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油紙傘(溫新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油紙傘
圖片來自創意悠悠花園

《油紙傘》中國當代作家溫新階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油紙傘

油紙傘不知何時就淡出了我們的生活,悄無聲息地。

取而代之的起先是布傘,後來是五花八門的摺疊傘。

後來見到油紙傘多半是在影視作品中,而且多是表現的江南水鄉,一俏麗女子舉着油紙傘行走在江南的雨巷,迎面的石橋上正立着如戴望舒一般多情的才子……江南的雨真是好雨,有多少愛意的種子在細雨中萌芽,有多少繾綣的情絲在小雨中梳理,這其間,往往有件不經意的道具------油紙傘,那顏色多是粉紅,在江南的粉牆黛瓦之間,在水鄉的朦朦水霧之間,點綴為一團燦然的意境。油紙傘真是一件好道具,一旦從雨巷中飄出,就將好些個目光牽了過來,目睹着舉傘的人過了石橋,下了石階,上了烏篷船,那傘依舊是恰到好處地斜撐着的,船隨水去,在密密的雨幕中漸行漸遠,只有油紙傘的粉紅依舊明亮,當然,它也漸漸地被細雨調成了一點紅暈,最後在遠處完全融進了雨幕,直把失落和悵惘寫滿了那些從窗格子裡伸出的男人們的頭顱。

江南總是多雨,油紙傘就會經常在小巷中游弋,就有人窺得了油紙傘下姣好的面龐,就有膽大的約了喝茶、聽戲、逛園子,一來二去,竟然就走到一把油紙傘下了,執了纖纖素手,還去撓那手心,那手心已有些潮了,同樣潮的還有那顫顫的心房,就有些持不住,兩人擁到了一起,那傘就順着石階跌了下去,徑直滾到水中,被淘米者拾起,擺落了水珠,悄悄地立在後生和女子身邊,端着米籮走了……

在江南,油紙傘並非僅僅是遮雨的工具,它確確還是愛情喜劇中的一件道具,是詩歌和散文的意境。

其實,油紙傘並不是江南才有,在我的家鄉也是有的,當然並不是每家每戶都有,而是有錢且生活仔細的人家才有。我記得二姑媽家裡就有一把油紙傘,她家雖算不上富裕,卻也是過得去的人家,一家三口兩個人勞作,二姑父又有裁縫手藝,經濟上不算困難,家裡就有一把油紙傘。打油紙傘是二姑媽的專利,二姑父和祖庭哥在雨中出門都是戴箬葉斗笠,只有二姑媽雨中出行才打那把油紙傘。那時祖父還在,二姑媽便時常來看她的父親,而且多半是下雨時來,因為下雨出不了工,出不了工的時間正可以培植親情。遠遠地看到對門山嶺上有一把紅色的油紙傘在移動,就知道是二姑媽來了,這時母親便忙從火塘里取下一塊臘肉,燒、洗、剁,上了鼎鍋煮上了,二姑媽還沒有到,她裹了一雙小腳,加之怕摔壞了她的油紙傘,走那段路就特別費時,待她走到時,那鍋臘肉差不多快熟了。

二姑媽特別愛惜她的油紙傘,從不借人自不必說,每次用過,必定立馬撐開,倘是出了太陽,一定拿出去曬,但必是早上的太陽或是傍晚的太陽,正午的太陽太烈容易把紙曬脆。

不論怎麼愛惜,也有壞的時候,那一回,二姑媽打着傘在林間小道上摔了一跤,油紙傘被樹枝子戳破了幾個小窟窿,她待紙傘曬乾,連忙找來糊窗戶的絲棉紙(我們叫皮紙)補好窟窿,又要祖庭哥去學校找老師要來一筆管紅墨水將補巴染成紅色,本想再找點桐油油一下,實在沒有找到,倒是有人教了他一個土法------摘下兩個尚未成熟的青桐子,掐了那小尖尖,把那流出的油質的東西塗在補過的地方,二姑媽方才心滿意足地收起了油紙傘,裝進了二姑夫專門為其縫製的布袋子裡。

那年端午節,二姑媽給祖父送包面來,其時我們剛從外婆家領回一隻半大的白狗,它還不認得二姑媽,二姑媽剛一上稻場坎,它就撲過去了,情急之中,二姑媽用油紙傘來擋,被狗把油紙傘撕破了一個口子,二姑媽的氣憤可想而知,忙從柴禾堆里抽出一根棍子去追打那狗,一個小腳女人怎麼可能追到一隻狗呢?追打不到便更加劇了她的憤怒,罵罵咧咧說了些很不好聽的話,母親已經要發作了,看了看父親還是忍下了,還給二姑媽賠了一堆的不是,說賣了雞蛋湊夠了錢給她買一把新的,二姑媽也沒再說什麼。那狗也若無其事地睡到火塘里的狗窩裡,誰也沒想到二姑媽竟然會突然襲擊,她冷不丁打了它一棍,而且下手那麼狠,白狗一聲尖叫,爬起來就跑,可是它已經跑不快了,有一條後腿已經不能着地,母親再也不能容忍了,把二姑媽指責了一通,二姑媽站起來就走了,那個端午節就這樣給攪了。

從那以後,二姑媽好幾年沒到我們家來,以後看祖父總是差二姑父或是祖庭哥來。

後來她就病了,而且病得越來越重,我們去看她,母親也去了,給她帶去了兩把傘,一把是那把破的,一把是我們新買的,二姑媽把舊的留下了,新的終是沒要,還握着母親的手,說了一遍又一遍的填情話,直說得母親的淚水漣漣。 二姑媽去世好些年了,每到雨天,我眼裡總是浮現出她舉着油紙傘蹣跚移步的樣子。 油紙傘總在故鄉的意境中搖曳。[1]

作者簡介

溫新階,男,土家族,1989年加入湖北省作家協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