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沙蜥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沙蜥
來自搜狐新聞的圖片
沙蜥

中文名稱 :沙蜥

頭體長 :均為50-60mm

背 部 :黃褐色或灰褐色

沙蜥屬(學名:Phrynocephalus)是Kaup於1825年所建立的新屬,模式種為Phrynocephalusgut-tatus,系鬣蜥科中的古北界類古群,也是歐亞大陸荒漠和草原地帶的常見優勢蜥種。沙蜥具有一系列適於荒漠、半荒漠及草原生活的形態特徵和生活習性。

物種學史

沙蜥屬是Kaup於1825年所建立的新屬,模式種為Phrynocephalusgut-tatus,系鬣蜥科中的古北界類群,也是歐亞大陸荒漠和草原地帶的常見優勢蜥種。關於沙蜥的分類研究始於19世紀而盛於20世紀初,持別是Bedriaga在《普熱瓦爾蜥基第三次中亞科學考察成果》(1907-1909)一書中詳述的沙蜥種類和編制的檢索表,至今仍被認為是研究沙蜥的經典著作,書中記載的沙蜥共37種。1967年,H.Wermuth出版了著作《現代兩棲爬行動物名錄一鬣蜥科》,列出全世界現存沙蜥共38種,分布於中國的有28種。1979年以來,經學者們(趙肯堂,1979,1992,1995;趙爾宓等,1980; M. L . Goiubev等,1905;王躍招,1996)調查研究得知,中國現有沙蜥18種。

形態特徵

沙蜥具有一系列適於荒漠、半荒漠及草原生活的形態特徵。除大耳沙蜥個體較大外,所有沙蜥成體的頭體長均為50-60mm,背部大多呈現黃褐色或灰褐色並飾有深色斑紋,與沙地背景協調一致,起着有效的隱蔽保護作用;腹面潔白或黃白色。能反射沙面地表的輻射高溫而散熱,與此相反的是分布在青藏高原海拔高3000米以上的種類,在成蜥期不僅背色暗晦或呈現磚紅色,而且腹面還出現大面積的黑色斑塊,以利在高寒地帶攝取地面的熱量,升高體溫,增加活動能源。頭形似,故又有蟾頭蜥之稱,鼻孔位於吻前或兩側;顱背後部有圓珠狀的半透明頂眼;眼周的上、下睫鱗外緣尖出呈鋸齒形;鼓膜隱於皮下或消失;口大,兩頜長有端生齒,並有初步分化的雛型;鼻孔內所具有的活動性皮瓣及上、下睫鱗在閉眼時能緊密合攏。均可用於防止颳風時沙礫灌入鼻、眼。頸部有明顯的喉褶。蜥體背腹扁平,分別被以細圓鱗和覆瓦狀排列的菱狀鱗;四肢發展平衡,避敵或追逐異性時能抬高身軀急速奔馳,爪尖銳利,宜於挖掘穴居;指、趾兩側常飾有發達的櫛緣。是趾下鱗變形的適應結構,可藉此增大與地表的接觸面積,以免跑動時陷足沙內。尾是維持蜥體平衡和控制運動方向的器官,受擠、壓、拉等外力作用時不會發生"身殘"斷尾現象,尾的長度因蜥種的生態類型不同而異,也與其活範圍及強度有關,

生活習性

沙蜥具有一系列適於荒漠、半荒漠及草原生活的生活習性。沙蜥在運動過程中停歇時,有甩尾到背部上下卷繞的習性,似有可能以此向同類展示不同尾色的性別標誌。不需飲水,可直接從捕食的大量蟻類和昆蟲中獲得生理所需的水分。

分布範圍

沙蜥屬的分布東起中國河北省承德(117.9ºE)至北京(40.0ºN,116.4ºE)一線,西止歐洲黑海南岸的土耳其(30ºE),北及俄羅蜥的(53ºN,55ºE)地區,南界可越過喜馬拉雅山抵達尼泊爾境內的28ºN地區,整個分布範圍地跨歐洲東南部及與之鄰接的亞洲西部和中部。在現知的41種沙蜥中,有40種分布在西亞、中亞荒沙漠地帶,其中有4種可西延至黑海或黑海沿岸,而往東擴展到亞洲東部地區的只有1種。鑑於現代沙蜥的分布狀況以及世界各地至今尚未出土過任何沙蜥化石的事實。有理由可以推斷,沙蜥的起源地及其分布中心位於中亞荒漠地帶,當是勿庸置疑的。

分布地區

蒙新高原和青藏高原是中國沙蜥屬種類的主要分布區,僅草原沙蜥可自內蒙古高原的乾草原延擴到黃土高原邊緣和華北平原的北部,分布區包括西藏、青海、.新疆、內蒙古、寧夏以及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四川等省區的北部,大多數沙蜥的分布海拔高度為1000-1500米,但葉城沙蜥可分布到接近或低于海平面高度的新疆南湖戈壁和吐魯番盆地;青藏離原上的沙蜥分布高度為3500- 5300米,而紅尾沙蜥的最高分布點甚至能達到海拔6000米的申扎縣(30.9ºN,88.7ºE)。布在中國的18種沙蜥中,青藏區的成分有5種,占27.8%,蒙新區成分有13種,占72.2%。而白條沙蜥、葉城沙蜥、南疆沙蜥、草原沙蜥、東疆沙蜥、無斑沙蜥、紅原沙蜥、紅尾沙蜥、青海沙蜥、白梢沙蜥、寬鼻沙蜥、澤當沙蜥等為中國的特有種。 中國輻員廣闊,適於沙蜥棲息的荒摸和草原地帶極為遼闊,分布區內的生境也甚複雜,從已知種類的情況估計,隨同對沙蜥研究的繼續深化,今後在蒙新高原和青藏高原不斷發現新種或增添新記錄是完全有可能的。[1]

生態類型

由於棲息生境的差異,特別是在進化過程中長期受到各分布區內不同自然條件(海拔高度、濕度、氣溫等)的影響,因而使得分布在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的沙蜥,分別演化成高寒型、荒漠型和草原型等生態類型,並相應地分化出高寒型沙蜥(西藏沙蜥、澤當沙蜥、紅尾沙蜥、青海沙蜥、紅原沙蜥)營卵胎生和草原型、荒漠型營卵生等兩種不同的繁殖方式,以適應借母蜥體溫或依靠日光輻射熱進行孵卵。南疆沙蜥分布區的海拔高度為1300-3100米,未歸入高寒型生態類型,但在新疆西南部卻是與西藏沙蜥同域分布的蜥種,且均系卵胎生繁殖方式,估計兩者很可能存在着較密切的親緣關係。 沙蜥的幼蜥與成蜥在某些形態特徵方面存在着較大的差異,表現得最明顯的就是各種幼蜥尾部腹面分別具有不同的色型,並於成長期間有一色澤逐漸消褪的變化過程。

主要物種

旱地沙蜥

(學名:Phrynocephalus helioscopusP)鑑別特徵:背部和尾基有突起的錐狀鱗叢。尾下淺藍色,無黑色半環。頸背部有一對橘紅色橢圓形斑。頦下有大理石斑紋。無腋斑。

大耳沙蜥

(學名:Phrynocephalus mystaceus) 鑑別特徵:體大,全長150毫米左右。嘴角有耳狀皮褶。背面被大小一致的強棱麟,尾的腹面基白端黑(幼蜥呈橙端黑) 世界分布:分布於阿富汗、伊朗、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烏克蘭、白俄羅斯、土耳其 中國分布:新疆等地,在新疆僅分布於霍城地區,數量較少。

變色沙蜥

(學名:Phrynocephalus versicolor) 鑑別特徵:背部沒有突起的鱗叢或棱鱗。四肢和胸鱗上有不明顯的弱棱。有腋斑。分布東起內蒙古,往西經狼山北部、鄂爾多斯高原,並越過阿拉善盟的烏蘭布和沙漠,進人甘肅河西走廊,分布到天山以北地區。根據已有記錄,中國新疆還分布有以下6種沙蜥,但因資料不全,加之有些種的分種尚有異議,還有待進一步探討研究。根據現有資料,在此僅列出其種名及分布區。庫車沙蜥(學名:Phrynocephalus ludovici),據俄文資料分布於塔里木盆地北部。尖吻沙蜥(學名:Phrynocephalus acutirostris),分布於準噶爾盆地和伊犁州(學名:阿勒泰地區除外...察汗沙蜥(學名:Phrynocephalus alpherakii),據俄文資料分布於新疆察汗河沿岸。準噶爾沙蜥(學名:Phrynocephalus arcellazzii),分布於準噶爾盆地。塔城沙蜥(學名:Phrynocephalus haeckeli),僅分布於塔城盆地。沙布爾特沙蜥(學名:Phrynocephalus isseli),分布於準噶爾界山。

保護級別

分布於中國的沙蜥屬種類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相關視頻

沙蜥以適應流動沙丘變化無常的氣候,狂風中用鱗片保護眼睛與鼻孔

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