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汾陽路 (上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汾陽路 (上海)
圖片來自itsfun

汾陽路,在1902年-1943年之間稱為畢勛路(Route Pichon),是上海法租界的一條街道。大體呈南北走向,北起淮海中路,南至岳陽路,全長815米。

由於造成道路擁擠,汾陽路(太原路至岳陽路)已經由雙向行駛,改為由西向東單向行駛。

歷史

1902年,上海法租界公董局越界修築,以法國駐華公使畢勛(Stephen Pichon)的名字命名。1914年上海法租界大擴展時劃入界內。1943年汪精衛政府接收上海法租界,將其以山西省地名改名為汾陽路。沿路為住宅區。

交匯道路

沿路近代建築

  • 9弄3號 住宅(海關俱樂部)
  • 20號 猶太俱樂部(上海音樂學院禮堂辦公樓)、花園住宅(比利時領館專家樓)
  • 45號 汾陽路45號住宅,今上海汾陽花園酒店
  • 79號 公董局總董府邸,今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
  • 83號10號樓 猶太醫院(上海眼耳鼻喉科醫院)
  • 152-154號、156-158號 並立花園住宅

上海法租界

上海法租界Concession française de Changhaï)是歷史上法國中國上海租界。法租界大致位於上海市原盧灣區徐匯區兩區境內,東部狹長地帶(今金陵東路中山東二路一帶)伸入黃浦區(不含原盧灣區轄區)。它是近代中國4個在華法租界中開闢最早、面積最大、也最繁榮的一個,也是上海的兩個租界之一。

1943年,維希法國在納粹德國的壓力下將特許權交給了親日本的南京政府。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前法租界所覆蓋的地區仍然是上海主要的住宅區,並且還是中國天主教的中心之一。儘管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進行了重新開發,該地區仍保留著鮮明的特色,並且是受歡迎的旅遊勝地。

歷史

設立

1847年法國駐上海第一任領事敏體尼被任命後的兩年,即1849年,法國商人雷米在英租界外租到了2.385畝土地。而後,法租界在於上海道台麟桂的同意後開闢。租借範圍南至護城河,北至洋涇浜,西至關帝廟諸家橋,東至廣東潮州會館沿河至洋涇浜東角,面積共約986畝。

擴張與失守

1861年,法國又以為了開闢滬法之間航線需租地造屋為由,租得了小東門外37畝土地。1899年6月,法租界再次擴張。新租界的區域北至北長浜(今延安東路西段),西至顧家宅、關帝廟(今重慶南路),南至打鐵浜、晏公廟、丁公橋(自忠路,原西門路),東至城河浜(今人民路西段)。法租界總面積從而增加到2135畝。

法租界在19世紀60年代開始越界築路,最初是從上海縣城西門築至徐家匯的軍路。1913年,當時的法國公使康德向中國政府索求界外馬路警權,欲圖再一次擴充租界面積。袁世凱政權為拉攏西方,答應了法租界的擴張要求並與法國簽訂了關於法租界界外馬路協定十一條。協定給予法租界當局在越界築路區域行使警政和徵稅權,但條件是法租界當局要驅逐租借內的革命黨人士。法租界當局控制區面積從而達到了15150畝,是法租界初辟時的15倍。同時,租界當局也同意由中國人中推選2名紳董,參加法租界董事會。1925年,法租界擴展至安和寺路哥倫比亞路[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