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沈 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沈 壽(蘇繡藝術大師)

人物簡介

沈壽(1874--1921)初名雲芝,字雪君,號雪宧。繡齋名為"天香閣",故別號天香閣主人。她生長於江蘇吳縣(今蘇州),從小學繡,16歲時已頗有繡名。1903年清末著名學者俞樾在她的繡品上題下「針神」二字。1904年沈壽繡了佛像等八幅作品,進獻清廷為慈禧太后祝壽,慈禧極為滿意,賜「壽」字,遂易名為「沈壽」。同年,沈壽受清朝政府委派遠赴日本進行考察,交流和研究日本的刺繡和繪畫藝術。回國後被任命為清宮繡工科總教習,自創「仿真繡」,在中國近代刺繡史上開拓了一代新風。[1]

刺繡成果

沈 壽是傑出的蘇繡藝術大師。同治十三年八月十三日(1874.9.23)生於蘇州。自幼受家庭薰陶,學刺繡。8歲繡制「鸚鵡圖」即顯露了她的藝術才智,得到親友們的稱讚。光緒十九年與余覺結婚。余能詩善畫,夫妻畫繡相輔。沈精心繡事,創造出近10種新的針法。其繡品押印題識,署「天香閣」三字,為士夫爭相購藏。宣統二年(1910)繡制的《意大利王后愛麗娜像》在南京舉辦的南洋勸業會上獲一等獎。民國4年,沈壽借鑑油畫稿所繡的《耶穌像》在美國舊金山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一等大獎。 沈壽刺繡作品

人物生平

沈壽(1874--1921),初名雲芝,號雪宧,1874年生於江蘇吳縣(今蘇州)一儒商家庭,祖籍浙江吳興,客居南通。 從小隨父親識字讀書。十六七歲時成為蘇州有名的刺繡能手。光緒三十年其繡品作為慈禧七十大壽壽禮上貢,慈禧大加讚賞,親筆書寫了「福」,「壽」兩字,分贈予沈雪芝,從此更名「沈壽」。

1911年,沈壽繡成《意大利皇后愛麗娜像》,作為國禮贈送意大利,轟動該國朝野。1914年,張謇在江蘇南通創辦女紅傳習所,沈壽應聘擔任了所長兼教習。1921年6月18日,沈壽病歿於南通,終年48歲,葬於南通狼山。

人物成就

沈壽定居南通後。其作品多次在國際上獲獎。曾先後在蘇州、北京、天津、南通設立刺繡學校傳授技藝,並將自己的繡藝口授張謇,由張謇執筆出版了較完整的一部刺繡理論著作《雪宧繡譜》。 1920年由南通翰墨林書局出版發行《雪宧繡譜》。此書對前人的針法在理論上進行了詳盡的闡述,總結了刺繡中常用的18種針法,填補了刺繡針法研究空白。這是首次研究西洋油畫的光與影在中國刺繡上的運用,對其獨創的仿真繡藝術進行了理論研究,闡述了仿真繡藝術特色。

人物品格

張謇初識沈壽是1910年在南京召開的南洋勸業會上,在這次大會上張謇任大會總審查長,沈壽當時是清農商部總教習專審繡品,並攜我們熟知的第一幅仿真繡作品《意大利皇后像》參展。初次交往,張謇不僅敬佩沈壽深厚的藝術功力,同時更看重沈壽的人品。這為以後張謇聘請沈壽來通任教,任女工傳習所所長建立了良好的基礎。

人物經歷

沈壽,原名雪芝,字雪君,號雪宦、別號天香閣主人,一八七四年出生於江蘇吳縣閶門海宏坊一個古董商的家庭。父親沈椿,強習書史,研究鹽法,曾在浙江任鹽官。他酷愛文物,富有收藏,後來開了一個古董鋪。母親宋氏,生有三男二女,雪芝排行第五,從小便隨父親識字讀書。家藏的文物字畫,給她豐富的藝術董陶,撥動了雪芝心靈中美的琴弦。

蘇州的刺繡素負盛名。尤其是蘇州城外的木瀆一帶,幾乎家家養蠶,戶戶刺繡,堪為 "蘇繡之鄉",小時候,雪芝常去那裡的外婆家,對奇妙的蘇繡藝術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她在姐姐沈立的帶領下,七歲弄針,八歲學繡,開始了為之付出畢生精力的刺繡生涯。雪芝天資聰穎,又好鑽研,學繡進步很快。起初,她繡些花草之類,主要是一些實用性繡品。後來就將家中收藏的名畫作為藍本,開始繡制藝術性作品。十六七歲,她便成了蘇州有名的刺繡能手。雪芝二十歲結婚,丈夫余覺(名冰臣,又名兆熊),浙江紹興人,後居蘇州。他出身書香世家,能書善畫,經濟條件也頗好。婚後夫妻倆一個以筆代針,一個以針代筆,畫繡相輔,相得益彰。雪芝除操勞家務外,總是閉門刺繡,從不間斷。

慈禧賜名

光緒三十年(公元一九 ○四年)十月,是慈禧太后的七十壽辰。清政府諭令各地進貢壽禮。余覺得知消息後,聽從友人們的建議,決定繡壽屏進獻,他們從家藏古畫中選出《八仙上壽圖》和《無量壽佛圖》作為藍本,很快勾勒上稿,並請了幾位刺繡能手一齊趕製,雪芝在這些繡品上傾注了很多心血。慈禧見到《八仙上壽圖》和另外三幅《無量壽佛圖》,大加讚賞,稱為絕世神品。她除授予沈雪芝四等商部寶星勳章外,還親筆書寫了「福」,「壽」,兩字,分贈余覺夫婦。從此,沈雪芝更名「沈壽」,余覺也改名余福。

教育事業

慈禧後來責成商部成立女子繡工科,派余覺擔任總辦,沈壽擔任總教習,是為中國第一所正式的繡藝學校。辛亥革命後,繡工科停辦。余覺嫌沈壽不育,討了姨太太。沈壽於1912年10月遷居天津,開辦了一所自立女紅傳習所。

一九一四年,張謇在江蘇南通創辦女紅傳習所。沈壽應聘來到南通,擔任了所長兼教習,余覺則擔任了南通平民工場的經理。女紅傳習所起初附設在南通女子師範學校,後移到南通濠陽路,傳習所第一期招生二十餘人,以後逐年增加,學制也逐漸完善。所內設有速成班,普通班,美術班和研究班。

沈壽不僅是一位出色的刺繡藝術家,而且還是一位富有經驗的刺繡教育家。在教學中,她主張 "外師造化",培養學生仔細觀察事物的能力。繡花卉,她就摘一朵鮮花插在繃架上,一面看一面繡。繡人物,她則要求把人的眼睛繡活,繡出人的精神,在沈壽的精心教誨下,南通女紅傳勻所培養了許多蘇繡人才。南通的繡品也逐步形成了"細""薄""勻""淨"的風格,在國內外打開了銷路。

沈壽在南通"授繡八年,勤誨無倦"(張謇語),不幸積勞成疾,張謇"懼其藝之不傳",便在延清名醫為沈壽治病期間,徵得她的同意,親自動手記錄整理她的刺繡藝術經驗。沈壽在病體稍微好一點的情況下,邊回憶邊口述,歷經幾個月,終於寫成《雪宦繡譜》一書。張謇在繡譜的序言中說:"積數月而成此譜,且復問,且加審,且易稿,如是者再三,無一字不自謇書,實無一語不自壽出也。"由此可見,這本繡譜確實是沈壽四十年藝術實踐的結晶。此書分繡備,繡引、針法、繡要、繡品、繡德、繡節、繡通,共八章。從線與色的運用,刺繡的要點到藝人應有的品德修養,以至保健衛生,都有比較完整的闡述,堪為我國第一部系統總結蘇繡藝術經驗的專門著作。

作品代表

一九二一年六月十八日,沈壽病歿於南通,終年四十八歲。 根據沈壽生前的願望,張謇將她安葬於南通馬鞍山墓地,墓門石額上鐫刻着張謇的楷書 「世界美術家吳縣沈女士之墓闕」。墓後立碑,碑陽鐫刻着張謇撰寫的《世界美術家吳縣沈女士靈表》,碑陰雕刻着沈壽遺像。大師已去,藝術長存,她的精美繡品長留人間,至今仍熠熠生輝。在北京、南京、上海、蘇州、南通等地的博物館都收藏有沈壽的繡品,當人們看到她繡的《八仙上壽圖》、《耶穌像》、《倍克像》、《無量壽佛》、《萬年青》、《花鳥冊頁》、《生肖像》、《觀音像》、《文蛤圖》、《柳燕圖》時,無不為之傾倒,驚嘆這位蘇繡大師,以其超人的智慧,靈巧的繡手終於把傳統的蘇繡工藝提高到了更為絢麗神奇的藝術境界。

軼事典故

狀元、繡聖的情誼

1914年,沈壽應邀來到南通,雖年已四十,但由於皮膚白皙,身材婀娜,舉止嫻雅,性情溫良。即便當時已年逾花甲的張謇在面對這位才德藝人時,也不免驚訝。後來他在《惜憶四十八截句》中寫道:"黃金誰返蔡姬身,常道曹瞞是可人;況是東南珠玉秀,忍聽蕉萃北方塵。有斐館前春水生,唐家閘外暮潮平;登樓即席殊矜重,不似驚鴻始為驚。"在這裡,他把沈壽比作蔡文姬,而自比曹操;把他邀請沈壽南下任職,與曹操贖回蔡文姬相比。

1915年張謇辭去總長一職回到南通。這時沈壽開始患病,張一面延醫為之診治,同時讓她從傳習所宿舍遷到環境清靜的"謙亭"靜養,並收她為學生,親自教授詩詞。他從《古詩源》里選了73首古詩,親筆抄寫、註解,裝幀成《沈壽學詩讀本》。

沈壽在《垂柳》一詩中以詩明志:"曉風開戶送春色,垂柳千條萬條直;鏡中落髮常滿梳,自憐長不上三尺。垂柳生柔荑,高高復低低,本心自有主,不隨風東西。"

沈壽病好一些後,張謇徵得沈壽同意後,請來攝影師到"謙亭"拍攝沈壽的作品,並給沈壽在亭外拍了風景照。他還賦《謙亭楊柳》詩一首:"記取謙亭攝影時,柳枝婉轉綰楊枝;因風送入簾波影,為鰈為鶼那得知。楊枝絲短柳絲長,旋合旋開亦可傷;要合一池煙水氣,長長短短護鴛鴦。"

沈壽寫了一首《奉和嗇師謙亭攝影》的詩回應:"池水漪漪島樹深,疾余扶檻戀清陰;誰知六尺簾波影,留得謙亭萬古心。"

1919年,沈壽舊病復發,張謇特派專輪到上海延請著名中醫師沙健庵前來醫治。在徵得沈同意的情況下,由沈壽口述,他本人筆錄編成《雪宦繡譜》。

沈壽去世後,他寫下了《惜憶四十八截句》。其中一首寫道:"曾指西山有之亭,亭邊割壤埋娉婷;那堪宿約成新讖,丹旐來時草尚青。"

沈壽的追悼會也是由張謇安排和主持的。靈堂上懸掛張謇親撰的輓聯和《雪宦哀辭》。輓聯題的是:

真美術專家,稱壽於己,壽不稱於名,才士數奇,如是,如是;

亦學詩女弟,視余如父,余得視猶子,夫人為慟,喪予,喪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