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沈國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沈國榮
中國工程院院士
原文名 Guorong Shen
出生 1949年7月17日
江蘇武進(今常州市)
國籍 中國
職業 南京南瑞繼保電氣有限公司董事長

沈國榮,1949年7月17日生,江蘇武進縣(今常州市)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1] 。1970年從南京電力專科學校畢業(南京工程學院),1978年畢業於華北電力學院(華北電力大學)南京南瑞繼保電氣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2] 。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電力系統安全專家委員會二次組組長,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理事兼繼電保護專委會主任,全國靜態繼電保護分標委會主任委員,電力行業繼電保護標委會主任委員,國家電網公司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江蘇省電機工程學會常務理事,東南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華北電力大學等六所高校兼職教授。

個人簡介

沈國榮(1949.7.17-),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專家[3]。出生於江蘇省武進縣(今常州市)。

履歷

1970年,從南京電力專科學校畢業(現南京工程學院);

1978年,畢業於河北電力學院(現華北電力大學);

1979年,考入南京自動化研究所(南瑞前身)的研究生班;

1982年,畢業於電力部電力科學研究院南京自動化研究所,獲碩士學位。

社會任職

現任國電自動化研究院副院長,南瑞繼保電氣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繼電保護專委會主任,電力系統安全專家委員會二次組組長,電力行業繼電保護標準化委員會主任。

主要工作及成就

長期從事電力系統繼電保護的科研開發,首創工頻變化量保護原理,實現了繼電保護理論上的重大突破。 從實際出發提出新的判據,解決了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許多重大技術問題。

先後獲國家專利十餘項;1990和1992年先後兩次獲得國家發明二等獎;1999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4]。 所有新技術均快速投入實際工程使用,社會、經濟效益明顯。

創建了適合我國實情的高科技產業化體系,形成了以科研創新帶動產業發展,又以產業發展促進科技創新的良性循環。2003年當選為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社會評價及榮譽

沈國榮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政協委員;以8億元身價入選2006年度福布斯排行榜的第362位,被稱為中國最富有的院士。從2004年5月起,國家領導人胡錦濤、溫家寶、習近平、李克強、李長春先後到南瑞繼保考察,肯定其作為中國民營高科技企業所取得的成績。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北有楊奇遜,南有沈國榮。」這個說法在繼電保護行業流傳已久。

沈國榮

傳奇經歷

沈國榮身上有許多可貴的品質,比如天資聰明、執着嚴謹、和藹忠厚,富有開創性,很容易扮演領頭羊的角色。在南瑞這樣的技術研究單位,沈國榮得到很多人的支持。不久他升為繼電保護所所長和分公司總經理。這期間,他以原繼電保護室離退休人員的名義註冊了一個名叫「南京中瑞通」的三產公司,為繼電保護所帶來一點體制外的福利。但是主要領導與他結下的怨並沒有隨時間的流逝而消除,時不時打壓他一下,沈國榮逐漸有了離職的意願。1992年小平南巡以後,改革向前縱深,南瑞作為科研院所,為了走產業化道路適應市場,成立了好多分公司、子公司,有些是民營占大股東、國有占小股東的形式,目的是打破鐵飯碗,轉化企業機制以提高效率。 1995年11月27日,沈國榮和20多位技術和業務骨幹扔掉了南瑞的鐵飯碗,發起注資,將先前那個不起眼的中瑞通公司改組為南瑞繼保電氣公司。為了名正言順地使用南瑞品牌,沈國榮與南瑞領導談定,以南瑞繼保分公司名義入股南瑞繼保,占股份15%。沈國榮和一起創業的20多位骨幹為大股東,南瑞繼保企業性質定為民營高科技企業。

人物特寫

沈國榮作為主攻電力保護的科研人員,面對停電事故的頻頻發生,他沒有「認命」,而是從源頭入手,一頭扎進了攻克難題的挑戰中,開始了自主創新的探索。突破,必須從解決技術難題入手。1981年,沈國榮初戰告捷,發表了《工頻變化量方向繼電器保護原理的研究》的重要論文,在學術界首次提出了工頻變化量保護原理。沈國榮,第一次站在了繼電保護技術的最前沿。1984年和1991年,沈國榮先後發表了《阻抗循序判別式失步繼電器的研究》、《區分振盪和短路的新原理》等論文,提出了區分短路和系統振盪及特殊工況的新原理。至此,沈國榮完成了完整的工頻變化量快速繼電保護理論的研究。10年潛心研究,一個世界性的難題終於攻克了,他先後獲得兩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沈國榮沒有停步,隨後又以這一理論為核心,先後開發了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由30多項專利技術、一系列專有技術構成的快速繼電保護技術體系。當這一原理以及相關技術應用到電網中時,一向在技術上處於領先的國外大公司不得不由衷地豎起大拇指:沈國榮的工頻變化量原理的繼電保護動作時間,比採用他們原理的同類保護縮短了1/3以上。實際測試和工程運行也證明,沈國榮的工頻變化量保護是國內外在保證可靠性、安全性前提下動作速度最快的繼電保護。隨着三峽工程的陸續投產,強大的電能需要通過直流輸電送到沿海地區。而直流輸電技術,特別是作為指揮整個系統運行的「大腦」——直流輸電控制保護系統,長期以來掌握在少數幾家外國公司手上,多年來雖經多次引進但國產化問題一直沒有解決。2001年,沈國榮主動請纓,在技術引進的基礎上邁出了直流輸電控制保護的國產化步伐。靈寶直流互聯工程是第一個試驗項目。這次,他不但面對着人力財力巨大的投入,還不得不直面能否成功的風險。沒有退路,只有負重前行。他這樣給公司的技術人員鼓勁和加壓:「投入再多的技術力量也一定要上,而且一定要成功。」

靈寶直流互聯工程只是「小試牛刀」,讓沈國榮大顯身手的還是葛洲壩至南橋±500千伏直流控制保護系統。這個西電東送的重要通道,原來由國外公司提供的控制保護設備,已運行了10年左右,嚴重老化影響電網安全運行。國家電網公司決定對其進行改造。究竟由誰來改造?國外幾家大公司都志在必得,畢竟這套系統當時是他們建的。沈國榮表現出與眾不同的魄力,果敢地將項目拿了下來。前所未有的外在壓力向他撲來——外國公司放言「中國人絕對搞不起來」,來自各方面的聲音也要求他不要再單幹,還是和外國公司合作為好。但當他與外國公司商談合作時,對方再次提出以他們為主的苛刻要求。1989年,課題組壯大成為繼電保護工程部,發展紅紅火火。但沈國榮並沒有滿足現狀,他敏銳地捕捉到,微機技術時代正在來臨,微機化繼電保護技術將是今後發展的潮流。於是新一輪的技術攻關展開了,從原理到算法再到框圖,他全程主導。

視頻

沈國榮院士在母校橫林初中設立百萬光彩基金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