰俱出,惟寺東南絕頂尚有雲氣。與貫心晨餐畢,即出方丈中庭,指點諸勝。蓋正南而獨高者為寨頂,頂又有石如鸚嘴,又名鸚嘴峰,今又名為老人峰。〔上特出一圓頂,從下望之,如老僧南向,袈裟宛然,名為「老人」者以此。上振衣台平視,則其峰漸分為二;由雙劍下窺,則頂若一葉綴起。〕其北下之脊,一起而為羅漢,再起而為鸚哥,三起而為淨瓶,〔為北下最高脊,〕四起而為觀音,〔亦峭。〕此為中支,北與展旗為對者也,〔楠木殿因之。從南頂〕而西,最峭削者為龜峰、雙劍峰。龜峰三石攢起,兀立峰頭,與雙劍並列,而高頂有疊石,如龜三疊,為一山之主名。

〔峰下裂隙分南北者為一線天,東西者為摩尼洞,其後即為四聲谷。從其側一呼,則聲傳宛轉凡四,蓋以峰東水簾谷石崖迴環其上故也。峰東最高者即寨頂,西之最近者為含龜峰,其下即寨頂、含龜分脊處,而龜峰、雙劍峭插於上,為含龜所掩,故其隙或顯或合;合則並成一障,時亦陡露空明,昨遂疑為白雲耳。〕雙劍亦與龜峰並立,龜峰三剖其下而上合,雙劍兩岐其頂而本根基連。其南有大書「壁立萬仞」者,指寨頂而言也。款已剝落,雲是朱晦庵。此〔二峰〕為西南過脊之中,東北與香盒峰為對者也,而舊寺之向因之。

從西而北,聯屏障於左者,一為含龜峰,其下即為振衣台,〔平石中懸屏下,乃道登摩尼、一線天者也。〕二為明星峰,〔北接雙鰲,南聯含龜,在正西峰為最高。〕其上有竅若星。三為雙鰲峰,〔峰北下插澄潭,即入谷所經放生池南崖也。〕此〔三峰〕環峙於谷西,而寨頂之脈西北盡於此。從南頂而東,最迴環者為城垛峰、圍屏峰,此為東南層繞之後,西北與雙鰲峰為對者也。從東而北,列磷峋於右者,覆者為轎頂峰,尖者為象牙峰,踞者為獅子峰。此聯翩於谷東,而寨頂之脈東北轉於此,又從北而駢立為案焉。平而突者為香盒峰也。幻而起者靈芝峰也,〔即方丈靜室所向。〕斜而張者展旗峰也,〔東昂西下,南北壁立,南插澄潭,即入谷之鑿棧於下者。〕此〔三峰〕排拱於谷北,而寨頂之脈西南盡於此。此俱谷之內者也。

  若谷之外,展旗之北為天柱峰,〔即昨遙望開岐如圭者,旁〕又為狗兒峰。獅子之南為卓筆峰。圍屏峰之南,深壑中有棋盤石。寨頂之南又有朝帽峰。〔峰獨高,孤立寨頂後,余從弋陽東舟中遙見者即此,近為諸峰所掩。又寨頂、朝帽間,則為〕接引峰。寨頂之西有畫筆峰,〔蓋寨頂北下者,既為羅漢諸峰,其南回西繞,列成屏嶂,反出龜峰之後者,此是也。岩上有泉,是名〕水簾洞。此俱谷之外者也。

  其谷四面峰攢,獨成洞窟。惟西向一峽,兩崖壁立,水從中出,路亦從之。其南從龜峰之下,西從獅子峰之側,北從香盒、天柱之間,皆逾峰躋隙而後得度,真霄壤天地間一靈勝矣。其中觀音峰一枝,自寨頂北墜,分為二谷:西則方丈靜室所託,最後為振衣台、摩尼洞之路;東則榛莽深翳。

  余曳杖披棘而入,直抵圍屏峰、城垛峰之下,仰視「餓虎趕羊」諸石,何酷肖也。使芟夷深莽,疊級置梯,必有靈關再辟,奧勝莫殫竭盡者。惜石亂棘深,無能再入。出,循獅子峰之北,逾嶺南轉,所謂轎頂、象牙諸峰,從其外西向視之,又俱夾疊而起。中懸一峰,恍若卓筆,有咄咄表示驚訝書空之狀,名之曰卓筆峰,不虛也,不經此不見也。峰之下俱石岡高亘。其東又有石峰一支,自寨頂環而北,西與轎頂、象牙諸峰,又環成一谷。余從石岡直南披其底,復以石亂棘深而出。因西逾象牙、獅子之間,其脊欹削,幾無容足,回瞰內谷,真別有天地矣。此東外谷之第一層也。

  復循外嶺東行,南轉二里,直披寨頂之後,是為棋盤石。一大石穹立谷中,上平如砥,鐫其四旁,可踞可憩。想其地昔有考槃,今成關莽,未必神仙之遺也。其西南為朝帽峰,西北為寨頂,蓋即圍屏峰之後也。其外峰一支,自朝帽峰下復環而北,又成一谷,但其山俱參差環立,不復如內二支俱石骨削成者矣。此東外谷之第二層也。

  寨頂、朝帽之間,峰脊度處,一石南向而立,高數十丈,孤懸峰頭,儼若翁仲,或稱為接引峰,或稱為石人峰。從棋盤石望之不覺神飛,疑從此可躋絕頂,遂披棘直窮嶺下,則懸崖削石,無可攀躋也。仍從舊路至獅峰,過香盒峰,登靈芝峰,望天柱、狗兒二峰,直立北谷中。蓋展旗與其北一峰又環成一谷,此北外谷也。

  既而從展旗之西南,直東上其巔。東南眺朝帽峰之東,又分立一石,亦如接引,而接引則隱不可見;南眺疊龜、雙劍,俱若一壁迴環,無復寸隙也。下峰,從夾棧西山,循潭外南行,出雙鰲、明星、含龜之後,東視三峰,其背俱垂土可上。舍而更南,東入即水簾之徑,逾疊龜、雙劍,即下振衣谷中之道也。更舍而南,見有道東上,知為寨頂無疑矣。賈勇而登,二里,西視疊龜、雙劍〔已在足下,始知已出水簾上。下視谷中,三面迴環如玦jué環形古玉器,一面有開口,惟北面正對龜峰、雙劍,〕其西有隙可通,然掩映不見所從。此南外谷之第一層也。

  循崖端再上,已而舍左從右,則見東南岡上,亂石湧起,有若雙芝駢立,盤大莖小,下復並蒂,中有穿孔,其上飛舞成形,應接不暇。又上一里,既登一頂,復舍右從左,穿石隙而上,轉而東南行,其頂更穹然也。其北復另起一頂,兩頂夾而成峽,東南始於過脊,西北溢於水簾,山遂剖為兩界,而過脊之度其東南者,一石如梁,橫兩頂之間,梁盡而轟崖削起,決無登理。踞脊上回瞰南谷,崩隤直下,不見其底,但見東西對崖,懸嵐倒翠,不知從何而入。此南外谷之第二層也。

  久之,覓路欲返,忽見峽北之頂,有石如鑿級自峽中直上者,因詳視峽南石上,亦復有級如之,始知其路不從脊而從峽也。蓋其寨為昔人盤踞之處,故梯險鑿空,今路為草沒,而石跡未泐lè裂開。遂循級北下峽中,復自峽攀級北上,一里,復東登再高處,極其東南,則恍與接引比肩,朝帽覿相見面矣。惟朝帽東離立之石,自隱不見,而朝帽則四面孤懸,必無可登。而接引之界於其中者,已立懸脊之上,兩旁俱轟石錯塊,不特不僅僅是下不能上,即上亦不能下。其北下之谷即棋盤,其南下之谷即朝帽南來之脈所環而成者,亦不知其從何而入。此南外谷之第三層也。

  〔獨西無外谷。乃絕頂之北,東分為圍屏、城垛,西分為鸚口;然其異,下仰則穹然見奇,上瞰反窅yǎo深遠絕難盡也。〕時日色已暮,從絕頂四里下山。東向入至雙劍、疊龜之下,見有路可入水簾洞,第昏黑莫辨,亟逾嶺入方丈焉。

  二十二日 晨起,為貫心書《五緣詩》及《龜峰》五言二首、《贈別》七言一首。晨餐後,復逾振衣台,上至疊龜峰之下,再穿一線而東,復北過四聲谷。蓋四聲谷之壁,有一隙東南向,內皆大石疊架,若累級懸梯,便成樓閣,可通西北。而出其西北為摩尼洞,正下臨方丈,平挹yì觀音、淨瓶、獅子諸峰。遂下嶺,西南循外谷入水簾洞。其處三面環崖,回亘自天,而北與龜、劍二峰為對,泉從崖東飄墜,飛珠卷雪,為此中絕勝。〔蓋龜峰巒嶂之奇,雁宕所無,但只有詘qū屈曲水觀耳。此谷獨飛珠卷雪,在深谷尤異。但其洞雖與泉對,而窪伏崖末為恨。顧其危崖四合,已可名洞,不必以一窟標舉也。時朔風舞泉,游漾乘空,聲影俱異。霽色忽開,日采麗崖光水,〕徘徊不能去離開。久之,再飯於寺,別貫心行。

  仍從崖棧西出,十里,排前。五里,過狀元橋北之分路亭,其南路乃由橋而至黃源窯者,從其西行十五里至留口,暮涉其溪。溪西即為貴溪界,其溪自黃源來,至此入大溪,而市肆俱在溪西,乃投宿焉。自排前至留口,回望龜峰,只見朝帽峰儼若一羊角插天,此西向之望也,與弋陽東面之望不殊纖毫,第此處轉見一石人亭亭在旁更為異耳。

譯文

二十一日早晨起來,天冷得很,雨氣漸漸散開,眾峰都露了出來,只有寺東南的最高頂還有雲氣。和貫心吃完早餐,便走出方丈正廳堂,指點各處勝景。正南面高出周圍山峰的為寨頂,它頂部又有石頭如同鸚鵡嘴,所以又叫鸚嘴峰,如今又稱為老人峰。峰頂上特冒出一個圓頂,從下面望上去,像個面朝南面的老和尚,裝裝逼真,取名為「老人」的原因就在於此。上到振衣台平視,那山峰逐漸分成兩個;從雙劍峰向下窺視,則那圓頂宛若一片葉子連着。寨頂向北延伸下去的山脊,第一個聳起的山峰為羅漢峰,第二個聳起的山峰為鸚哥峰,第三個聳起的山峰為淨瓶峰,它是往北延伸下去的最高山脊,第四個聳起的山峰為觀音峰,它也同樣峻峭。這是中支,和北面的展旗峰對峙着,楠木殿建造在這山上。從南面的寨頂往西,最峻峭陡直的是龜峰、雙劍峰。龜峰上三個緊相聚集的石頭高聳起,直立在峰頭,它與雙劍峰並列着,而高高的峰頂上有重疊的大石頭,如三隻靈龜重疊,因此龜峰成為整座山的主名。龜峰下石頭南北裂開的形成一線天景觀,而東西分開的是摩尼洞,洞後就是四聲谷。從谷側呼喊一聲,聲音就會迴響四次,這是因為龜峰東面的水簾谷石崖曲折環繞在它上面的緣故。龜峰東面最高的就是寨頂,西面最近的是含龜峰,含龜峰下面就是寨頂和含龜峰分脊的地方,而龜峰、雙劍峰尖峭地插立在上面,因為被含龜峰所掩蔽,所以龜峰下那條石縫看上去或顯或合;合在一起就形成一道屏障,有時突然分開露出天空,因而昨天便懷疑是一片白雲。雙劍峰也和龜峰並立着,龜峰下部有三處破裂開而上部合併在一起,雙劍峰頂上分為兩支而下面相連。這兩峰南面有一處寫着「壁立萬初」四個大字,那是指寨頂而言。字跡已經剝落,據說是朱晦庵書寫的。這兩峰處在寨頂往西南穿越過去的山脊的中部,和東北面的香盒峰對峙着,以前的寺廟一向構築在此處。由西向北,聯成一線而在左邊構成一道屏障的,首先是含龜峰,它下面就是振衣台。振衣台是從屏風般的崖壁中部懸空伸出去的平坦的石頭,是登摩尼洞、一線天的道路所經處。第二個是明星峰,它北面接着雙鰲峰,南面與含龜峰相聯,在正西面的山峰中是最高的。峰上有個小孔若像星星。第三個是雙鰲峰,峰北面的石崖向下插入清澈的潭水中,它就是昨天進入山谷後所經過的放生池南邊的山崖。這三座山峰環繞聳立在四聲谷西面,寨頂的山脈往西北延伸到這三座山峰盡頭處結束。從南面的寨頂往東,最曲折環繞的是城垛峰、圍屏峰,它們就是東南面層層環繞的山峰後面的、與西北面的雙鰲峰對峙着的那兩座峰。從東向北,排列在右邊的嶙峋的山峰,頂上如有頂蓋遮蔽的是轎頂峰,尖聳的是象牙峰,蹲伏的是獅子峰。它們連綿起伏橫亘在四聲谷的東面,寨頂的山脈東北面由此轉向,又在北面並排聳立起些山峰,成為案山。平坦而向上突起的是香盒峰,形態變幻而聳起的是靈芝峰,它就是方丈的靜室所對着的山峰。傾斜伸展的是展旗峰,它東邊高昂西邊低矮,南北兩面崖壁直立、南面的崖壁插入清澈的潭水中,這就是我進來時的山谷中那座在下面鑿開石頭修成棧道的崖壁。這三座山峰排列環繞在四聲谷的北面,寨頂的山脈西南面到此結束。這些都是四聲谷裡面的山峰。

  若是四聲谷的外面,展旗峰的北面為天柱峰,它就是昨天遠遠看去岔出圭玉一樣的石片的那山峰,它旁邊又是狗兒峰。獅子峰的南面為卓筆峰。圍屏峰的南面,深谷中有塊棋盤石。寨頂的南面又有朝帽峰。此峰高出其它山峰,孤零零聳立在寨頂後面,我在弋陽縣東面從船中遠遠看見的就是此峰,到了近處它被眾峰遮掩着。另外,寨頂和朝帽峰之間,則是接引峰。寨頂的西面有座畫筆峰,大約寨頂往北延伸下去的山脈,是羅漢峰等山峰,它們折往南繞向西,排列成一道屏障,而繞到龜峰後面聳出的,就是畫筆峰。畫筆峰岩石上有條泉,稱為水簾洞。這些都是四聲谷外面的山峰。這個答四面山峰叢聚,中間單獨形成洞穴。唯獨朝着西面有一個山峽,兩邊崖壁直立,水從中間流出去,路也順山峽走。從南面的龜峰下邊、西面的獅子峰側面、北面的香盒峰和夭柱峰之間,都要翻越山峰攀着石縫才能進出山谷,真是天地間的一處靈奇優美的地方。其中觀音峰那一支,從寨頂往北向下延伸,分為兩個山谷:西面的就是方丈的靜室坐落在其間的那個,最末端是上振衣台、摩尼洞的路;東面被蕪雜叢生的草木厚厚地遮蔽着。

  我拄着拐杖披開荊棘從東面山谷進去,直抵圍屏峰、城垛峰下面,仰視「餓虎趕羊」等眾多石頭,形象是多麼逼真啊!假若剷除掉長得很高的叢草,一級級鋪起石瞪,搭起梯子,到達上面,一定有如同靈關再現和僻靜優美的景致連續不盡的一些地方。可惜石頭雜亂荊棘很深,無法再進去。走出山谷,順着獅子峰的北面,翻過山嶺轉往南,向西看去,所說的轎頂、象牙等各山峰又都互相夾峙重疊而聳起。中間倒懸着一座山峰,仿佛一支直立的筆,看上去有咄咄向空中書寫的態勢,稱它叫卓筆峰是不錯的,不經過這裡就見不到它。卓筆峰下面儘是些石岡高高地橫貫着。它的東面又有一座石峰,從寨頂環繞向北,與西面的轎頂、象牙等眾山峰又環繞而形成一個山谷。我從石岡間一直向南穿行到石峰的底下,又是因為石頭雜亂荊棘很深而退出來。於是向西翻越象牙峰、獅子峰之間的山脊,那山脊傾斜陡直,幾乎無法立腳,在山脊上回首俯瞰內谷,真是別有天地。這是東外谷的第一層。

  又順四聲谷外面的山嶺往東走,折往南行兩里,直穿到寨頂的後面,那裡是棋盤石。一塊大石頭高高地拱立在山谷中,上面平滑得如同磨刀石,四周經過鑿削,可盤坐可休息。我尋思這裡以前曾有人隱居,如今成了與周圍隔絕、雜草叢生的地方,未必是什麼神仙的遺蹟。它的西南邊為朝帽峰,西北邊為寨頂,它大概就位於圍屏峰的後面。它外面有一支山脈,從朝帽峰下面又環繞向北,另外形成一個山谷,只是那座山峰高低起伏,環繞聳立在山谷外,不再像裡面的兩支山脈都是由裸露的石頭、直立的崖壁構成。這是東外谷的第二層。

  寨頂峰、朝帽峰之間,峰脊穿越過去的地方,有塊石頭向南矗立着,高有幾十丈,孤零零地懸在峰頭上,儼然是一尊石像,它或稱為接引峰,或稱為石人峰。從棋盤石處眺望那石峰,不覺神思飛揚,我懷疑從棋盤石可以攀登到最高處,便劈開荊棘一直探尋到峰下面,然而面前卻是懸崖削石,無可攀登。仍舊從原路回到獅子峰,經過香盒峰,登上靈芝峰,從靈芝峰上望去,天柱、狗兒兩座山峰直立在北邊的山谷中。大概展旗峰與它北面的一座山峰又環繞形成一個山谷,這是北外谷。

  隨即,從展旗峰的西南面,直往東登上峰頂。向東南眺望,朝帽峰的東面,又分立着一塊石頭,也如同接引峰一樣,而接引峰卻被遮蔽着看不到;向南眺望,疊龜、雙劍兩座山峰都像是曲折環繞的一整塊大石壁,不再露出一絲縫隙。走下展旗峰,從崖壁間的棧道向西出來,順着那個水潭外側向南行,到了雙鰲峰、明星峰和含龜峰的後面,向東朝三座山峰上望去,它們的背面都附着有泥土,可以爬上去幾我放棄爬山而再往南走,朝東邊進去就是到水簾洞的路,翻過疊龜、雙劍兩座山峰就是下到振衣谷中的路。我又放棄而繼續往南走,看見有條路往東面上去,心想必定是到寨頂的路無疑了。我鼓足勇氣向上攀登,爬了兩里,向西一看,疊龜峰和雙劍峰已經在腳下,這才知道已經到了水簾洞山谷上。向下俯視谷中,東、西、南三面呈半環形,如同一塊塊玉,只有北面正對着龜峰和雙劍峰,谷西面有條山峽通到外面,然而山峰草木掩映中看不見那山峽在哪裡。這是南外谷的第一層。

  順着山崖邊緣再向上爬,旋即拋開左邊從右邊攀登,便看見東南面的山岡上,亂石湧起,有兩塊石頭若兩棵靈芝並立,頂盤大莖杆小,下面似並蒂,中間有個孔。靈芝石以上,石頭形態橫飛縱舞,讓人看了有應接不暇的感覺。再往上攀一里,登上一頂後,又拋開右邊從左邊攀爬,穿過石縫上去,折向東南邊走,山頂更加彎隆。它的北面又另外聳起一頂,兩頂夾峙,形成一個山峽,這山峽從東南面山脊越過去的地方開始,延伸到西北的水簾洞,山被剖成兩崖,而越往東南面的山脊上,有塊石頭如同橋樑,橫架在兩頂間,石樑延伸到盡頭,崩裂的崖壁筆直聳起,決無攀登的可能。坐在山脊上回首俯瞰南邊的山谷,一直向下塌落墜陷,見不到底,只看得到東西兩邊山崖對峙,山崖上霧氣懸空繚繞翠色倒染,不知道從何處進入山谷中。這是南外谷的第二層。

  過了許久,想尋找道路返下山,忽然看見山峽習匕面的峰頂上,有岩石像被鑿出的石瞪一樣直伸峰頂,於是詳細觀察山峽南面的石頭上,也有同樣的石瞪,這才知道路不是從山脊上而是從山峽中走。大概這個寨以前有人盤踞着,所以在險峻的山崖上凌空鑿出了石階梯,如今路被草隱沒,但石瞪並沒有被破壞。於是順石瞪往北走下山峽,又從山峽中攀着石瞪往北上去,一里,又往東登上一個更高處,走到它的最東南邊,便恍若有與接引峰肩並着肩,和朝帽峰面對着面的感覺。只有朝帽峰東面那塊分立的石頭,被遮隱着看不見,而朝帽峰四面孤懸,決不可能登上去。隔在中間的接引峰,已經聳立在高而陡的山脊上,兩旁都是崩裂的大石頭交錯疊壓,不僅是不可能登上去,而且就是登上去也不可能下來。它北面下去就是棋盤石山谷,南面下去就是朝帽峰向南延伸過來的山脈環繞形成的山谷,也不知道是從何處進入山谷中。這是南外谷的第三層。唯獨西面無外谷。而最高頂端的北面,東邊分為圍屏峰、城垛峰,西邊分出鸚口峰;然而奇異的是,從下面仰望上去高高隆起顯出奇幻的景象,從上面俯瞰下來反倒深陷而絕難觀覽到它的全貌。當時天色已晚,我從最高頂上往卞走四里下了山。朝東邊進到雙劍峰、疊龜峰的下面,看見有路可以進入水簾洞,只是天色昏黑,不辨方向,於是疾速翻過山嶺回到方丈。

  二十二日早晨起來,為貫心書寫《五緣詩》、《龜峰》兩首五言詩以及一首七言詩《贈別))。早餐後,又翻過振衣台,上到疊龜峰下面,再穿過一線天向東走,又往北經過四聲谷。大概四聲谷的四周崖壁中,有條夾縫向着東南,夾縫內全是大石頭疊壓堆架着,假若累砌石瞪,懸空架梯,便成了樓閣,順着它可以通往山谷西北面。而出了四聲谷西北為摩尼洞,那裡正下臨方丈,和觀音峰、淨瓶峰、獅子峰等眾山峰對平。於是走下嶺,朝西南順外谷進入水簾洞。那地方山崖環繞着三面,從高空迴旋而下,北面對着龜峰和雙劍峰,泉水從山崖的東面飄落下墜,有如飛珠卷雪,是這地方風景最優美之處。大略龜峰山巒的奇異,是雁宕山所沒有的,只是水的景象比不上罷了。而這個山谷中瀑布飛珠卷雪,處在深谷間,尤為奇異。洞雖然和泉水對着,遺憾的是洞只是低低地隱藏在崖壁底端。環顧山谷中,高聳的崖壁四面相連接,本身就已經可以稱為洞,不一定要用一個真正的洞穴來表明。當時北風舞動着泉流,水流凌空飄飛噴灑,聲響形態都不同尋常。忽然間,天空晴開,眼前是太陽的光輝、壯美的崖壁、明亮耀眼的水流,我徜徉谷中捨不得離去。過了許久,再次到寺中吃了飯,然後告別了貫心出發。

  仍舊從崖壁間的棧道往西出來,走十里,到排前。又走五里,經過狀元橋北面的分路亭,亭南面的路就是經過狀元橋到黃源窯去的,我們從亭西面走十五里到達留口,天黑時涉水渡過村旁的溪流。溪流西面就是貴溪縣界,這條摸流從黃源窖流來,到此處匯入一條大溪中,而集市店鋪都在溪西面,於是投宿到店鋪中。從排前到留口的路中,回首遙望龜峰的各山峰,只見朝帽峰儼若一隻羊角插向天空,這是從西面望時所看到的形態,與從弋陽縣東面望時所呈現出的形態分毫不差,只是轉身從這個地方遙望,又看見一座岩石如人亭亭玉立在朝帽峰旁,更加奇異罷了。[2]

作者簡介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漢族,明代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偉大的地理學家、旅行家、探險家和文學家。徐霞客幼年受父親影響,喜愛讀歷史、地理和探險遊記之類的書籍。這些書籍使他從小就熱愛祖國的壯麗河山,立志要遍游名山大川。先後遊歷了21個省、市、自治區,「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處,探幽尋秘,並記有遊記,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人文、地理、動植物等狀況。歷經34年考察撰寫成60萬字的地理名著《徐霞客遊記》,遊記開篇之日(5月19日)被定為中國旅遊日。徐霞客不僅對地理學有重大貢獻,而且在文學領域中也有很深的造詣。他寫的遊記,既是地理學上珍貴的文獻,又是筆法精湛的遊記文學。他的遊記,與他描繪的大自然一樣質樸綺麗,有人稱讚它是「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