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油麵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油麵筋

 

 

 

油麵筋是一種傳統油炸麵食,色澤金黃,表面光滑,味香性脆,吃起來鮮美可口,含有很高的維生素與蛋白質。油麵筋以無錫產的最知名的生產始於清乾隆時代(18世紀中葉),至今已有260多年歷史。當初的製法是將篩過的麩皮加鹽水用人力踏成生麩(又稱麵筋),再將生麩捏成塊狀,投入沸油鍋內煎炸,成為球形中空的油麵筋。清水油麵筋的稱呼在清代末年(19世紀中期)出現,無錫第一家掛出「清水油麵筋」招牌的是笆鬥弄的馬成茂麵筋店。

菜品特色

油麵筋色澤金黃,表面光滑,味香性脆,吃起來鮮美可口,含有很高的維生素與蛋白質,如塞進肉瓤燒煮,則別具風味。

小麥麵粉經過水洗、沉澱,就是小麥澱粉,其副產品就是水麵筋,要是把水麵筋揉成小球,放在油鍋里一炸,則會迅速膨脹變大,成為極具特色的油麵筋。

油麵筋是江蘇無錫的特產,飯店用它配料可翻多種菜餚,家常用於佐飯、做菜、燒湯均宜。無錫民間還有個習俗,逢到節日合家團聚,飯桌上少不了一碗肉釀油麵筋,以示團團圓圓,增加快樂氣氛。油麵筋早已成為無錫著名的土特產了。杭州富陽的龍門鎮也盛產油麵筋。當地的油麵筋在當地人填入特製的里料後口感美味無比。每逢龍門民俗文化節,龍門麵筋也成為了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

說起油麵筋的來歷,最早還是尼姑庵里的一位師太油炸出來的。五里街梢的大德橋畔有座尼姑庵,無錫城廂老太太來此念佛坐夜,有時在庵里一住就是六七天。庵里有個燒飯師太,常用生麩當主料,道道菜餚引得素齋席上贊口不絕。燒飯師太總是麩皮汰生麩,浸浸一小缸。 有回,原先約定來庵堂念佛坐夜的幾十個鄉下老太太那天沒來。好幾桌的生麩早上已準備好了,過夜就不能吃。燒飯師太先是放些鹽在上生麩缸里,試着開了油鍋把生麩煎一煎,免得發餿,油多了些,待油一滾,師太怕生麩煎不透,特地剪成一個個小塊,扔進油鍋用鏟刀翻了幾翻。只見鍋里一個個金黃澄亮的空心圓球在竄上竄下,撈起後一嘗鬆脆、噴香又鮮。便給這油炸生麩空心圓子起名「油麵筋」。 沒多久,油麵筋進了千家萬戶,肉釀麵筋、麵筋炒肉絲、菜燒麵筋成了日常飯菜。至於那些飯店、菜館,廚師更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燒出了好多道無錫的傳統名菜。

營養價值

油麵筋知識介紹: 麵筋是一種植物性蛋白質,有麥膠蛋白質麥谷蛋白質組成。將麵粉加入適量水、少許食鹽,攪勻上勁,形成麵團,稍後用清水反覆搓洗,把麵團中的澱粉和其它雜質全部洗掉,剩下的即是麵筋。

油麵筋用手團成球形,投入熱油鍋內炸至金黃色撈出即成。

油麵筋適合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尤適宜體虛勞倦、內熱煩渴時食用。

油麵筋食療作用: 油麵筋性涼、味甘;

有和中益氣、解熱,止煩渴的功效。

油麵筋做法指導: 油麵筋除可直接入烹外,常用於鑲餡成菜,如「油麵筋塞肉」等。[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