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池袋本町(張建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池袋本町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池袋本町》中國當代作家張建全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池袋本町

「池袋本町"是個日本地名。池袋是城區,本町是社區。 池袋與著名的銀座、新宿、澀谷、淺草同為東京都(市)的繁華街區。

池袋以池袋車站為中心,分為六個丁目(丁目是更小的社區,據說這是古時日本借鑑中國唐朝的做法與名稱),其中包括池袋本町。

出池袋車站北口,步行七八分鐘,穿過首都高速(高架)路,就到了池袋本町。

2020年2月,我們一家三口按之前的計劃來到東京,此一時期「新冠疫情"己蔓延多國且以中日為盛,中國的重點在武漢,日本的重點在「鑽石公主號」遊輪。之後不久,疫情中心先後又轉移至歐洲、美國,那是後話。

我們為不幸遭遇疫疾的人祈福,也期待國際聯手,抗擊疫情。

病毒是看不見的殺手,我們心存恐懼,於是在東京自我「隔離「——不去旅遊熱點地方、不去商店、不逛街、不下館子。

在日本的朋友李偉幫我們租了一處房子,就在池袋本町一丁目Ⅹ-X號(街道與房號略)。

本町社區分兩部分:一丁目和二丁目;整個本町社區象個不規則的象棋盤,網格狀的街道不寬,好在規劃的多是雙向車道而且與四周的城市幹道相連,道路微循環十分暢通;也許作為古老的街區,整個社區的房屋都只有二三層高,一家一戶,整齊地排列着,有新有舊,大多沒有庭院,沒有圍牆。這種建築在日本叫「一戶建"。如果在中國,這種房子可能會叫日式別墅。但日本人概念中的別墅,應在郊區且有院落花園;每戶人家門口都掛門牌號,比如「池袋本町一丁目18--7,旁邊還標註戶主名稱,如松本、高橋、田中、瀨戶等,類似於中國的王家府、李家宅、劉家第。

以往外出旅遊,起得比雞早,跑得比狗快,收穫也只是浮光掠影。在一個異域他鄉,租房而居,令我便有了旅居的感覺。

左鄰右舍都住着日本人,但受語言所限,幾乎零交流。但李偉說,日本人的鄰里關係本來生疏,由於人人都注重個人私隱,個個都防犯他人。好在我用眼睛觀察,也能看出一點皮毛。

日本一戶建的特點,在於地皮永久歸屬買家,自用或傳承多代,當然可以買賣轉讓;業主可以拆舊建新。但建築法規定,新建房屋占地平面在臨街的一面要內退一定尺寸;因此,本町社區的新房大多門口寬暢一些,而舊房則緊臨街道;正因如此,常年都有零星的腳手架和施工人員拆建房屋;所幸日本的建築與物業管理細膩規範,施工並不影響居民生活。

一戶建儘管不高,占地面積也僅有幾十平米,一層常有一個停車位,二三層房屋也狹小,居住的家庭往往是一家三口。而由於日本結婚率低,丁克族多,一家兩口甚至一家一人者也不少。

也許是土地太金貴,我在本町社區沒有見到太多大體量樹木,門前屋後多是精緻的小樹或盆栽,修整得恰到好處;偶爾在街角空地上,有零星古樹,技干黑粗。據說是日本國花——櫻花樹,到花開季節,可以想象會是什麼景象。

李偉是我夫人當文藝兵期間的戰友,彼此交往四十餘年了。他九十年代離婚後到日本創業,後來娶了一位日本女子為妻,女兒也己二十多歲了;與前妻所生的兒子則年長一些,也隨父親來了日本,現在做旅遊服務方面的生意;遺憾的是,李偉與日本妻子因文化差異方面的原因現己離婚。

我問他會不會加入日本籍,他笑言「才不會呢!"。他表示自己的根在中國,不會放棄中國籍,將來還會回北京養老的。

當了一個日本人的爹,又不入日本籍?我調侃地給他取了個外號"日本爹」,他笑笑無語。

李偉早已通曉日語,言行舉止也有了日本人的禮節與幹練。他成了我們免費的導遊與翻譯。

本町社區有一個占地頗大的寺院——重林寺,建於明治23年(公元1890年),至今己有130年歷史了。走進寺內,有漢唐風格的大殿,飛檐翹壁,只是用了少見的淺綠色屋面瓦,與北京的黃色琉璃瓦相比,更顯得清幽冷靜;遊人寥寥,反襯出寺院的莊嚴肅穆。據說二戰時期,為躲避美軍轟炸,重林寺曾短期借予學校使用;與重林寺相對應,在本町社區另一端,有一個規模稍小的神社——冰川神社。

這兩個去處,給本町社區增添了濃厚的歷史感和神秘氣氛。

我也看到一所交通短期(學制短)大學和區立中小學校。印象深刻的是,女大學生上身穿着冬裝,但裙子下卻裸露雙腿。想必日本女子多是要風度不要溫度的角色;令我感慨的是小學放學時,很小的孩子背着雙肩包,成群結隊地走在路上。李偉說,日本人很少接送上學的孩子,因為過度愛護孩子在日本被人看成素質低下的表現,他們更傾向於從小培養孩子的意志力和獨立性。相比中國的一些父母,一方面望子成龍,另一方面又甘願當孩奴,養了太多"媽寶"、「巨嬰」、「娘炮"。細想想,我們的教育觀念落後太多了。

閒時我們在本町社區遊逛,發現這裡有一處名為"能看電車的公園",約幾百個平方米,一邊有三株古老的櫻花樹,這時還沒有開花;公園左右對角各兩株桃樹,卻己花滿技頭,有老人孩子在草坪上玩耍,為數不多的鴿子也好熱鬧似的,哪兒有人偏去哪兒。電車每隔一會兒,就會轟隆隆過去一列,果然名不虛傳哦!

我們坐在公園休閒桌椅上,看着四周的老房子,百多年蒼桑歲月,給人帶來一絲恍然隔世的感覺

李偉用手機搜索出電影《追捕》的主題音樂,聽來一下子就把我帶回到四十年前。中國觀眾喜歡杜丘和真由美的人太多,可惜杜丘的扮演者已經去世…… 在本町縱橫交錯的小巷中,星羅棋布地裝置着自動售貨櫃,專售飲料且有冷有熱;另有超市、藥店、自助洗衣店等,所需服務應有盡有。我想,如果安居此處,生活是十分便利舒適的,如果不想跑遠路,是哪兒也不用去的。

幾乎所有的超市,都有白色小盒包裝的納豆——黃豆浸泡發酵成粘稠狀,攪拌一下就會出現細絲兒,類似中餐里的豆絲。

據說,這個食品是在日本南北統一戰爭時期無意之中發明的——南方軍隊的士兵都背着乾糧袋,袋中裝有黃豆,行軍中遇到下雨天,黃豆淋雨後發酵,士兵們捨不得丟掉,有啥吃啥,不料發酵過後的黃豆更好吃。如此以來,幾經調製,現在成了日本特色的傳統美食。

有一天,我們走進了一個咖啡店,守店的只有一個三十歲左右的男子,身材超胖。做了三杯咖啡後,他回到吧檯,靜靜地看牆壁上的電視,好象是相朴比賽。

我們好奇,日本人何以喜歡大胖子相朴,漂亮的宮澤理惠與貴乃花的戀情怎麼會轟轟烈烈開始,又靜悄悄結束

李偉說,貴乃花是日本相朴界明星,不過現在已退役,當下活躍的相朴新秀,多是蒙古來的運動員。這令愛面子的日本人十分沮喪,觀眾也在慢慢流失中。李偉轉過身去與店老闆聊了一陣,回來說,這哥們少年時的確練過相撲,慢慢被淘汰後,只好改行開店謀生。

李偉還說,本町社區的店鋪,多與這個"相撲咖啡先生"一樣,把自家的一戶建改建成店鋪,一二層經營,三層居住。…… 到今天為至,我在本町社區己經住了十天。如果說以往對東京都的印象僅限於旅遊點,如皇居、東京塔、淺草寺、天空樹的話,那麼這一次又多了一個居民社區。

也許以後再來東京,我還會選擇住在池袋本町。[1]

作者簡介

張建全,陝西籍人,現居北京,1978年入伍,歷任戰士、文書、新聞幹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