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湯斌(清朝官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湯斌(清朝官員) 湯斌(1627年-1687年),字孔伯,號荊峴,晚號潛庵。河南睢州(今河南睢縣)人,清朝政治家、理學家暨書法家,官至工部尚書,卒諡文正。湯斌一生清正廉明,是實踐朱學理論的倡導者,所到之處體恤民艱,弊絕風清,政績斐然,被尊為"理學名臣"。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湯斌於明熹宗天啟七年(1627年)十月二十日生於河南睢州(今河南睢縣)。他的祖上湯寬是滁州來安縣人,追隨明太祖朱元璋起兵,以後世代為官,七世祖湯庠遷居睢州。湯斌出身閥閱舊族,家教甚嚴,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應童子試,十五歲前讀畢《左傳》《戰國策》《公羊》《史記》《漢書》等。崇禎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率軍攻擊湯斌的家鄉,其母趙氏殉節而死,在戰亂環境下成長的他,立下為國為民的心愿。

步入仕途 清順治九年(1652年)中進士,踏上仕途,選宏文院庶吉士,授國史院檢討。

順治十二年(1655年),出任陝西潼關道員,為不擾地方百姓,他買了三頭騾,主僕各坐一頭,另一頭馱著兩副破舊被褥,一個竹書箱,康熙三年(1664年),湯斌的父親過世,他回家守孝三年。

康熙五年(1666年),湯斌拜孫奇逢為師,曾與顧炎武、黃宗羲等學者研讀宋明理學。

康熙十八年(1679年),康熙帝下詔舉行博學鴻儒科的科舉考試,湯斌前去應考,一舉拔得頭籌,授翰林院侍講。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充《明史》總裁。

撫民化俗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遷任內閣學士,當時江寧巡撫缺員,朝廷正在薦舉合適的人選,康熙帝說:"我聽說湯斌有高尚的操行,可以擔任江寧巡撫。"湯斌臨行時,康熙帝告訴說:"平素聽說吳地繁華,如今考察那裡的風土人情,崇尚虛華,安於享受,經商的人多,耕田的人少。你應當使當地去掉奢侈的習俗,返歸淳樸的民風,每件事都要致力發展農業生產,這樣大概可以整治吳地頹廢奢華的風氣吧。"

當初,余國柱任江寧巡撫,淮安、揚州二府遭受水災,余國柱上疏說:"水退之後,田還可以耕種,第二年應當照例徵收賦稅。"

湯斌派人重新勘察,發現水並沒有退去,即使田已露出水面的地方也無法耕種,於是上疏奏請平息原先余國柱的議論。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湯斌呈上奏章說,"蘇州、松江土地狹小,人口稠密,可是承擔着大省百餘個州縣的賦稅,百姓的財力一天比一天睏乏。懇請皇上將蘇州、松江的錢糧照徵收標準減少一二成。"淮安、揚州、徐州三府再次遭受水災,湯斌按條目列出減免賦稅的事項,請求朝廷撥發五萬兩銀子,從湖廣購米賑濟災民。還不等詔令回復,湯斌就前往各州縣視察救災的情況。

軼事典故

彈劾錢官 南昌某人一天偶爾經過京城延壽寺街,看見書鋪中有一個少年用幾枚錢買了一本《呂氏春秋》,恰巧有一枚錢落在地上,某人暗中用腳踏在錢上,等少年走後就俯身拾起這枚錢。旁邊坐着一位老翁,盯着看了很久,忽然起身問了某人的姓氏大名後,冷冷地笑一聲離去。 後來,這個昧心"俯拾"一枚錢的某人,以監生的身份進入謄錄館任職,赴吏部應選得到江蘇常熟縣縣尉的官職。他欣喜萬分,整裝赴任之際,到巡撫衙門投書請求謁見上司湯斌。當時湯斌正任江蘇巡撫,結果某人"十謁不得見",請求十次也得不到一次接見的機會。某人正在納悶兒,欲問根由,只見門衛傳達湯斌的命令說:"你不必前去赴任,你的名字已經寫進彈劾的奏章了。"某人問:"大人彈劾我什麼罪?"回答:"貪錢。"某人自己思忖:"我尚未赴任,怎麼會有贓證?一定是弄錯了。"急忙請求當面陳述。門衛進去稟報後,又出來傳達湯斌的命令:"你不記得從前書鋪中的事了嗎?當秀才時尚且愛一錢如命,今天僥倖當上地方官,能不探囊月去篋(偷竊),為紗帽下之劫賊乎?(能不絞盡腦汁貪污盜竊,成為一名戴烏紗帽的強盜嗎?)請馬上解下官印離開,不要使當地老百姓因為你的貪污盜竊而受苦痛哭。"聽了這番話,某人才想起以前在書鋪中叩問姓名的老翁,就是這位巡撫大人湯斌,於是滿面羞愧地棄官而去。

主要成就

政治 湯斌上任潼關後體察民情,打擊豪頑;招徠流民回鄉屯田開荒,三年免徵租課;實行保甲聯防,緝拿盜賊;建立義倉,以備荒欠;創辦社學,教民以德。親自到境上接待過往清軍,不使他們擾亂地方,使人民得以安居樂業。潼關人戶一年多時間由不足三百戶增至數千戶。一時間,"湯青天"的美名家喻戶曉,婦孺盡知。

就任江西道後,湯斌獎勵耕織,舒緩民困;加強治安,保護民生;整頓衙門,清除刁頑胥吏。伏匪首,安民眾,對抗清武裝和山林盜賊採取以撫為主,剿撫並用的方略。不數月,就擒獲了降而復叛的抗清首領李玉廷,解散了他的部隊;平息了許多股出沒不定的草莽英雄,使得強人賣刀賣犢,洗心向化。

在江寧巡撫任上,是湯斌一生從政生涯的頂峰。當時江蘇號稱天下富饒,但民風奢華,再加上前任巡撫余國柱疏於政事,上下吏治敗壞,這裡被稱作難治之省。湯斌在任二年多,崇尚程朱理學思想,以此施政化民。他下令各州縣普遍設立社學,講孝經、小學等書籍,整飭民風,嚴禁婦女着奇裝異服等有傷風化的行為。他毀禁刻淫詞小說的書坊,取消火葬及水葬,大力推行土葬,"令下,一年報葬三萬餘棺"。他還屢次上疏免民賦稅,及時救賑,重農事以興本業。整修泰伯祠、范公祠等先賢祠宇,宏揚前代先哲正大光明的精神。他在察訪中了解到,蘇州城西上方山的五通神祠是一座花天酒地、烏煙瘴氣的淫祠,以非凡的魄力拆除這座已有數百年歷史的淫祠,這在當時是了不起的壯舉,真正做到了移風易俗。隨後,湯斌又下令各州、縣將所有類似的祠廟全部毀掉,用拆下來的磚木材料去修建學宮。

文學 湯斌一生以學問治天下、以學問辨是非、以學問教後輩。他從1660年歸家丁憂起,近二十年間無聞於宦海,而是沉心於做學問。他著有《潛庵語錄》《潛庵文鈔》《春秋增注》等十幾部書,死後被門人整理為《湯子遺書》十卷。 理學 洛學是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創立的學派,是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理學的奠基石,影響深遠。湯斌的《洛學編》作為一部梳理洛學師承的學術傳記,是在清初編修學術史蔚然成風的背景下,奉師孫奇逢之命編修而成,前編斷自兩漢,正編斷自程子。記述了中州學派自漢迄明的源流演變,旨在"表前賢以勵後進",使洛學傳承之統得以復續。《洛學編》成書之後,歷經八次刊刻印行,影響範圍較為廣泛。在編纂體例上,《洛學編》屬方域範圍內的理學史,為論學而作,雖以宋儒為主,而不廢漢唐儒者之所長,在宋明諸儒的《正編》之前,又為漢唐經學大師特列《前編》,以揭示經學與理學之間的關係。《正編》之中湯斌打破門戶之見,"篤守程朱,亦不薄陸王",以記述程朱派理學家為主,而又兼顧陸王派理學家,主張"朱王合一,返歸本旨",淡化了學者們的理學宗派意識,從而避免學派偏見所帶來的學術弊端。《洛學編》通過為不同時期的理學家修史立傳,來嚴斥朱學的末流和王學的末流。從文中還可以看出湯斌反對講學空談,力求篤行實踐,以及"主敬"、"存天理"等學術思想。 [1]

[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