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江門市博物館

江門市博物館現有專業技術人員共12名。研究工作主要圍繞博物館學、五邑華僑史、地方歷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等方面的研究開展。2005年11月26日江門市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正式落址於北新區五邑華僑廣場東側,新館由三座並列的三層樓高的建築組成,總面積達10000平方米,現已開放的展館,面積達3000平方米,主要展示與五邑華僑華人相關的文物[1]資料。自1985年成立以來累計舉辦陳列展覽200多個,基本陳列有館藏華僑文物精品展、陳白沙生平事跡展、陳少白生平事跡展、新寧鐵路路史展。

目錄

簡介

自1985年江門市博物館建館至今,已走過了30個年頭。古語說:「三十而立」,對於一個人而言,便是他積累30年的人生經驗,獨立了,成為一個成熟的人了。江門市博物館的30年,同樣也是如此,風雨兼程,篳路藍縷,由牙牙學語的嬰兒,到日漸成長壯大,終於「而立」了。回顧這段令人百感交集的歷程,總結過往的經驗教訓,當然是十分重要的、有意義的。一切都是為了集訓前行,這也是編輯《而立道更遠》的緣起。

建館初期,依託於陳白沙祠。這可以說是江門市博物館的嬰兒期從省文管委和省博物館調撥了一批文物,作為它的基礎藏品,沒有專門的倉庫、藏品只好存放於春陽台二樓的閣樓上.安全堪虞。辦公室則只能擠迫在碧玉樓的二樓。2000年,江門市政府動議擴建白沙紀念館,兩期工程之後。一個以白沙祠為主體,帶有前院、白沙故里和後花園的系列建築落成.汀門市博物館可以說進入了青年期。有了陳白沙事跡專題展區,有了較大型的展室可作各種臨時展覽之用.有了專門的辦公室.藏品也有了專門的倉庫安放,隨着人員的擴大,文物普查,考古調查、各種形式的展覽等工作次第開展起來,一時呈陽剛篷勃之氣象。

這個期間,白沙釣台、陳少白故居、新寧火車站舊址陸續歸屬江門市博物館代管,文物保護的觀念也隨着不斷的宣傳教育二在全社會日漸成為一種共識。作為海外華僑眾多的江門五邑,也日漸產生了回顧歷史和追求本土文化認同的迫切感.市政府關於建立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的動議可謂應運而生。從2002年成立籌建小組,到2012年館舍正式落成對外開放,經歷了文物徵集、分類、整理和館舍設計等艱苦的歷程,終於以生動豐富的現代化展覽和傲人的4萬餘件館藏華僑文物二成為全國華僑史專題博物館中的佼佼者,各級領導、海內外嘉賓徜徉其中,無不深受感動,交口讚譽,名揚與華夏大地。

這時,江門市博物館可以說進入了它的成熟期,它的「而立」之年。「白沙文化節」成為一個品牌,華僑文物、本地文物科研更上了一個台階.成果迭出。各種展覽應期推出,滿足着博物館走向社會、走向人眾 、普及傳統文化[2]的歷史要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近期「金山伯的榮耀——五邑銀信展」成功在北京展出,引起了中央電視台和《人民日報》等全日各大媒體的關注和報道,也許便是江門市博物館進入「而立」的一個重委事件和標誌。這說明,「而立」是需要努力,需要付出的。的確,這些年來,江門市市博物館工作繁多,同仁們經受着工作的考驗.也享受着完成工作的快樂和榮譽,這是邁向「而立」的常態。「而立」,也因為它有着迎接挑戰、戰勝困難和更上新台階的自信。

應該強調,江門市博物館一路走來,每一個腳印都是堅實的,而每一次前行,無不和國家的強大、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進步息息相關。同時.它也與江門市委、市政府對文化的重視有着直接的關係。作為一個宣傳華僑文化、傳統文化的窗口,作為一個研究、保護古代文物的重鎮,江門市博物館未來的路仍很長,等待着它的是更多的工作、更多的困難和考驗.當然,還有更光明的前景。

發展歷史

計劃2010年底所有展館將全面開放,總面積為6000平方米 ,屆時將利用現代科技手法,採取聲、光、電等技術,配上恰當的場景製作,把華僑文物與歷史故事生動地展示於世人面前。

江門市博物館自1985年成立以來累計舉辦陳列展覽200多個,基本陳列有館藏華僑文物精品展、陳白沙生平事跡展、陳少白生平事跡展、新寧鐵路路史展。近三年來博物館利用現有館藏資源、引進展覽、合作辦展等多種辦展方式,每年舉辦臨時展覽10個以上,每年參觀人數超過10萬人次。

1985年5月,江門市博物館正式成立,為政府常設的專業文物管理機構,館址定在陳白沙紀念館內並對陳白沙紀念館進行管理。

1997年2月和8月,市政府又將外海陳少白故居和新寧鐵路北街火車站舊址收歸市博物館管理。

江門是中國第一僑鄉,早在1992年就有人提議建立一個華僑歷史博物館,受當時的條件所限,未能實施;

到2001年,在江門建立一個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的動議被市委市政府正式提上了工作日程,開始了華僑文物的大規模徵集。

展館情況

江門市博物館通過多種合法途徑拓寬藏品獲得渠道,有廣東省文管會調撥、考古調查採集、考古發掘出土、單位、個人捐贈及向各類文物商店和個人收藏家購買。截止2008年底,現有各類文物3萬多件,其中九成左右是華僑文物。在館藏的華僑文物中,實物達2萬多件,照片1000多張,圖書資料、刊物2700多冊(份),內容豐富,對展示和研究五邑華僑史極其重要。

江門市博物館現有專業技術人員共12名。研究工作主要圍繞博物館學、五邑華僑史、地方歷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等方面的研究開展。

館藏文物

運送銀信(僑批)的竹籮

籮筐是送銀信時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是裝載銀信及當時的大頭銀元,以方便兌換僑匯。小小的銀信,需要用這麼大的籮筐去裝載,可見當時銀信之多、僑匯數量之大。

台山隴西村建村章程

1927年。從清朝同治年間以來,五邑華僑紛紛回鄉建房建村,而且,還引入當時相對先進的西方「股份制」理念,章程管理,規劃和建設鄉村,掀起了一場以台山、開平鄉村為代表的「華僑新村」建設潮流,使得「華僑新村」成為中國近代鄉村建設的一大奇蹟。五邑華僑在對家鄉的建設過程中,不僅僅是簡單的給予財、物,更重要的是他們引進了西方相對先進的管理制度,為五邑地區經濟的長遠發展提供了幫助。

銀信

江門五邑的僑匯收入數額巨大,為全國所罕見。展櫃所展示的銀信主要是華僑在僑居國從事各種勞動所得,用於贍養國內眷屬的生活用款的見證。此外,僑匯的用途還包括投資實業和興辦慈善公益事業。每封銀信封面上基本寫明收信(銀)人的姓名、華僑寄返家鄉的僑匯金額以及託付人的姓名和地址等內容。從清末民初開始,銀信已源源不斷地流入五邑僑鄉,至抗戰全面爆發前,達到歷史的高峰。

手搖救火車

20世紀初慈谿村旅外鄉親在地方防火,捐贈四台手搖救火車。2004年慈谿村委將其中的一台捐贈給華僑華人博物館。

口供紙(部分)

口供紙,是五邑僑鄉特有的一種華僑文物。它是一種專門為出國的移民準備的,應付移入國移民官員詢問的培訓資料。此口供紙全長4.2米,裡邊記錄了共350個問題及答案。

所獲榮譽

2009年6月,江門市博物館被評為國家三級博物館,被授予「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中華文化傳承基地」、「廣東僑鄉文化研究中心」、「幹部教育培訓基地」。

視頻

江門市博物館 相關視頻

愛國愛黨 華僑模範——司徒美堂+黃瑫+江門市+江門市博物館
江門市博物館網上虛擬博物館宣傳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