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油柑 |
中文名稱:油柑 別稱: 油柑子 界:植物界 |
油柑,別名:山油甘(潮汕)、望果(南澳)、山油甘、土油甘(潮陽)、山油甘根(潮安)、油甘根(潮陽)、油甘樹(五華)、油甘子、余甘子、橄欖、望果、油甘子(廣州)、油甘仔(惠陽)、革命果、油甘樹、油甘子、余甘子(湛江)。
有些地方也叫牛柑子或余柑子,大戟科,落葉小喬木,單葉,條狀長圓形,互生在很細的小枝上,二列狀,寬線形,長橢圓形。果實肉質,球形,成熟時成赤黃色或淡黃色,可以生吃,油柑葉常用來填充枕頭,透氣散熱。
簡介
油柑以果形圓大,果皮光滑,果肉半透明,肉色淡黃或赤黃較理想;愈青綠的油柑,味道較苦澀且咀嚼有渣,油柑子的味道就是:當你第一口咬它的時候,苦苦的,澀澀的,毫不猶豫地馬上把它吐掉;可是當你咬第二口時,反而感覺它美妙的清甜,越嚼越有味道。[1]
原形態
余甘子 落葉小喬木或灌木,高3-8m。樹皮灰白色,薄而易脫落,露出大塊赤紅色內皮。
葉互生於細弱的小枝上,2列,密生,極似羽狀複葉;近無柄;落葉時整個小枝脫落;托葉線狀披針形;葉片長方線形或線狀長圓形,長1-2cm,寬3-5mm。
花簇生於葉腋,花小,黃色;單性,雌雄同株,具短柄;每花簇有1朵雌花,每花有花萼5-6片,無瓣;雄花花盤成6個極小的腺體,雄蕊3,合生成柱;雌花花盤杯狀,邊緣撕裂狀,子房半藏其中。
果實肉質,徑約1.5cm,圓而略帶6棱,初為黃綠色,成熟後呈赤紅色,味先酸澀而後回甜。花期4-5月,果期9-11月。[2]
形態特徵
落葉小喬木,單葉,條狀長圓形,互生在很細的小枝上,二列狀,寬線形,長橢圓形。葉綠、無柄,很象羽狀複葉,花小,單頂叢生,黃色或乳白色。花期,春天,果實盛產在夏季。成熟的主要季節在八月,每到中秋暮夏初秋,油柑果就結滿樹杈枝葉之間,很多山嶺都能採到,也有在年底成熟的。
生長環境
油柑子耐旱耐瘠,適應性強,在沙質壤土、土層淺薄瘦瘠的山頂或山腰均能正常生長,但以土層深厚的酸性赤紅壤生長較好。油柑子喜光喜溫,在幼齡期較耐蔭,所以在疏林中生長良好。對低溫很敏感,遇霜時容易落花落葉,甚至凍壞嫩枝芽,要求年均溫18~20℃才能正常生 長發育,5℃以下常受凍害,年降水量要求1000毫米左右,海拔要求1700米以下。
分布範圍
多產於兩廣,熱帶亞洲地區,有成片種植的,也有野生天然的。
主要價值
果實肉質,球形,成熟時成赤黃色或淡黃色,可以生吃,也可用糖或者鹽醃製後食用,它具有去油、助消化、化痰、潤肺清嗓、生津消渴之功效。果實也可做染料。油柑以果形圓大,果皮光滑,果肉半透明,肉色淡黃或赤黃較理想;愈青綠的油柑,味道較苦澀且咀嚼有渣,油柑子的味道就是:當你第一口咬它的時候,苦苦的,澀澀的,毫不猶豫地馬上把它吐掉;可是當你咬第二口時,反而感覺它美妙的清甜,越嚼越有味道。
用途
油柑的根、莖、葉、果都具有藥用價值。在我國作為民間中藥已有2000年的歷史。古人常用油柑果實治療消化不良、胃腹痛、感冒、牙疼、咽喉痛,疝痛、痢疾、咳嗽等疾患。近幾年發現,油柑對乙型肝炎、高血壓亦有顯著療效。研究還證明,油柑果汁具有防癌和抗衰老作用,它能阻斷強致癌物N-亞硝基化合物在動物和人體內的合成和提高人體紅細胞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因此具有抗衰老的作用。此外,油柑樹皮含純度70%以上的單寧達22%,是化學工業的重要原料。木材赤色,堅硬,可制家具。[3]
藥用價值
一、
拼音Yóu Gān Yè
別名絲葉(《嶺南採藥錄》),余甘子葉(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出處《嶺南採藥錄》
來源為大戟科植物油柑的葉片,夏、秋採收。
原形態植物形態詳"庵摩勒"條。
化學成分含余甘子酸,蛇麻脂醇,β-谷甾醇,並沒食子酸,沒食子酸,3,6-二沒食子酰葡萄糖,鞣料雲實精,訶黎勒酸,訶子酸,葡萄糖沒食子鞣甙。
性味《陸川本草》:"甘酸,性寒。"
功能主治治皮膚濕疹,疔瘡,痔漏。
①《嶺南採藥錄》:"患疳療毒。煎水洗。"
②《陸川本草》:"殺菌去腐。治口爛,繡球風及疳、疔、漏、痔。"
③《南寧市藥物志》:"敷蜈蚣咬傷。"
用法用量外用:搗敷或煎水洗。內服:煎湯,0.5~1兩。
複方
①治濕疹,皮炎:余甘子葉煎水外洗。(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②治水腫,皮膚濕疹,毒蛇咬傷:油甘子葉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
二、
【出處】出自《嶺南採藥錄》
【拼音名】Yóu Gān Gēn
【英文名】Root of Emblic Leafflower
【別名】余甘子根。
【來源】
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hyllanthus emblica L.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收,洗淨,曬乾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300-1200m的疏林下或山坡向陽處。
資源分布:分布於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化學成份】根莖含蛇麻脂醇(Lupeol),並沒食子酸(Ella-gicacid),β-谷甾醇。
【性味】味甘;微苦;性涼
【歸經】肝;脾經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解毒散結。主泄瀉;痢疾;黃疸;瘰癧;皮膚濕疹;蜈蚣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各家論述】
1.《嶺南採藥錄》:清熱解毒。
2.《廣西中藥志》:搗碎後敷治蜈蚣咬傷。
參考資料
- ↑ 油柑子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蘋果綠,2016-04-04
- ↑ 油柑根的功效與作用,99健康網,2012-08-17
- ↑ 油柑子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蘋果綠,2016-04-04
- ↑ 油柑葉,中醫世家
- ↑ 油柑根的功效與作用,99健康網,2012-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