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湯國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湯國安
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院長
出生 1961年6月
浙江寧波
國籍 中國
職業 教授,博士生導師
知名作品 《地理信息系統教程》,《數字高程模型教程》,《ArcGIS地理信息系統空間分析實驗教程》

湯國安 (1961年6月 - ) 男, 浙江寧波人,博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蘇省政協委員,民盟江蘇省委員會常委,民盟南京師範大學委員會主委。現任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院長[1]、虛擬地理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兼任中國地理信息系統產業協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教育與科普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地理學會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際數字地球學會中國國家委員會數字山地專委會副主任等。

1985年西北大學碩士畢業並留校任教,1998年獲得奧地利薩爾茨堡大學博士學位,2001-2003年在西北大學地質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

近年來,主要從事地理信息系統基礎理論與方法的研究,特別在空間分析、數字高程模型與數字地形分析、基於DEM的黃土地貌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的研究成果。先後主持了4項國家863重點項目、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含一項重點項目),及多項重要的科學研究項目。在德國Springer出版社和SCIENCE PRESS Beijing New York出版全英文科研專著兩部,其它學術著作7部,發表研究論文200餘篇,其中SCI、EI檢索50餘篇。

在教學上,湯國安主持的地理信息系統課程獲國家精品課程、國家雙語教學示範課程、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程、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編寫的多本教材分別被被遴選為國家"十一五"、"十二五"規劃教材。

人物經歷

1982年本科畢業於西北大學地理系自然地理專業,而後獲西北大學地圖學與遙感專業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

1995年赴奧地利薩爾茨堡大學留學並於1998年獲該校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博士學位。

2000年在中國科學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從事高級訪問學者研究。

2001-2003年在西北大學地質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 。

2004年調動到南京師範大學工作,現任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院長、虛擬地理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研究方向

湯國安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為GIS空間分析技術、高性能地學計算、數字地面模型、空間數據不確定性以及黃土高原地形信息圖譜等。

湯國安教授主要從事地理信息系統空間分析、數字高程模型不確定性、基於DEM的數字地形分析、城市表面建模及分析、平原微丘區高保真數字地形建模等方面的科學研究工作。

獲獎記錄

2014年,獲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萬人計劃)教學名師;

2011年,"高保真數字高程模型構建及應用技術研究"獲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 "地理信息科技進步一等獎"(省部級獎,排名第一);

2009年,"把握新興學科特點、推進地理信息系統系列課程與教材建設"獲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排名第一);

2009年,中國地理信息系統協會授予 "地理信息系統產業傑出人才"[2] ;

2009年,獲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

湯國安

2009年,獲南京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3]

2008年,"多源空間數據挖掘"獲中國測繪學會、國家測繪局測繪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7年,獲江蘇省教學名師;[4]

2007年,"基於精品化戰略的地理信息系統課程與教材一體化建設"獲江蘇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2004年"數字高程模型不確定性及其對應用的影響"獲陝西省科學技術成果二等獎(排名第一);

主要貢獻

主持國家級科研項目

先後主持了4項國家863重點項目、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含一項重點項目),及多項重要的科學研究項目

項目時間 項目名稱 擔任職務 基金類型
2015-2018 基於DEM的黃土溝壑譜系研究 項目負責人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012-2015 DEM地形紋理的理論與方法研究 項目負責人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010-2013 基於DEM的黃土高原地貌形態空間格局研究 項目負責人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2010-2012 數字地形分析並行技術與中間件 項目負責人 國家科技部863重點課題
2009-2010 地理空間的三維建模和分析軟件及其應用示範-空間分析 協作課題負責人 國家科技部863重點項目
2007-2009- 高保真數字高程模型構建關鍵技術研究 項目負責人 國家科技部863項目
2007-2009- 基於DEM的黃土高原地面坡譜研究 項目負責人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003-2005 不同空間尺度數字高程模型地形信息容量與轉換圖譜 項目負責人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002-2003 多源空間信息數據挖掘 項目負責人 國家科技部863課題
2000-2002 數字高程模型不確定性及其對應用的影響 項目負責人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出版研究專著及教材

湯國安,李發源,楊昕,熊禮陽,《黃土高原數字地形分析的探索與實踐》,科學出版社,2015

TANG Guoan ,《A Research on The Accuracy of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Science Press Beijing New York, 2000.7

Qiming Zhou, Brian Lees, Guoan Tang,《Advanced in Digital terrain Analysis》, Springer Press, 2008;

湯國安,劉學軍,閭國年《數字高程模型及地學分析的原理與方法》,科學出版社,2005.8

湯國安,楊昕,《ArcGIS地理信息系統空間分析實驗教程》(第二版),科學出版社,2012.4

湯國安,李發源,劉學軍《數字高程模型教程》,科學出版社,2010.5(國家十一五、十二五規劃教材);

湯國安,趙牡丹,楊昕,周毅《地理信息系統》(第二版),科學出版社,2010.7

楊昕,湯國安,《ERDAS遙感數字圖像處理實驗教程》,科學出版社,2009年;

湯國安,劉學軍,閭國年,盛業華,王春,張婷《地理信息系統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國家十一五、十二五規劃教材);

湯國安,楊昕《ArcGIS地理信息系統空間分析實驗教程》,科學出版社,2006.4;

湯國安,張友順,劉詠梅,謝元禮,楊昕,劉愛利《遙感數字圖像處理》,科學出版社,2004.4 ;

湯國安,陳正江,趙牡丹,劉萬青,劉詠梅,《ArcView地理信息系統空間分析方法》,科學出版社,2002.10;

湯國安,趙牡丹,《地理信息系統》,科學出版社,2000.10

湯國安,《計算機地學分析與製圖》,西北大學出版社,1994.9

發表論文(選20篇)

湯國安. (2014) 我國數字高程模型與數字地形分析研究進展. 地理學報 9:1305-1325

Tang Guoan, Li Fayuan, Liu Xuejun, Long Yi, Yang Xin. (2008) Research on the slope spectrum of the Loess Plateau,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 Technological Sciences 5(1):175-185.(SCI檢索)

Xiong L.-Y., Tang G.-A., Li F.-Y., Yuan B.Y., Lu Z.-C. (2014). Modeling the evolution of loess-covered landforms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using a DEM of underground bedrock surface. Geomorphology 209(0): 18-26. (SCI檢索,通訊作者)

Xiong L., Tang G., Yan S., Zhu S., Sun Y. (2014), Landform-oriented flow-routing algorithm for the dual-structure loess terrain based on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Hydrological Processes 28(4): 1756-1766. (SCI檢索,通訊作者)

Zhu S., Tang G., Xiong L., Zhang G. (2014). Uncertainty of slope length derived fro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11(5): 1169-1181. (SCI檢索,通訊作者)

Fang X., Tang G., Li B., Han R. (2014)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Ecosystem Service Values in Relation to Land Use Pattern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at Town Scale. PLOS ONE 9(10) (SCI檢索,通訊作者)

Xiong L., Tang G., Yuan B., Lu Z., Li F., Zhang L. (2014). Geomorphological inheritance for loess landform evolution in a severe soil erosion region of Loess Plateau of China based on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57(8): 1944-1952. 《熊禮陽, 湯國安, 袁寶印, 陸中臣, 李發源, 張磊. 2014. 基於DEM的黃土高原(重點流失區)地貌演化的繼承性研究.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44: 313–321》 (SCI檢索,通訊作者)

Hu Z., Tang G., Lu G. (2014) A new geographical language: A perspective of GIS.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21(4):689-704.24(3): 560-576. 《胡最, 湯國安, 閭國年. (2012). GIS作為新一代地理學語言的特徵. 地理學報 7:867-877.》 (SCI檢索,通訊作者)

Yan S., Tang G., Li F., Zhang L. (2014) Snake Model for the Extraction of Loess Shoulder-line from DEMs.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11(6): 1552-1559. (SCI檢索,通訊作者)

Xiaodong Song, Guoan Tang, Fayuan Li, et al. (2013) Extraction of Loess shoulder-line based on the parallel GVF snake model in the loess hilly area of China. Computers& Geosciences 52(11-20). (SCI檢索,通訊作者)

Jianyi Yang, Guo-an Tang, Min Cao , Rui Zhu. (2013) An intelligent method to discover transition rules for cellular automata using bee colony optimiz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27(10): 1849-1864. (SCI檢索,通訊作者)

Ling Jiang, Guoan Tang, Xuejun Liu, et al. (2013) Parallel contributing area calculation with granularity control on massive grid terrain datasets. Computers & Geosciences 60: 70-80. (SCI檢索,通訊作者)

Min Cao, Guo-an Tang, Fang Zhang, Jianyi Yang. A cellular automata model for simulating the evolution of positive–negative terrains in a small loess watershe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27(7): 1349-1363. (SCI檢索,通訊作者)

Yiqun Xie, Guoan Tang, Shijiang Yan, Hui Lin. (2013) Crater detection using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ang'E-1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 10(4):885-889. (SCI檢索,通訊作者)

祝士傑,湯國安,李發源,熊禮陽. (2013) 基於DEM的黃土高原面積高程積分研究[J].地理學報7(68):921-932. (通訊作者)

Tao Y., Tang G., Strobl J., et al. (2012) Spati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Detecting of Landform based on Improved 3D Lacunarity Model.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2(1):88-96. (SCI檢索,通訊作者)

YANG Xin, TANG Guoan, XIAO Chenchao, GAO Yiping, ZHU Shijie. (2011) The scaling method of specific catchment area from DEMs.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21(4):689-704. (SCI檢索,通訊作者)

Zhou Yi, Tang Guoan, Yang Xin, Xiao Chenchao, etal. (2010) Positive and negative terrains on northern Shaanxi Loess Plateau.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 64-76. (SCI檢索,通訊作者)

楊昕,湯國安,劉學軍,李發源,祝士傑. (2009) 數字地形分析的理論、方法與應用. 地理學報 09:1058-1070. (通訊作者)

Yang Xin, Tang Guoan, Xiao Chenchao, Deng Fengdong. (2007) Terrain revised model for air temperature in mountainous area based on DEMs, A case study in Yaoxian county.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17(4): 399-408. (SCI檢索,通訊作者)

視頻

來自GIS大咖的邀請——湯國安教授 2018年11月2日發布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