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陰市徐霞客故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江陰市徐霞客故居在江陰馬鎮南岐村(為紀念偉人,馬鎮已改名為「徐霞客鎮」)。明末遭兵燹,清順治年間徐之侄孫徐君銓重建。至1984年,僅存面闊七間二進瓦房,1985年,政府撥款大修。故居為明式建築,門庭掛有陸定一同志題寫的「徐霞客故居」匾額,展廳內展出有徐霞客傳略,旅行路線圖和他科學探索經過地區的圖片資料,岩溶標本等,在天井右側還有徐霞客親手移栽的羅漢松、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
結構
由故居、勝水橋、晴山堂石刻、徐霞客墓和仰聖園等組成。
現有三進、十七間正房、兩間廂房,占地二畝。大門正面懸陸定一同志題寫的「徐霞客故居」匾額,兩邊立盤陀石。門背面鐫「繩其祖武」磚額。第一進前為天井庭院,兩側廂房,東西置花壇,大廳前有「承前裕後」磚刻,廂房和大廳闢為展覽室,陳列徐霞客生平事跡及溶岩標本。第二井遺有一棵古羅漢松,相傳為徐霞客手植,已有400年左右樹齡。第二進大廳為「崇禮堂」,正中懸徐霞客畫像,陳列當代書畫家為紀念徐霞客[1]所作的書畫作品,以及拍攝的徐霞客遊歷過各地的風光照片。勝水橋,架在徐霞客故居前的枕塘河上。據傳是徐霞客當年出遊船隻停泊處,此橋亦有400年左右的歷史。1985年重修,它保持着明代江南小橋的風格。
晴山堂石刻集中了明代洪武三年至崇禎五年前後262年之間,84位名人名家為徐家撰寫的墓志銘,傳、序、記等共90篇,計76塊石刻,為明代書法藝術的縮影,很為寶貴。
徐霞客墓位于晴山堂後院,墓前有徐霞客塑像,塑像兩側樹立了原國家主席李先念的題詞和原交通部副部長潘琪撰寫的碑文、整個墓陵肅穆幽靜。
仰聖園是家鄉人民為了表達對「曠世游聖」徐霞客的敬仰和紀念,於2001年徐霞客遊記碑廊為主體的江南園林[2]。該園位於故居和晴山堂之間,占地20畝,內涵豐富、品味高雅。
現狀
徐霞客故居及晴山堂石刻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被列為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江蘇省德育教育基地,每天來參觀的學者,遊客絡繹不絕。徐霞客故居熱誠歡迎社會各界和旅遊愛好者前來參觀旅遊。
交通信息
江陰501路到徐霞客公園站下車即可到達。
視頻
江陰市徐霞客故居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地理大發現第41篇:徐霞客—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度過一生 ,搜狐,2019-01-24
- ↑ 什麼是江南園林?江南園林有哪些顯著特點? ,搜狐,2017-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