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汪厥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汪厥明
出生 1897年10月12日
國籍 中國
籍貫 浙江金華
母校 浙江省立第七中學
職業 農學、作物育種、生物統計學家

汪厥明,1897年10月12日出生。1915年考入日本熊本高等學校,1917年考入日本東京帝國大學(今東京大學)農科,1921年畢業後,進入該校研究院深造,1924年獲農學碩士學位。1924年8月回國後,他任國立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前身)講師兼河北省涿縣農事試驗場技師。1926年,他出任國立北京農業大學教授。1927年至1928年,他被南京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借聘一年。期滿後,他回到國立北平大學農學院任教授兼農藝系主任。1933年,國立北平大學農學院聘請棉作專家王善佺教授來校任教,他主動把農藝系主任讓給王善佺,自己只參加教授會。

人物經歷

汪厥明(1897—1978),字叔倫,浙江省金華縣(現為金華市)人。農學家、作物育種學家、生物統計學家,中國生物統計學的創始人。1914年畢業於浙江省立第七中學,同年隨父汪茂榕(號庚年,1866—1923年,光緒23年舉人)去日本求學。他在日本補習日文後,先考入熊本高等學校,繼入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攻讀農學,1918年帝大畢業後,即進研究院,1924年獲農學碩士學位。同年8月回國,任北京農業大學副教授,與當時《北京日報》社社長邵飄萍過從甚密,對他愛國進步思想的發展有重要影響。1925年繼續擔任北京農業大學講師。 1926年邵飄萍被北洋軍閥慘殺遇難,他悲痛異常,曾發表悼念文章。 1927—1928年南京中央大學農學院借聘一年,期滿後回北平大學農學院任農藝系教授兼系主任。 1932年他和陳宰均教授率領畢業班學生赴綏遠省(現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和包頭等地)考察農牧事業,歷時數月。 1933年北農聘請棉作專家王善佺教授來校任教時,他主動把農藝系主任讓給了王,自己只參加教授會,兩人相處極好。 1935年他應廣西省政府邀請,到廣西進行農業的實地考察,返校後曾給全校師生作《兩廣農業目擊談》的主題報告,內容豐富,理論聯繫實際,學生深受啟發。 1936年奉派赴歐洲考察,並在英國劍橋大學農學院專攻生物統計學。 1937年蘆溝橋事變,日寇侵占平津,他因家眷在北平,遂經西伯利亞回國。北平敵偽多方勸誘,要留他在北平大學擔任偽職,但他卻幾經轉輾,逃出淪陷區,到達陝西武功西北聯合大學農學院報到,任教授兼農藝系主任。 1938年初,他赴廣西大學農學院任教授兼農藝系主任。 1939年應廣西大學農學院院長王益滔教授之聘,轉赴廣西柳州沙塘,任廣西大學農學院教授兼農藝系主任,併兼任遷至粵北坪石的廣東中山大學農學院講座。冬季他全家終於在柳州團聚,而幾十年心血積累的文獻資料,幾乎全部失落於香港,蕩然無存! 1939年1944年,廣西的柳州、桂林,又相繼淪陷,他全家大小,由他的學生陳士毅、張仲葛幫忙避居於荔浦縣的瑤山,生活極其艱苦,住的是茅棚竹舍,吃的是蕨根野菜,在艱難困苦的歲月里,汪教授也只得白天上山打柴,尋找和挖掘野菜充飢。同時全靠兩位學生設法把他在陝西和柳州搜集的大批資料送進山里,得以繼續堅持進行生物統計學的研究, 20世紀40年代,他完成了題為《動差、新動差、乘積動差及其相互關係》的巨著原稿。抗日戰爭勝利後,他赴昆明任國立雲南大學農學院教授,主講生物統計學。 1946年,他出任台灣大學農學院教授兼農藝系主任。 1959年4月被選為第三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3年,他當選為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73年7月退休後,仍致力於生物統計學的研究,並撰寫了多篇 有價值的論著。 20世紀20年代,汪厥明在國立北京農業大學任教期間,即主講麥作學、育種學、生物統計學及田間試驗技術等課程,是國內最早開設生物統計學課程的教授之一。國內有南丁(水稻專家丁穎)北汪(小麥專家汪厥明)的讚譽,為國內南北兩大農業科學巨匠。他對生物統計學有獨特的研究和見地。當英國的生物統計學權威費歇教授的變量分析法(後稱方差分析)在歐美初露頭角時,中國農學界,首先是汪厥明便在國立北京農業大學開始講授。他開中國試驗研究應用統計和放射率測定之質疑的先河,其論著均有精闢、獨到的見解,對後來原子能和平利用科學的發展影響頗大,受到國際讚譽。 汪厥明是中國第一個生物統計學研究室的創建者。1946年,為祝賀他在生物統計學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著名人士丁穎、胡子昂、王益滔、董時進、劉運籌、彭家元等共同發起成立了以汪厥明名字命名的中國唯一的一個生物統計學的研究機構──台灣大學厥明生物統計研究室。後來,台灣大學為表彰他的突出成就,正式將厥明生物統計研究室更名為厥明生物統計研究所,並任命他為首任所長。該機構的建立,為培養高級生物統計學人才,促進生物科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汪厥明對學生很有感染力,博得學生們的尊敬與愛戴。他一生敝屣功名,唯學是務。人們從他那裡受到的教育,既以其才能為深刻影響,更以其人格魅力與高尚品德為學習楷模。 汪厥明,農學家、作物育種和生物統計學家。海峽兩岸學者公認的我國生物統計學的主要創始人。他最早開設生物統計學課程,並建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我國唯一的一所生物統計科學的研究機構——台灣大學厥明生物統計研究室。他所倡導的圃場試驗新技術,被廣泛應用於農業試驗研究,收效至宏。

主要成就

1946年應台灣大學農學院院長王益滔教授之聘,汪厥明前往台灣任台大農學院教授兼農藝系主任,舉家遷至台北。此時正值50壽辰,為祝賀他在生物統計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最好能夠建立一所專門進行生物統計科學的研究機構,於是由著名科學家丁穎、王益滔、汪德耀、周楨、周汝沅、侯光炯、胡子昂、夏之驊、湯惠蓀、費鴻年、蔡邦華、劉運籌、彭家元、藍夢九、盧守耕、董時進、羅登義、程侃聲、咎維廉等共同發起,向全國各有關方面及個人請求贊助,在其《籌募厥明生物統計基金啟事》上提出:「生物統計原為英國戈爾頓先生(Sir Francis Galton)所創始,皮爾生教授(Professor Karl Pearson)集其大成,而費歇爾教授(Professor K. A. Fisher)復從而現代化之,其歷史甚新,距今不過三四十年,皮爾生教授關於由大量資料而成立大樣品(Large Samples)創立多種介量(Parameters)計算公式,因其所需資料甚多,僅能應用於大樣品,否則難保其必定準確;其後費歇爾教授繼起,大加改善,對樣品之大小,嚴加區別,創設多種價值(Statistus)估算公式,以便小樣品(Small Samples)之分析研究,不需大量資料,而仍能作精確統計判斷,因此統計方法之應用範圍,豁然為之擴展,其對於科學研究影響所及,至為重大。費歇爾又於1925年發表變方分析法(Analysis of Variance),將雜質(Heterogeneous)資料中之變導致因,分別依其程度作數字上之分離,估計純質(Homogeneous)資料中之變異致因,分別依其程度作數字上之分離,估計純質(Homogeneous)機差(Error),並應用t、z等分布(t-distribution and z-distribution)之機率,以測驗其差異之顯著性。自該法發表後,舉凡與生物有關理論或實用問題之實驗,甚至社會科學研究,群起而引用之,以作為判斷研究結果之必經手段,因之逐漸成為學者之必備工具,蓋以其所需資料不多,而可減少所需之勞費,結果仍甚準確,抑且提早試驗研究完成之故。我國科學研究素落人後,考其主因,不外科學研究者之生活一向艱苦,無法賡續一貫工作,固非國內缺乏人才也。曾任各大學教授之汪厥明先生,邇來生活,歷盡變亂貧困,為常人所難忍受者,惟先生仍泰然置之,對生物統計學術之研導,30年如一日,造詣特深,1934年曾發表《圃場試驗誤差及其估計理論》一文,當時影響國內農業研究技術至巨,誠農業試驗應用統計為其分析判斷工具之起始。抗戰初期,先生於流亡生活中,撰著《多品種比較試驗之理論與實際》、《多品種比較試驗機差之正確估計法》等專著,於是這項試驗方法之闡明與改進,曾引起國內外學術界之轟動。今又完成《動差、新動差、乘積動差及其相應關係》巨著。光復後,應聘台灣大學,近於教學之餘,正進行積數十年來《生物統計學》講稿之編輯,先生今屆50之年,飽經憂患,形雖蒼老,但精神矍鑠,已視生物統計為終生事業,迭創新見,中外學者,莫不欽佩;同人等深知此項科學在中國之重要,今值先生壽誕,特籌設『厥明生物統計研究室』,並敦請先生親自主持,酬其素志,且作教導後進為斯學樹百年基礎,惟此事策成,同人等深知不能全賴百端待理之今日政府,爰發起向各有關機構請求補助及私人樂捐,此即吾人所賀先生者,亦不啻為國家、社會造福,為科學技術奠一宏基,又豈止私人之慶哉,是為啟。」厥明生物統計學研究室在台灣大學建成後,即於1947年正式出版他在抗戰期間所著之《動差、新動差、乘積動差及其相互關係》一書。台灣大學為表彰其出色成就,正式改名為厥明生物統計研究所,並委為首任所長。1955年汪厥明曾獲台灣教育部學術獎。1963年,台灣中央研究院授予特級院士榮譽稱號。

培養人才

20世紀20年代,汪厥明在國立北京農業大學任教期間,即主講麥作學、育種學、生物統計學及田間試驗技術等課程,是國內最早開設生物統計學課程的教授之一。國內有南丁(水稻專家丁穎)北汪(小麥專家汪厥明)的讚譽,為國內南北兩大農業科學巨匠。他對生物統計學有獨特的研究和見地。當英國的生物統計學權威費歇教授的變量分析法(後稱方差分析)在歐美初露頭角時,中國農學界,首先是汪厥明便在國立北京農業大學開始講授。他開中國試驗研究應用統計和放射率測定之質疑的先河,其論著均有精闢、獨到的見解,對後來原子能和平利用科學的發展影響頗大,受到國際讚譽。

論文著作

汪厥明數十年如一日,專心培養農學試驗研究設計、分析等方面的人才,並在壇席餘暇,致力於農業科學理論與實際之溝通,演繹歸納,推廣應用,卓著辛勞,著作等身,為數達50餘種,各種重要會議場合的講稿50篇,總起來說,他的主要成就是:《圃場試驗誤差及其估計理論》。1934年發表的《圃場試驗誤差及其估計理論》,詳論農業試驗技術基礎理論,指出試驗機差合理估計法,啟我國試驗研究應用統計之先河。其後如《動差、新動差、乘積動差及其相互關係》、《機差自由度估算法》及《變方成分分析前提與顯著性測驗》等等,均為近代推測統計學理論發展之基礎,有精闢獨得的見解,又《成數統計分析法之研究》在第四次國際生物統計大會宣讀,極受重視。他所著的《多品種比較試驗之理論與實際》及《簡方設計試驗結果分析法》等等,經各農業試驗研究機構實際應用,收效至宏,使作物育種家更準確地獲得優良品種,獲得各種農業增產技術。

汪厥明從事取樣技術及推算值可靠性之研究,曾以同位素放射率之測定資料,啟開放射率測定之質疑得到國際讚揚,對後來原子能和平利用科學之發展影響甚大。他創立了我國至今唯一的生物統計研究所及圖書室。這個研究所在培養專門人才,為農林科研機構解決試驗設計問題及資料分析方法,推廣試驗技術,提高科學研究水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以後台灣大學農學院,為增設生物統計學組,與作物科學組並行招收碩士研究生,1975年又招收博士研究生,培養高級生物統計學人才,對促進生物科學的發展有重大貢獻。生物統計圖書室擁有全國最完備的生物統計方面的文獻資料,計國內外統計學雜誌40多種及書籍5000多冊。汪厥明1973年7月退休後,仍孜孜不倦,致力於《作物試驗取樣單位及其圃場布置之研究》,對於控制試驗之偏性作用有實用價值。一生淡泊自甘,不愧為純正之教育家與科學家,為海內外學者所尊敬的我國生物統計學的主要開創者。汪厥明教授終生致力於生物統計科學研究,從不顧疲勞,堅持工作,晚年亦復如此,終因年老力衰,於1978年1月16日在台北寓所逝世,享年82歲。

人物簡歷

  • 1897年10月12日,出生於浙江省金華縣本宅。
  • 1914年,畢業於金華浙江省立第七中學。
  • 1915年,考入日本熊本高等學校。
  • 1917年,考入日本東京帝國大學農科。
  • 1921年,在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入帝大研究院。
  • 1924年,獲東京帝大農學碩士學位,回國任北京農大講師,兼涿縣農事試驗場(馮玉祥將軍創辦)技師。
  • 1926年,任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 1928年,去南京任中央大學農學院教授。
  • 1929年,返北京,任北平大學農學院教授兼農藝系主任。
  • 1935年,應邀赴廣西考察農業生產情況。
  • 1936年,奉派赴歐洲考察並在英國劍橋大學農學院深造,專攻生物統計學。
  • 1937年,北平淪陷後,冒險出走,赴陝西任西北聯大教授。
  • 1938年,去廣西,任廣西大學農學院教授兼農藝系主任。
  • 1940年,兼任廣西省政府顧問。
  • 1941年,去韶關任中山大學農學院教授。
  • 1944年,返廣西任省政府顧問。桂林淪陷期間,全家避居廣西荔浦大瑤山,生活艱苦,歷時達9個月之久。
  • 1945年,抗戰勝利後去昆明任雲南大學農學院教授。
  • 1946年,赴台灣任台灣大學農學院教授兼農藝系主任,併兼任台大「厥明生物統計研究室」主任。
  • 1955年,獲台灣教育部學術獎。
  • 1958年,赴美考察農業。
  • 1963年,被選為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並為國家首期發展科學委員會國立研究講座教授。
  • 1973年7月,退休,但仍孜孜不倦,努力於生物統計學的研究,並撰寫有價值的論著多篇。
  • 1978年1月16日,在台北逝世,享年82歲。

主要論著

  • 1 汪厥明.中國農業之缺陷與農學界之責任.中華農學會報,48期,1925.
  • 2 汪厥明.雷起氏移動平均法與費歇氏變量分析法之比較.中華農學會報.132期,1935.
  • 3 汪厥明.圃場試驗誤差及其估計理論.農學專刊.第一卷第三期.北平大學農學院,1934.
  • 4 汪厥明.兩廣農業目擊談.南嶺鋤聲.第一卷第一期.北平大學農學院,1936.
  • 5 汪厥明.動差、新動差、乘積動差及其相互關係.厥明生物統計研究室,1947(台灣).
  • 6 汪厥明.成數統計分析法之研究.第四次國際生物統計大會論文,台灣.
  • 7 汪厥明.生物統計學.台灣大學,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