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河魨毒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河魨毒素是中國科技名詞。

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系統,一是5500年前兩河流域蘇米爾人創造的楔形文字[1],二是5000多年前尼羅河流域古埃及人創造的聖書字[2],三是3300年前中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四是1500年前起源於中美洲的瑪雅文字。其它文字都早已消亡,只有中國文字的發展未曾斷裂,從商代一直傳承至今,漢字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文字,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名詞解釋

河魨毒素(tetrodotoxin,TTX),分子式為C11H17O8N3,是魨魚類(俗稱河豚魚)及其它生物體內含有的一種生物鹼。

河魨毒素為氨基全氫喹唑啉型化合物,是自然界中所發現的毒性最大的神經毒素之一,曾一度被認為是自然界中毒性最強的非蛋白類毒素。毒素對腸道有局部刺激作用,吸收後迅速作用於神經末梢和神經中樞,可高選擇性和高親和性地阻斷神經興奮膜上鈉離子通道,阻礙神經傳導,從而引起神經麻痹而致死亡。

毒素起源於生物體本身還是寄生物尚有爭議,體內毒素的積累和分布因不同季節和部位而異。河魨在生殖季節毒性大,且雌性大於雄性,而在不同部位中,卵巢>脾臟>肝臟>血液>眼睛>鰓耙>皮膚>精巢。一般肌肉中不含有河魨毒素,但河魨死後內臟中的毒素可滲入肌肉,此時魚肉也含有少量毒素。提取毒素的主要部位為卵巢和肝臟。

河魨毒素化學性質和熱性質均很穩定,鹽醃或日曬等一般烹調手段均不能將其破壞,只有在高溫加熱30min以上或在鹼性條件下才能被分解。220℃加熱20-60min可使毒素全部被破壞。中毒潛伏期很短,短至10-30min,長至3-6h發病,發病急,如果搶救不及時,中毒後最快的10min內死亡,最遲4-6h死亡。中毒後也缺乏有效的解救措施。毒素純品在醫藥方面用途廣泛,具有極高商業價值。

毒魚分布

在公元前2500年前的中國和埃及,人們就已知道有些魨形目魚類(河魨)有毒,河魨毒素之名,也因河魨而起。而人們通常所指的河魨(並非河豚)(puffer fish),為魨科魚類,泛指硬骨魚綱、魨形目、魨科的各屬魚類,魨科魚類是最常見的含河魨毒素的水產品。中國的魨科魚類共有54種,其中東方魨屬22種。根據伍漢霖等調查,中國共有35種河魨具有不同程度的河魨毒性,其中,在中國南海分布的有24種,在中國東海包括台灣沿海分布的有31種,在中國黃海分布的有14種,在中國渤海分布的有10種。少數種類能洄游進入江河,如暈環東方魨(Takifugu coronoidus)、暗紋東方魨(Takifugu fasciatus)、弓斑東方魨(Takifugu ocellatus)、鉛點東方魨(Fugu alboplumbeu)、兔頭魨(Lagocephalus lagocephalus)、橫紋東方魨(Takifuguoblongus)等。這些魚類年產量約在3-4萬噸,占世界河魨總產量的70%左右。

在河魨體內發現含河魨毒素的器官或組織有肝臟、卵巢、皮膚、腸、肌肉、精巢、血液、膽囊和腎等,其中肝臟含河魨毒素的河魨有34種,卵巢含河魨毒素的有32種,皮膚含河魨毒素的有21種,腸含河魨毒素的有21種,肌肉含河魨毒素的有13種,精巢含河魨毒素的有8種,血液含河魨毒素的有4種,膽囊含河魨毒素的有4種,腎含河魨毒素的有1種。有些種類的河魨,地理分布不同,其體內毒素分布的部位會也有所不同,如台灣海域的紋腹叉鼻魨(Arothron hispidus),其肌肉就有毒性了,而在南海海域,肌肉中則沒有河魨毒素分布;又如東海南部的橫紋東方魨(Takifugu oblongus),僅卵巢、肝臟和腸中含河魨毒素,而在台灣沿海的橫紋東方魨,體內河魨毒素分布較為廣泛,在卵巢、肝臟、腸、膽囊、精巢、肌肉和皮膚中均有分布,不同河魨的河魨毒素分布器官或組織中的河魨毒素量也不同。

經過對浙江沿海8種河魨的毒性的調查,菊黃東方魨肝和皮膚有很強的毒性,均達到445鼠單位,而黃鰭東方魨各部位的毒性均較低。暗紋東方魨卵巢從III發育到Ⅵ期。卵巢的河魨毒素含量不斷升高,在V期達到最高。然後下降。肝臟的河魨毒素含量也不斷升高,但毒素含量增加不如卵巢明顯,在性腺發育各個時期,眼球、心臟、脾臟、胃腸、皮中的河魨毒素含量沒有顯著提高。用河魨毒素單抗檢測蟲紋東方魨(Takifugu vermicularis)的卵巢,發現河魨毒素累積在卵母細胞的細胞核、卵黃囊和卵黃顆粒中,而在凹鼻魨(Chelonodon patoca)的卵巢,河魨毒素累積在卵巢的結締組織和卵母細胞的細胞核中,在蟲紋東方魨、凹鼻魨和墨斑凹鼻魨(Chelonodon nigroviridis)的皮膚中,發現河魨毒素累積在腺體和粘液細胞中。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