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桐袋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油桐袋蛾 學名:(Clania variegata Snellen 類屬:鱗翅目袋蛾科
形態特徵
成蟲雌雄異態,雌蟲高度退化,蛆形;雄蟲高度特化,有翅。幼蟲居於各種各樣絲質袋中,負袋而行,蛹化於袋中。[1]
發生規律
長江流域1年1代,個別種或在南方有1年2代的,以老熟幼蟲在袋囊內越冬。翌年春天一般不再活動、取食,或稍微活取食;桉袋蛾需活動為害。 4種袋蛾在浙江的發生期如下:
4-6月,越冬老熟幼蟲在袋囊中調轉頭向下,脫最後一次皮化蛹,蛹頭向着排泄口,以利成蟲羽化爬出袋囊。羽化時間多在下午或晚上,雌成蟲羽化後仍留在袋囊內,雄成蟲羽化時,將1/2蛹殼留在袋囊中。羽化後次日清晨或傍晚交尾。交尾時,雌成蟲將頭伸出袋囊排泄口外,袋蛾性信息激素釋放點在頭部,以誘引雄成蟲,雄成蟲交尾時將腹部伸入雌蟲袋囊內。交尾後,雌成蟲產卵於蛹殼內,並將尾端絨毛覆蓋在卵堆上。
每雌產卵量因種類而異,一般100-300餘粒,個別種多達2000粒。卵經15-20天孵化,孵化多在白天。初孵幼蟲吃去卵殼,從袋囊排泄口蜂擁而出,吐絲下垂,隨風吹到枝葉下,咬取枝葉表皮吐絲纏身做袋囊;
有的種類在袋囊上爬行,咬剝舊袋囊做自己的袋囊。初齡幼蟲僅食葉片表皮,蟲齡增加,食葉量加大,大袋蛾一生食葉36m2,取食時間在早晚及陰天。10月中、下旬,幼蟲逐漸抽枝梢轉移,將袋囊用絲牢牢固定在枝上,袋口用絲封閉越冬。 [2]
分布與危害
袋蛾又名蓑蛾、避債蛾,屬鱗翅目袋蛾科,本科昆蟲已知800餘種,我國有100餘種,常見的有以下四種,雜食性,可以為害油桐、油茶、茶、樟、楊、柳、榆、桑、槐、櫟(栗)、烏桕、懸鈴木、楓楊、木麻黃、扁柏及蘋果、梨、桃等林木及果樹。
大袋蛾(Clania variegata Snellen)分布於甸淮河以南;茶袋蛾(Clania minuscula Butler)、桉袋蛾(Acanthepsyche subferalabata Hampson)、白囊袋蛾(Chalioides kondonis Mats.),分布於我國長江以南。
為害特點 幼蟲取食樹葉、嫩枝皮及幼果。大發生時,幾天能將全樹葉片食盡,殘存禿枝光干,嚴重影響樹木生長,開花結實,使枝條枯萎或整株枯死。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
加強營林措施,科學肥水,提高植株抗性,減少為害;根據初齡幼蟲集中為害習性,剪除蟲枝,消滅幼蟲;越冬袋囊,高掛樹枝,人工摘除消滅。
(2)藥劑防治。
發生盛期用45%丙溴辛硫磷(國光依它)1000倍液,或國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樂克(5.7%甲維鹽)2000倍液組合噴殺幼蟲,可連用1-2次,間隔7-10天
參考文獻
- ↑ 袋蛾病「肆虐」香樟 園林工人忙「醫治臨海新聞網
- ↑ 心痛!——桉樹害蟲(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