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河紅茶的歷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河紅茶

來自網絡的圖片

河紅茶的歷史河紅茶是中國傳統名茶,由中國茶農創製於明代。作為產自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河口鎮的紅茶。河紅茶自問世後,即贏得世人青睞,全國各地商人紛紛前來訂購,俄、英、印度等國商人也不畏關山遼遠千里迢迢奔至河口販運。河紅茶成了國內最著名的紅茶和「第一次問世(出口)之華茶」,被西方人奉為至尊名茶,譽為「茶中皇后」。[1]

河紅茶全稱:河口紅茶。河紅茶原產地在江西上饒鉛山縣河口鎮而得名。河紅茶原產地在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河口鎮天柱山佛寨村。鉛山縣位於江西省東北部,武夷山脈綿亘於縣境南緣贛閩交界,全境地貌特徵是「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莊園」。


鉛山屬中亞熱帶地區,氣候溫和,平均氣溫為8.7~17.9℃;雨水充沛,年降雨量1733~2000毫米;日照適度,岩壑之間土質微酸肥沃,自古以來盛產茶葉。河紅茶原產地天柱山佛寨村,海拔範圍1200~1500米,佛寨之名意為神仙居住之地,山巒疊翠,逶迤而北,雲霧迷濛,山峰流暢。河紅茶園即墾殖於此。

鉛山·食貨書》載:鉛山『凡石山帶土者,兩山夾岸者、陽岸者、陰峽者皆種以茶木。……宋即有周山茶,有白水團茶,小龍鳳團茶,皆以佐建安而上貢。

自明嘉靖起,「河口即逐步成為南方內陸水運中心和茶紙加工、轉運的貿易大市場」(《中國通史》),河紅茶也由此躋身全國乃至世界貿易大宗。

據明萬曆版《信州府志》載:「河紅茶乃為國內最著名之紅茶,且為華夏首次問世之華茶。」

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是世界的飲料之王。而讓中國茶走向世界的使者是河紅茶。河口歷史上的商業繁榮,與河紅茶的興旺分不開。制茶業是鉛山的傳統產業,北宋,鉛山的周山茶、白水團茶、小龍鳳團茶等就是貢品。明代清吏笪繼良任鉛知縣,進一步推廣種茶業,「鉛邑凡石山帶土者、兩山夾岸者、陽岸者、陰峽者皆種以木(茶樹)。」(明《鉛書》)全縣茶葉種植面積達20餘萬畝,並推出了一批名茶行銷市場,其中河紅茶最為走俏。

河紅茶成了國內最著名聲的紅茶和「第一次問世(出口)之華茶」(見《上饒地區志》),「河紅繁盛之時,商家買辦,每年數百萬金」(明《鉛山鄉土志》)。河口成中國紅茶貿中心和制河紅茶的技術中心,當時的河口鎮從事紅茶加工的就有三萬之眾。清人程鴻益在《河口竹枝詞》中描寫道:「獅江婦女趁新茶,鬢影衣香笑語嘩。齊問莊客分小票,春蔥纖剔凍雷芽。」河口鎮的九弄十三街上,茶棧茶鋪櫛比林立,「舟車馳百貨,茶楮走群商」(蔣士銓《河口》),江邊10個碼頭,茶箱茶簍堆積如山,裝船的羅俠(搬運工)揮汗如雨,忙個不停。河紅茶曾經的輝煌,就是程著卿所說的使命感。

只是到了近代,河紅茶才每況逾下。解放後,為重振鉛山茶葉產業,鉛山縣於1956年在縣城西辟茶園建立國營河口茶場。這是我省最早的國營茶場,開闢茶園3700餘畝,生產河紅茶3000多擔,並且重新恢復了對日本、新加坡、歐美、香港等地的茶葉出口。1958年原場長金爾鎮光榮地出席了在京召開的千人群英會,還捧回了周恩來總理親自頒發的國務院獎狀。可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河紅茶又下坡了。

上饒市鉛山縣境內的武夷山腹地處處都有野生茶。過去,這一帶居民家家戶戶采野生茶葉、制上品河紅茶「正山小種」,一些茶商還直接在當地開茶廠制「正山小種」,村民因茶而豐衣足食。近三、四十年來,由於河紅茶停產,漫山遍野的茶葉無人採摘。而篁村、西坑、桐木關一帶等河紅茶原產地被列為國家公益林區禁止伐木,當地居增收入減少。當鉛山本地人創辦的茶廠開始生產時,當地山民每天採茶青可收入100—400元,清明穀雨時節的20多天裡,當地居民一家數人採茶少則收入數千元,多則收入一萬多元。[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