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河源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河源鎮隸屬于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滿族自治縣,地處伊通滿族自治縣東南部。東與磐石市的吉昌鎮接壤,南與磐石市的朝陽山鎮相連,西與東豐縣沙河鎮毗鄰,西北與營城子鎮交界,北與長春市雙陽區的土頂鎮相鄰,區域面積244.53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河源鎮戶籍人口21644人。 1961年,析營城子上游公社置板石廟公社。1966年,更名紅星公社。1983年,改為板石廟鄉。2000年,與地局子鄉合併為河源鎮。截至2020年6月,河源鎮下轄12個行政村。 截至2018年末,河源鎮有工業企業1家,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3家。 [1]

歷史沿革

清初屬封禁圍場。 民國二年(1913年),伊通州改為伊通縣,屬營城子第三署。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屬營城子警察區。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屬四區、區政府駐板石廟屯。 1956年,屬營城子。 1961年,析營城子上游公社置板石廟公社。 1966年,更名紅星公社。 1983年,改為板石廟鄉。 2000年,與地局子鄉合併為河源鎮。

行政區劃

2003年,河源鎮下轄板石村,大灣村,大醬村,榆樹村,吉祥村,保南村,聯合村,地局子村,德勝村,流沙村,大橋村,紅星村等12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板石村。 2011年末,轄板石、大灣、榆樹、大將、吉祥、保南、聯合、地局子、德勝、流沙、大橋、紅星12個村民委員會;下設98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河源鎮下轄12個行政村:板石村、大灣村、榆樹村、大醬村、吉祥村、保南村、聯合村、地局子村、德勝村、流沙村、大橋村、紅星村,鎮人民政府駐板石村。 [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河源鎮地處伊通滿族自治縣東南部。東與磐石市的吉昌鎮接壤,南與磐石市的朝陽山鎮相連,西與東豐縣沙河鎮毗鄰,西北與營城子鎮交界,北與長春市雙陽區的土頂鎮相鄰,區域面積244.5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河源鎮地勢南高北低,由南向北的伊通河兩岸為低洼平坦的谷地,中間是南北走向的大興川谷地,北部群山環繞,峰巒疊嶂。主要山脈有青頂山、苕頂山、廟頂山四方台。

氣候

河源鎮屬溫帶大陸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寒暑溫差大,冬季嚴寒多雪,夏季高溫雨頻。

水文

河源鎮主要河道有伊通河、轉心河、黑石河、榆樹河、大灣河、黃泥河、伊丹河7條,伊通河流經境內的吉祥、大將、板石、大灣村,長13千米,流域面積1.3平方千米,年平均流量0.3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榆樹河、大灣河。

自然災害

河源鎮主要自然災害有冰雹、乾旱、洪澇、大風等。水災平均3年1遇。

礦產資源

2011年末,河源鎮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主要有硅灰石、硅石、石墨等,其中硅灰石地質儲量15.6萬噸,可采儲量1.6萬噸。

生物資源

2011年末,河源鎮擁有林地面積13000公頃,其中天然林占56%,森林覆蓋率達53%。天然林中的曲柳、紫椴、黃菠蘿、柞樹等均為稀有樹種。野生果類如山葡萄、山里紅、山丁子、稠李子、山梨、山杏、軟棗等,果肉豐富,唯美爽口。蕨菜、刺老芽、貓爪菜、是這個鎮的春季特產。秋季的榛子、榛磨、松樹傘。穿龍骨、龍膽草、細辛、山參、五味子等名貴中草藥材。野生動物有狼、狐狸、野兔、獾子等經常出沒,野禽類中的畫眉、貓頭鷹、野雞、野鴨、飛龍等常覓林而息。

人口

2011年末,河源鎮轄區總人口22773人。總人口中,男性12342人,占54.2%;女性10431人,占45.8%。 2017年末,河源鎮常住人口18696人。 截至2018年末,河源鎮戶籍人口21644人。[3]

經濟

綜述

2011年,河源鎮財政總收入820萬元,比上年增長2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89萬元,比上年增長9%。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410萬元,增值稅130萬元,企業所得稅700萬元,個人所得稅210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2%、1.3%、2.4%、0.9%。人均財政收入7100元,比上年增長12%。 截至2018年末,河源鎮有工業企業1家,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3家。

農業

2011年,河源鎮有耕地面積10.3萬畝。農業總產值1.4億元,比上年增長13.6%,農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49%。糧食作物以玉米、水稻為主,生產糧食6.2萬噸。主要經濟作物有大豆、白蘑、榛蘑、蕨菜等。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牛、家禽為主,生豬飼養量2.8萬頭,羊飼養量0.7萬隻,牛飼養量3.2萬頭,家禽飼養量93.2萬羽,生產肉類9800噸,累計造林3150畝,其中防護林1350畝,林木覆蓋率56.7%。漁業以養殖鯉魚、鰱魚、草魚為主,漁業總產值700萬元,大型農業機械460台(輛);農民人均純收入7272元。

工業

2011年,河源鎮工業總產值7600萬元,比上年增長4.9%,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26%。

商業

2011年末,河源鎮有商業網點330個,職工710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50萬元;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1445萬元。

金融

2011年,河源鎮各類存款餘額1.7億元,比上年增長7.2%;人均儲蓄7200元;各項貸款餘額1.9億元,比上年增長9.6%。 [4]

社會事業

文體事業

2011年末,河源鎮有文化藝術團體3個;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351平方米;文化娛樂健身廣場3個;公共圖書室2個,藏書5.6萬冊。文化行業從業人員2人,體育場地15個。75%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26%,廣播綜合覆蓋率92.1%;有中央、吉林、遼寧、北京、四平等26個電視頻道在本地落戶,有線電視用戶0.72萬戶,入戶率90.2%,電視綜合覆蓋率92%。

教育事業

2011年末,河源鎮有幼兒園5所,在園幼兒132人,專任教師13人;小學8所,在校生1276人,專任教師144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436人,專任教師44人,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96.8%。主要學校有伊通滿族自治縣第十八中學、河源鎮中心小學、河源鎮九年一貫制學校,教育經費達1204萬元,國家財政性教育事業費1202萬元,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1102萬元,預算內教育事業費100萬元。

科技事業

2011年末,河源鎮有各類科技人才1860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530人,經營管理人才870人,技能人才320人,農村實用人才140人。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河源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7個,其中衛生院2個;病床28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1.2張。專業衛生人員25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1人,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3萬人次,住院手術480台次,出院病人0.21萬人次,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4/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51%,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36%;孕產婦死亡率為0。

社會保障

2011年,河源鎮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813戶,人數861人,支出90.9萬元,比上年增長32.4%,月人均88元,比上年增長30.37%;農村五保集中供養42人,支出11.4萬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56人,支出26.5萬元;農村醫療救助830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640人次,共支出30.1萬元,比上年增長14%;農村臨時救濟430人次,支出4.6萬元,比上年增長21%。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63人。社區服務中心3個。慈善分會1個,全年接受社會捐款11.3萬元,使210人(次)困難群眾受益。年末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9230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1.6萬人,參合率90%。[5]

交通運輸

2011年,河源鎮有長春至撫松高速公路過境,境內長16.38千米;103省道過境,境內長13千米。縣鄉(鎮)公路7條,境內總長85.9千米。運輸企業擁有貨運汽車56輛、480噸位;客運汽車42輛、1100座位。年客運總量12萬人次,年貨運總量135萬噸。

風景名勝

河源鎮境內旅遊景點有青頂山森林公園、保南水庫風景區、大興水庫垂釣區、李紅光烈士故居、伊通縣人民政府舊址、省地稅局泰湖賓館觀光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