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沙灘文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沙灘文化位於遵義縣新舟禹門。從遵義沿326國道向東38.5公里,由蝦子鎮分路到達禹門。沙灘因洛安江中一片四面環水的沙灘而得名。沙灘一帶,江水平緩清澈,兩岸田園蔥蘢疊翠,綠竹環繞農家庭園,古柏林傲立禹門山,一派靈秀之氣。從明末到清後朝。

氣候條件

溫帶季風氣候

景區概況

沙灘孕育了以鄭珍、莫友芝,黎庶昌為代表的一大批文化名人,崇尚"漁樵耕讀",其學術成就影響深遠,抗戰時,浙大學者研究這一文化現象,稱為"沙灘文化"。現存清末著名愛國外交家,散文家黎庶昌故居"飲使第",鄭珍墓、莫友芝墓等,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黎氏故居陳列有生前使用過的家具、文具,介紹其生平事跡,著述的文字資料和其它文物。

蜿蜒而來的江水,到這裡成為一條澄碧的帶子,開闊的江面上,靜臥着兩岸緩坡河灘上的良田沃土,滋養着散居在蒼松翠柏、茂林修竹間的幾十戶人家。農閒時節,江面上會泛起幾隻小漁船,撒網捕魚、耕田讀書的生活,在這個村莊延續了四百年。

歷史

過去對沙灘文化的區間,皆以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黎氏第八代黎安理中舉為始,至清末廢科舉為止,約130年時間,故史有「沾溉百餘年午」的結論。其實,沙灘的文化追溯起來有300餘年,其文化氛圍從沙灘第一代黎朝邦起便已形成,所以,沙灘文化的出現絕非偶然,它有深刻的歷史淵源和發展形成的過程。早在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黎氏一世祖黎朝邦(四川廣安州金刀里人)。

隨川路總兵劉鋌平播入遵,次年改土歸流時黎朝邦據沙灘,黎氏從此在那裡定居下來,黎朝邦是個讀書人出身,他在沙灘以耕讀為本,臨死前對4個兒子留下遺囑:「載月著犁鋤,櫛淋風露雨,嗟彼膝前人,相看默相依,詩書舊生涯,功名行潦水,嗚呼金石言,世世宜循軌。」這個遺囑體現了他耕讀為水的思想,是黎氏必旺的重要因素,耕而豐衣足食,學不求做官,在於增知識、修品行、涵養鄉風以固根本,故以後七代黎氏後人嚴守遺訓,每代人人讀書,且有以詩書人宦的人,在任清廉,兩袖清風。近200年間黎氏在政治和文化方面雖無大的成就,但在沙灘形成了男耕女織,熱愛學習的濃郁風氣。可視為沙灘文化的潤育階段,亦可稱為沙灘文化的前期。現將沙灘黎氏從第一世至第七世(嫡傳)情況簡介於下,便可得出以上結論。

第一代黎朝邦,明萬曆進士,明兵部侍郎梁應奇謂黎朝邦十歲出試童子,十四歲學使觀其不凡,首選食廩餼,人勸人仕,辭曰:「龍兮為陽,秋而伏藏,其幽之滸,育之繁昌。平播之明年(明萬曆二十九年)乃遷播郡隱,治家之法於子孫之詩禮,文物(讀與耕)四時課將之,儀節饒有古懦風焉。」

第二代(黎朝邦之四子)為:長子黎懷仁,號靜軒,以庠生從軍,著有《程子注》、《易經注》二書;次子懷義,廩生;三子懷禮遷叫川大足羅井場;四子懷智,以功名任湖北黃岡知縣,明亡後在禹門寺拜丈雪為師皈依佛門。

第三代(黎懷仁之三子)為:長子黎民忻,食餼庠,以道德文章鳴一時,「經提學使馮雲驤薦於朝,膺宣德郎以六品職用,奉旨文行兼旌其廬,授廣西慶遠府河池同(州判)。次子民向,育養(抱養)民啟俱儒。」

第四代(黎民忻之三子),長子黎耀,庠牛;次子黎炳,詔贈武功大夫加上卿內閣太子賓客,加封三代,曾祖為榮祿大夫,祖為資善大夫,父為中順大夫;三子黎烈任大理府經歷,繼任川東道經歷,著有《增刪四書》、《解增補易注》,集學問故事地理秘決於諸稿。

第五代:天明;中秀,博學善射,有投筆請纓之志入武庠,繼明任榮昌縣令。

第六代(天明之三子)國柄、國楨、國士,前兩人情況不詳,其中國士為遵義府學貢生。

第七代:國柄子黎正訓府庠生,長期任教。

第八代:正訓子為黎安理、黎全理、黎上理,全理、上理無傳,將沙灘文化推向高峰的是黎安理之後代。

以上從第一代至黎安理中舉計179年,代代有子弟攝取功名,亦有著作傳世,其文化一脈傳承,連綿持久,蔚然成風,明晰清楚,故沙灘文化的歷史,應上溯七代至第一世黎氏始祖朝邦,下到清末,總計300餘年,才是沙灘文化歷史的全過程,孔子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沙灘於西南一隅,文化傳承10餘世,實屬罕見。[1]

文化遺產

沙灘文化遺產的精華在於:堅持辦學;刻苦學習;購求圖書、遺惠後人;積極吸收外來文化,勇於革新開拓。

「貴州文化在黔北,黔北文化在沙灘」,這句話高度概括了沙灘文化在貴州的地位。沙灘文化是清代後期出現在黔北山區的一種地域性文化。沙灘是黎氏家族聚居的村落,與附近鄭氏望山堂、莫氏青田山廬衡宇相望。黎、鄭、莫三個家族互為師友,結為姻婭。自乾隆至清末民初的100多年間,三個家族中湧現了幾十位詩文作家和學者,刊行詩文集和學術著作100多種;其代表人物鄭珍、莫友芝和黎庶昌,成了享譽海內外的文化名人,在中國文學史和學術史上都占有相當的地位。抗戰期間,浙江大學史地研究所編寫的《遵義新志》,把黎、鄭、莫三個家族共同創造的豐碩文化成果及所體現的人文精神,統稱之為「沙灘文化」。近數十年來,沙灘文化的研究引起學術界的重視,有的學者把它同「巴蜀文化」、「吳越文化」、「河洛文化」等地域文化相提並論。[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