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讀作mù)是漢字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此字始見於戰國時期的文字。 本義為洗頭,後由本義引申為洗滌、潤澤之義。也指水名。即今山東的「彌河」。[1]

[]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十一》《水部》 莫卜切 濯發也。從水木聲。

說文解字注

濯發也。

引伸為芟除之義。如管子云沐塗樹之枝。釋名雲沐禿無上皃之稱。

從水木聲。

莫⺊切。三部。

宋本廣韻

莫卜切,入屋明 ‖木聲屋部 沐,沐浴。《說文》曰:「濯發也。」《禮記》曰:「頭有創則沐。」又姓,《風俗通》曰:「漢有東平太守沐寵。」又漢複姓,有沐𥳑氏,何氏《姓苑》云:「今任城人。」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字部》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莫卜切。音木。《說文》:濯發也。《詩·衞風》:豈無膏沐。《周禮·天官》:宮人共王之沐浴。疏:沐用潘,浴用湯。

又《漢官儀》:五日一假,洗沐,亦曰休沐。

又潤澤之意。《後漢·明帝紀》冬無宿雪,春不燠沐。註:沐,潤澤也。言無暄潤之氣。

又治也。《禮·檀弓》:夫子助之沐槨。

又溟沐,細密之雨也。揚子《𤣥太經》:密雨溟沐。

又姓。漢有陳郡太守沐寵。

字源演變

「沐」始見於戰國時期的文字。戰國時期的文字構型相對比較簡單。左邊是三橫,右邊像是一個樹木。到了《說文》的小篆文字時(圖2),構型開始變的複雜。左邊的三橫變成了「水」的小篆文字書寫體,右邊原先的樹木樹枝,相互連接起來,像是一個「山」字上下對稱被中間一豎貫穿而成。此寫法一直沿用到漢代前期的書寫。在漢代後面的發展中,開始了演變成了現代漢語書寫的樣式。直至發展到了楷書。 「沐」字是形聲字。《說文》中說「沐,濯發也。從水,木聲」。「沐」是由「氵」和「木」字構成。「氵」字旁表意,篆書之形像流水,表示用水洗頭,「木」讀mù,表聲。本義是洗頭。《荀子·不苟》中說「故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彈其冠,人之情也。」這裡的「沐」是洗滌、潤澤的意思。也指水名,指今山東的「彌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