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江畔獨步尋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組詩作品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組詩作品,共七首。

這組詩作於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後,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或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春。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飽經離亂之後,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暫時有了安身的處所。杜甫卜居成都郊外草堂,是「浣花溪水水西頭,主人為卜林塘幽」(《卜居》);詩人感到很滿足,「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江村》)。所以,時值春暖花開,更有賞心樂事,杜甫對生活是熱愛的。這是他寫這組詩的生活和感情基礎。第二年(一說第三年)春暖花開時節,他獨自在錦江江畔散步賞花,寫下了《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這一組詩。

第一首寫獨步尋花的原因從惱花寫起;第二首寫行至江濱見繁花之多;第三首寫某些人家的花,紅白耀眼,應接不暇;第四首則寫遙望少城之花,想象其花之盛與人之樂;第五首寫黃師塔前之桃花;第六首寫黃四娘家儘是花;第七首總結賞花、愛花、惜花。組詩前四首分別描寫惱花、怕春、報春、憐花而流露出悲愁的情懷;後三首顯示出賞花時的喜悅之情,蘊含春光難留之意。全詩脈絡清楚,層次井然,是一幅獨步尋花圖,表現了杜甫對花的惜愛、在美好生活中的留連和對美好事物常在的希望。

作品原文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1

其一 江上被花惱不徹2,無處告訴只顛狂3。

走覓南鄰愛酒伴4,經旬出飲獨空床5。

其二 稠花亂蕊畏江濱6,行步欹危實怕春7。

詩酒尚堪驅使在8,未須料理白頭人9。

其三 江深竹靜兩三家,多事紅花映白花10。

報答春光知有處,應須美酒送生涯11。

其四 東望少城花滿煙12,百花高樓更可憐13。

誰能載酒開金盞14,喚取佳人舞繡筵15。

其五 黃師塔前江水東16,春光懶困倚微風17。[1]

桃花一簇開無主18,可愛深紅愛淺紅19?

其六 黃四娘家花滿蹊20,千朵萬朵壓枝低。[2]

留連戲蝶時時舞21,自在嬌鶯恰恰啼22。

其七 不是愛花即肯死23,只恐花盡老相催。

繁枝容易紛紛落24,嫩蕊商量細細開25。

詞句注釋

江:指作者在成都的草堂邊的浣花溪。獨步:獨自散步。

徹:已,盡。

顛狂:放蕩不羈。顛,即「癲」。

南鄰:指斛斯融。詩原註:「斛斯融,吾酒徒。」

旬:十日為一旬。

稠:密。畏(wēi):通「隈」,山水彎曲處。一作「里」。

行步:腳步。欹(qī):歪斜。實:一作「獨」。

在:語助詞,相當於「得」。一說「在」相當於「時」。

料理:安排、幫助。白頭人:老人。詩中是作者自指。

多事:這裡有撩人之意。

送:打發。生涯:生活。

少城:小城。成都原有大城和少城之分,小城在大城西面。《元和郡縣誌》載,少城在成都縣西南一里。

可憐:可愛。

盞:一作「鎖」。

佳人:指官妓。秀筵:豐盛的筵席。

黃師塔:和尚所葬之塔。陸游《老學庵筆記》:余以事至犀浦,過松林甚茂,問馭卒,此何處?答曰:「師塔也。」蜀人呼僧為師,葬所為塔,乃悟少陵「黃師塔前」之句。

懶困:疲倦困怠。

無主:自生自滅,無人照管和玩賞。

愛:一作「映」,一作「與」。

黃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時的鄰居。蹊(xī):小路。

留連:即留戀,捨不得離去。

嬌:可愛的樣子。恰恰:象聲詞,形容鳥叫聲音和諧動聽。一說「恰恰」為唐時方言,恰好之意。

愛:一作「看」。肯:猶「拼」。一作「欲」,一作「索」。

紛紛:多而雜亂。

嫩蕊:指含苞待放的花。[1][2][3]

白話譯文

其一

我被江邊上的春花弄得煩惱不堪,無處講述這種心倩只好到處亂走。

來到南鄰想尋找酷愛飲酒的夥伴,不料他床已空十天前便外出飲酒。

其二

繁花亂蕊像錦繡一樣裹住江邊,腳步歪斜走入其間心裡着實怕春天。

不過眼下詩和酒還能聽我驅遣,不必為我這白頭人有什麼心理負擔。

其三

深江岸邊靜竹林中住着兩三戶人家,撩人的紅花映襯着白花。

我有去處來報答春光的盛意,酒店的瓊槳可以送走我的年華。

其四

東望少城那裡鮮花如煙,高高的白花酒樓更是解人眼饞。

誰能攜酒召我前往暢飲,喚來美人歡歌笑舞於盛席華筵?

其五

來到黃師塔前江水的東岸,又困又懶沐浴着和煦春風。

一株無主的桃花開得正盛,我該愛那深紅還是愛淺紅?

其六

黃四娘家花兒茂盛把小路遮蔽,萬千花朵壓彎枝條離地低又低。

眷戀芬芳花間彩蝶時時在飛舞,自由自在嬌軟黃鶯恰恰歡聲啼。

其七

並不是說愛花愛得就要死,只因害怕花盡時遷老境逼來。

花到盛時就容易紛紛飄落,嫩蕊啊請你們商量着慢慢開。

作品鑑賞

春暖花開的時節,杜甫本想尋伴同游賞花,未能尋到,只好獨自在成都錦江江畔散步,每經歷一處,寫一處;寫一處,又換一意;一連成詩七首,共成一個體系,同時每首詩又自成章法。這組詩,第一首寫獨步尋花的原因從惱花寫起,頗為突兀,見出手不凡。第二首寫行至江濱見繁花之多,忽曰怕春,語極奇異,實際上是反語見意。第三首寫某些人家的花,紅白耀眼,應接不暇。第四首則寫遙望少城之花,想象其花之盛與人之樂。第五首寫黃師塔前之桃花,第六首寫黃四娘家儘是花,第七首總結賞花、愛花、惜花。這組詩脈絡清楚,層次井然,是一幅獨步尋花圖。它表現了杜甫對花的惜愛、在美好生活中的留連和對關好事物常在的希望。

這組詩,每首都緊扣着尋花題意來寫,每首都有花。第一首起句的「江上被花惱不徹」和末首的「不是看花即欲死」遙相呼應,真如常山蛇,扣首則尾應,扣尾則首應,而其中各首都抓繪着賞花、看花,貫串到底。

第一首:「江上被花惱不徹」,花惱人,實際上是花惹人愛。花在江上,花影媚水,水光花色,更是可愛。「顛狂」兩字把愛花的情態刻畫得淋漓盡致。於是詩人覓伴賞花,「走覓南鄰愛酒伴」。可知杜甫是找他的鄰居一同賞花的。「經旬出飲獨空床」,明寫這位愛酒伴是出飲,但他該也是獨自賞花去了。這「無處告訴只顛狂」寫的是兩個人的事——他們都到江畔獨步尋花去了。也可能尋花的還有更多的人,誰都愛美。這七首絕句寫尋花,貫穿了「顛狂」二字,這第一首詩是解題。

第二首:「稠花亂蕊畏江濱」,是承第一首「江上被花惱不徹」而來的。江上的花是紛繁的花和雜亂的蕊左右包圍着江的兩邊,浣花溪一片花海。第一首頭一句說「江上被花惱不徹」,而這首第二句則說「行步欹危實怕春」。王嗣奭在《杜臆》把顛狂的形態和心理都講得比較透闢。花之醉人如此,接着寫驅使詩酒,「未須料理自頭人」。這是寫花之魅力,花添詩情酒意,花使青春長在。這是寓有哲理,也合乎情理的。

第三首:「江深竹靜兩三家,多事紅花映白花。」這兩句又是承二首句「稠花亂蕊畏江濱」而來,把大的範圍縮到小的範圍——兩三家。範圍縮小了,花卻繁忙起來了。詩的起句是寫靜態,紅花白花也平常。而加「多事」兩字,頓覺熱鬧非常。「多事」又是從前面花惱人而生髮來的,其奇妙處也是前後輝映。末二句抒情,把春光擬人化。「報答春光知有處,應須美酒送生涯。」似乎有所妙悟,也似有所解脫,但其深情,仍該是愛花。

第四首:「東望少城花滿煙,百花高樓更可憐。」組詩又宕開一層,寫洗花溪邊的繁花繽紛,這是村居所見之花;作者這時又想象成都少城之花,「百花高樓更可憐」。這句和他後來寫的「花近高樓傷客心」,兩句前半截極相似,而後三字哀樂迥異。「更可憐」即多可愛的意思。遙看少城之花,本是煙霧迷惘的煙花,但不曰煙花,而曰花滿煙,真如《杜臆》所云「化腐為新」了。這樣把城中之花再來陪襯江上、江濱村中人家之花,有遠望近觀之異,而樂事則相同。末二句以發問作結,「誰能載酒開金盞,喚取佳人舞繡筵?」實嘆招飲無人,徒留想象,餘韻無窮。

詩題為獨步尋花,組詩的第五首則寫到黃師塔前看花。「黃師塔前江水東」,寫具體的地點。「春光懶困倚微風」則寫自己的倦態,春暖人易懶倦,所以倚風小息。但這為的是更好地看花,看那「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這裡疊用愛字,愛深紅,愛淺紅,愛這愛那,應接不暇,但又是緊跟着「開無主」三字來的。「開無主」就是自由自在地開,儘量地開,大開特開,所以下句承接起來更顯出絢爛綺麗,詩也如錦似繡。

第六首寫尋花到了黃四娘家。這首詩記敘在黃四娘家賞花時的場面和感觸,描寫草堂周圍爛漫的春光,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的熱愛之情和適意之懷。春花之美、人與自然的親切和諧,都躍然紙上。首句點明尋花的地點,是在「黃四娘家」的小路上。此句以人名入詩,生活情趣較濃,頗有民歌味。次句「千朵萬朵」,是上句「滿」字的具體化。「壓枝低」,描繪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條都壓彎了,景色宛如歷歷在目。「壓」、「低」二字用得十分準確、生動。第三句寫花枝上彩蝶蹁躚,因戀花而「留連」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鮮妍。花可愛,蝶的舞姿亦可愛,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連」起來。但他也許並未停步,而是繼續前行,因為風光無限,美景尚多。「時時」,則不是偶爾一見,有這二字,就把春意鬧的情趣渲染出來。正在賞心悅目之際,恰巧傳來一串黃鶯動聽的歌聲,將沉醉花叢的詩人喚醒。這就是末句的意境。「嬌」字寫出鶯聲輕軟的特點。

「自在」不僅是嬌鶯姿態的客觀寫照,也傳出它給作者心理上的愉快輕鬆的感覺。詩在鶯歌「恰恰」聲中結束,饒有餘韻。此詩寫的是賞景,這類題材,盛唐絕句中屢見不鮮。但像此詩這樣刻畫十分細微,色彩異常穠麗的,則不多見。如「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門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尋李九莊》),「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王昌齡《春宮曲》),這些景都顯得「清麗」;而杜甫在「花滿蹊」後,再加「千朵萬朵」,更添蝶舞鶯歌,景色就穠麗了。這種寫法,可謂前無古人。其次,盛唐人很講究詩句聲調的和諧。他們的絕句往往能被諸管弦,因而很講協律。杜甫的絕句不為歌唱而作,純屬誦詩,因而常常出現拗句。如此詩「千朵萬朵壓枝低」句,按律第二字當平而用仄。但這種「拗」決不是對音律的任意破壞,「千朵萬朵」的復疊,便具有一種口語美。而「千朵」的「朵」與上句相同位置的「四」字,雖同屬仄聲,但彼此有上、去聲之別,聲調上仍具有變化。詩人也並非不重視詩歌的音樂美。這表現在三、四兩句雙聲詞、象聲詞與疊字的運用。「留連」、「自在」均為雙聲詞,如貫珠相聯,音調宛轉。「時時」、「恰恰」為疊字,即使上下兩句形成對仗,使語意更強,更生動,更能表達詩人迷戀在花、蝶之中,忽又被鶯聲喚醒的剎那間的快意。這兩句除卻「舞」、「鶯」二字,均為舌齒音,這一連串舌齒音的運用造成一種喁喁自語的語感,維妙維肖地狀出看花人為美景陶醉、驚喜不已的感受。聲音的效用極有助於心情的表達。在句法上,盛唐詩句多天然渾成,杜甫則與之異趣。比如「對結」(後聯駢偶)乃初唐絕句格調,盛唐絕句已少見,因為這種結尾很難做到神完氣足。杜甫卻因難見巧,如此詩後聯既對仗工穩,又饒有餘韻,用得恰到好處:在賞心悅目之際,聽到鶯歌「恰恰」,增添不少感染力。此外,這兩句按習慣文法應作:戲蝶留連時時舞,嬌鶯自在恰恰啼。把「留連」、「自在」提到句首,既是出於音韻上的需要,同時又在語意上強調了它們,使含義更易體味出來,句法也顯得新穎多變。

最後一首:「不是愛花即欲死」。痛快乾脆,毫不藏伏。杜甫慣於一拚到底,常用狠語,如「語不驚人死不休」,即是如此。他又寫道:「只恐花盡老相催。」怕的是花謝人老。下兩句則是寫景,寫花枝之易落,花蕊的慢開,景中寓借花之深情,以對句出之,更是加倍寫法,而又密不透風,情深語細。

名家點評

其一

明·李沂《唐詩援》:漫興尋花,顛狂潦倒,大有別致奇趣,想見此老胸中天地。

明·鍾惺、譚元春《唐詩歸》:鍾云:妙(首句下)。鍾云:味此七字,方知「惱不徹」三字之妙,作詩文亦有此景(「無處告訴」句下)。

明·王嗣奭《杜臆》:第一首「花惱」,其二「怕春」,皆反語;而「行步欹危」亦根「顛狂」來,「顛狂」根「惱」與「怕」來。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走覓南鄰愛酒伴」二句,馮云:「南鄰」已出,洗題中「獨」字。「獨空床」三字,見其醉臥時多,頂出「愛酒」,妙絕。

清·楊倫《杜詩鏡銓》:首二句綰下六章。止一酒伴,又尋不着,明所以獨步尋花之故。蔣云:着一「惱」字,尋花痴景,不描自出(「江上被花」二句下)。

其二

宋·吳可《藏海詩話》:老杜詩云:「行步欹危實怕春。」「怕春」之語,乃是無合中有合。謂「春」字上不應用「怕」字,今卻用之,故為奇耳。

明·鍾惺、譚元春《唐詩歸》:鍾云:「裹」(按「畏」一作「里」)字下得奇(首句下)。鍾云:「惱不徹」,莫作「惱」字看;「實怕春」,莫作「怕」字看,皆喜極無奈何之辭,各下二句,正是消遣發付此兩字妙處。

明·王嗣奭《杜臆》:詩酒而曰「驅使」,白頭人而曰「料理」,俱是奇語。

清·浦起龍《讀杜心解》:上二,言花滿而「畏江濱」。非「畏江濱」,實以老而「怕春」也。春即從「花蕊」見出,語勢曲甚。

清·楊倫《杜詩鏡銓》:慘語不免逗出(「行步欹危」句下)。旋自钁張得妙(「詩酒尚堪」二句下)。

其三

明·王嗣奭《杜臆》:紅花、白花,人所不屑道,而添上「多事」,便奇。

其四

明·王嗣奭《杜臆》:變煙花為「花滿煙」,化腐為新。

其五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九:予在成都,偶以事至犀浦,過松林甚茂,問馭卒:「此何處?」答曰:「師塔也。」蓋謂僧所葬之塔。於是乃悟杜詩「黃師塔前江水東」之句。

明·陸時雍《詩鏡總記》:深情淺趣,深則情,淺則趣矣。杜子美云:「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余以為深淺俱佳,惟是天然者可愛。

明·陸時雍《唐詩鏡》:老性風騷自別。

明·王嗣奭《杜臆》:「春光懶困倚微風」,似不可解,而於惱、怕之外,別有領略,妙甚。桃花無主,可愛者深紅耶?淺紅耶?任人自擇而已。

清·仇兆鰲《杜詩詳註》:吳論:此至黃師塔前而作。春時懶倦,故倚風少憩。師亡無主,則深、淺紅花,亦任人自賞而已。朱註:疊用「愛」字,言愛深紅乎?抑愛淺紅乎?有令人應接不暇意。

清·浦起龍《讀杜心解》:兩「愛」字有致。

清·楊倫《杜詩鏡銓》:並傳出春光之神,綺語令人慾死(「春光懶困」二句下)。

清·黃子云《野鴻詩的》:(七絕)龍標、供奉擅場一時,美則美矣,微嫌有窠臼……往往至第三句意欲取新,作一勢唱起,末或順流瀉下,或回波倒卷。初誦時殊覺醒目,三遍後便同嚼蠟。浣花深悉此弊,一掃而新之;既不以句勝,並不以意勝,直以風韻動人,洋洋乎愈歌愈妙。如《尋花》也,有曰:「詩酒尚堪驅使在,未須料理白頭人。」又曰:「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方悟少陵七絕實從《三百篇》來,高駕王、李諸公多矣。

其六

宋·蘇軾《東坡題跋》:此詩雖不甚佳,可以見子美清狂野逸之態,故仆喜書之。

明·王嗣奭《杜臆》:其六之妙,在「留連」、「自在」,春光駘蕩,又覺惱人。

清·仇兆鰲《杜詩詳註》:師塔、黃家、歿存里異,但看春光易度、同歸零落耳。故復有花盡老催之感。此三章聯絡意也:

清·浦起龍《讀杜心解》:「黃四娘」自是妓人,用「戲蝶」、「嬌鶯」恰合,四更勝三。

清·楊倫《杜詩鏡銓》:駘蕩稱情。

清·宋宗元《唐詩箋注》:「時時舞」,故曰「留連」,「恰恰啼」,故曰「自在」。二語以鶯蝶起興,見黃四娘家花朵之宜人也。

清·施補華《峴傭說詩》:「黃四娘家花滿蹊······」詩並不佳,而音節夷宕可愛。東坡「陌下花開蝴蝶飛」,即此派也。

近代·俞陛雲《詩境淺說續編》:此二詩在江畔行吟,不問花之有主、無主,逢花便看。黃師塔畔,評量深淺之紅,黃四娘家,遍賞萬千之朵。少陵詩雄視有唐,本不以絕句擅名,而絕句不事藻飾,有幅中獨步之概。

其七

明·鍾惺譚元春《唐詩歸》:鍾惺:此二語即是惱花怕春意(「不是愛花」二句下)。鍾云:此首又生轉一意。

明·王嗣奭《杜臆》:有餘味,不至落寞。

清·仇兆鰲《杜詩詳註》:遠註:末章總結,乃惜花之詞。……繁枝易落,過時者將謝;嫩蕊細開,方來者有待:亦寓悲老惜少之意。

清·浦起龍《讀杜心解》:向來無數惱花,得此起二語道破。

清·楊倫《杜詩鏡銓》:明明供出,又不肯承認,妙(「不是愛花」二句下)。

=總評

宋·何汶《竹莊詩話》:《禁臠》云:古詩有醇釅之氣,《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云云。

明·王嗣奭《杜臆》:此亦《竹枝》變調,而「顛狂」二字,乃七首之綱。

清·仇兆鰲《杜詩詳註》:遠註:每首尋花,章法各能變化。

清·愛新覺羅·弘曆《唐宋詩醇》:老杜七言絕句,在盛唐中獨創一格,論者多所訾議,雲非正派,當由其才力橫絕,偶為短韻。不免有蟠屈之象,正如騏驥驊騮,一日千里,捕鼠則不如狸狌,不足為甫病也。然其間無意求工而別有風致,不特《花卿》、《龜年》數首久推絕唱;即此諸作,何嘗不風調佳致乎?讀者故當別具隻眼,不為耳食。

清·楊倫《杜詩鏡銓》:王阮亭曰:讀《七絕》,此老是何等風致!劉須溪曰:每誦數過,可歌可舞,能使老人復少。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3]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着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

天寶六載,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由於權相李林甫編導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科舉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投贈干謁等,但都無結果。他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鬱郁不得志,仕途失意,過著貧困的生活,「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天寶十年正月,玄宗將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於是在天寶九載冬天預獻三《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命待制在集賢院,然而僅得「參列選序」資格,等候分配,因主試者仍為李林甫所以沒有得到官職。

天寶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餘,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視頻

詩聖杜甫的故事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