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基督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泉州基督教主要從泉州發現有紀年的較早的基督教碑算起,有元朝前至元丁丑年(南宋景炎二年,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年)正月,「戴舍王氏十二小娘」為其「故妣二親」,郭氏十太孺、陳氏十太孺」合葬刻立的漢字墓碑;有元朝十德十年(1306年)「管領泉州路也里可溫掌教官兼住持興明寺書寫的墓碑;和1313年的「管領江南諸路明教、秦教等」的主教西蒙墓碑。
傳播歷史
近代基督教傳入泉州,是在鴉片戰爭以後,隨着不平等條約而進入的。西方基督教會把中英《南京條約》稱為在華傳教的「轉機」, 基督教乘機而入。近代基督教傳入泉州主要有三派:
英國的長老公會傳入泉州最早,勢力最大。1856年,教士杜嘉德從廈門到安海傳教。1863年,勢力發展到泉州城內。然後逐步向晉江沿海、南安、安溪、永春、德化發展。至1900年,泉州地區的基督教會基本上屬長老公會控制。
英國倫敦公會,1865年從廈門發展到惠安,勢力集中惠安和晉北河市、馬甲、羅溪一帶。
1870年從福州傳到永春。美國的安立甘教會,於1874年,從福州傳入德化縣城。這兩個美國基督教會組織,於1896年,先後移交英國長老會管轄。
聖公會也稱為安立甘會或英國國家宗教,是基督新教的一個教派--聖公宗。與信義宗[1]、歸正宗同屬基督新教三大主流教派。由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創始並作為當時英國的國教,由英國國王擔任教會最高首腦。聖公會與天主教一樣相信使徒遺傳,特別在按立神職人員的續承上。聖公會實行三階級的聖職,主教(會督)Bishop,牧師(會長)Priest和會吏Deacon。
聖公會是和天主教差別最少的一種新教,除了和其它新教教派一樣不崇拜偶像、不陳列耶穌受難像以外,使用的《聖經》(不適用於大中華地區)、教職人員服裝、宗教儀式等都和天主教一樣,聖公會教會並不自認為屬於新教(Protestant),認為自己也是大公教會(即天主教),稱教宗為「羅馬主教」,不過教宗認為只要不承認教宗至高無上地位的西方教派,都屬於新教[2]。
據泉州地區英國長老公會記事冊統計材料,清同治四年(1865年),泉州只有安海一個堂會,有教徒30人。光緒元年(1875年),有安海、泉州兩個堂會,有教徒143人。民國4年(1915年),有泉南、泉西等14個堂會,有教徒1655人。民國17年(1928年),有泉南等16個堂會,有教徒3375年。
英長老公會呈報英國總會批准,成立漳泉大會。光緒十八年(1892年),漳泉大會分為泉屬、漳屬兩大會。民國4年(1915年),泉屬大會再分為泉永、廈門兩大會。這便是閩南英國長老公會史上所稱的漳泉大會時期。民國7年(1918年),中華基督教會成立,閩南三大教派均參加。民國16年(1927年),成立中華基督教協進會,泉屬華人牧師許聲炎選為副會長。民國8年(1919年),成立閩南基督教大會,分五個教區,泉州地區有泉永區會與惠安區會,閩南基督教史稱總會時期。民國18年(1929年),教會修改章程,組織機構分為五級,依次為總會、大會、區會、堂會和支會。為加強對教會的領導和便利傳教,閩南英國基督教長老公會與閩南英國基督教倫敦公會合併。
此外,泉州基督教還有一些小派別。如基督教復臨安息日會其聚會日為星期六。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由長泰縣人郭子穎傳入泉州,在通政巷設會所,後移承天巷。有基督教聚會處(又稱小群),是基督教分裂出來的別派,1938年,會址設金剛巷。晉江、南安、惠安等地都有組織。本世紀初,中國一些上層教民為擺脫外國教會的控制,民國24年(1935年),留美學生宋尚節創立恩典院,他們設有固定的禮拜堂。晉江、南安、安溪和永春等地都有組織。
三自愛國運動
泉州基督教走上自治、自養、自傳的「三自」愛國道路。1950年,發起「三自革新」簽名運動,帶領各基層教徒開展一系列愛國活動。如控訴美帝國主義侵略罪行大會。為抗美援朝志願;軍捐款,發動青年教徒參軍,在城市舉辦掃盲夜校等。1955年,成立「三自愛國會」。各地堂會、教堂的教務活動正常開展。
「文化大革命」期間,基督教堂被占用,教會停止活動。1983年和1985年,晉江地區政公署分別公布批准開放一批教堂。1984年,召開泉州基督教第一屆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三自愛國運動第二屆委員會和基督教協會第一屆委員會。1987年,教會提出「教會事工的重點,由落實宗教政策轉到辦好教會上來」。各教堂走上正常軌道。
事業發展
近代基督教在泉州的傳播是與教會創辦學校、醫院同時進行的。這對近代泉州文化教育和醫療衛生髮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創辦學校
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英國長老公會在泉州城區設盲學堂(即培英女學前身)。次年,創婦女習道院(後改名聖經學校)。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創養正小學和培元中學,聘劍橋大學碩士安禮遜來泉州辦學。泉州城區的三個禮拜堂都辦幼稚園或小學。民國23年(1934年)長老公會開辦的惠世醫院也辦高級護士學校。
光緒十七年(1891年),教會在晉江金井創辦義塾,後改毓英學堂、慕仁女校和毓英中學。此外,在晉江沿海各鄉鎮,教會也辦了數十所小學。在永春縣美以美教會創崇實學校,長老公會辦育聖學校。在惠安縣,光緒六年(1880年),倫敦公會在縣城辦小學,以後又在各鄉鎮辦20多所小學。
創辦醫院
光緒七年(1881年),英國長老公會傳教士兼醫生顏大辟,從廈門到泉州傳教行醫。光緒十八年(1892年),在城區創辦惠世醫院,學制五年,半天上課,半天實習。培養出一批能獨立開業的醫生。如陳浴波開闢仁堂,黃中流置辟生醫院、杜宗景創辟安堂、蘇天賜建純仁堂、蘇年福設流生堂、陳振辰創南生醫院、陳清源開泉州藥房、何大年造永惠醫院和吳祝三開祝三醫局。惠世醫院還開辦護士學校。抗戰時醫院內遷南安,對南安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起了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