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法國組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法國組曲

來自360的圖片

法國組曲是巴赫獻給他的第二位妻子安娜的,其中前五首包含在《為安娜.瑪格達蓮娜的鍵盤曲集》,第六首是後來追加的。至於為什麼追加一首,只要看看《英國組曲》、《帕提塔》、《勃蘭登堡協奏曲》、《獨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統統都是六首就不難理解了,而且可以認為這是巴赫刻意將其湊成六首。作品大約寫於1722-1725年,主要創作時間仍屬於科藤時期(1717-1723),這段時期確實是巴赫創作器樂作品的一個高峰期。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法國組曲
  • 外文名稱:French Suite
  • 作者:巴赫
  • 包含:為安娜.瑪格達蓮娜的鍵盤曲集

簡介

先從整體上看一下這六首組曲。從調性上來看,前三首為小調,後三首則是大調,大小調平分秋色,既不像六首無伴奏小提小調占多數而略微顯得宛轉而傷感,也不像六首勃蘭登堡協奏曲清一色的大調而顯得無比光輝燦爛,總體上比較中性,具有一種平衡感。

法國組曲的主要舞曲樣式有很多,其中Allemande,Courante,Sarabande,Gigue存在於每首組曲里,並且有固定的順序,另外還有其他曲式如Menuet,Gavotte,Bourree,Air,Loure和Polonaise,但並不是每首組曲中都有。

這些舞曲的樣式都是典型的早期組曲樂章的組織成分。

和英國組曲每首都有一個Prelude不同,六首法國組曲均沒有前奏曲,而是直接由Allemande開始,因而相對篇幅較小,所以也有人將英國組曲稱為"大組曲",而將法國組曲稱為"小組曲"。

其實雖然名為法國組曲,但不論是英國組曲還是德國組曲包括這六首法國組曲,從德國的阿勒曼德、法國的庫朗特、西班牙的薩拉班德、英國的吉格,都顯示出了豐富的國際色彩。

實際上這也是巴赫在音樂創作上的一大特點。

雖然巴赫一生從未離開德國,在一地定居下來就過着幾乎足不出戶的生活,但在創作上絕不像他在生活上那麼單調和保守。

巴赫總是孜孜不倦地從當時以及過去的歐洲各地出色的作曲家的優秀作品中汲取養分和靈感,並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將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音樂要素融合進自己的音樂當中。

他虛心地學習維瓦爾蒂和科萊里在協奏曲方面的創作手法和風格,A.斯卡拉蒂在宗教聲樂作品方面的特點,諸如此類,在此不再贅述。

這幾首法國組曲,規模較為小巧玲瓏,感情較為纖細,具有法國風的洗鍊感,這也被認為是曲題得名的原因之一。

專輯曲目

Disc:1 1. Suite No. 1 in D minor, BWV 812: I. Allemande

2. Suite No. 1 in D minor, BWV 812: II. Courante

3. Suite No. 1 in D minor, BWV 812: III. Sarabande

4. Suite No. 1 in D minor, BWV 812: IV. Menuett I

5. Suite No. 1 in D minor, BWV 812: V. Menuett II

6. Suite No. 1 in D minor, BWV 812: VI. Gigue

7. Suite No. 2 in C minor, BWV 813: I. Allemande

8. Suite No. 2 in C minor, BWV 813: II. Courante

9. Suite No. 2 in C minor, BWV 813: III. Sarabande

10. Suite No. 2 in C minor, BWV 813: IV. Air

11. Suite No. 2 in C minor, BWV 813: V. Menuett

12. Suite No. 2 in C minor, BWV 813: VI. Gigue

13. Suite No. 3 in B minor, BWV 814: I. Allemande

14. Suite No. 3 in B minor, BWV 814: II. Courante

15. Suite No. 3 in B minor, BWV 814: III. Sarabande

16. Suite No. 3 in B minor, BWV 814: IV. Menuett -- Trio

17. Suite No. 3 in B minor, BWV 814: V. Anglaise

18. Suite No. 3 in B minor, BWV 814: VI. Gigue

19. Suite No. 4 in E-Flat major, BWV 815: I. Allemande

20. Suite No. 4 in E-Flat major, BWV 815: II. Courante

21. Suite No. 4 in E-Flat major, BWV 815: III. Sarabande

22. Suite No. 4 in E-Flat major, BWV 815: IV. Menuett (BWV 815a)

23. Suite No. 4 in E-Flat major, BWV 815: V. Gavotte

24. Suite No. 4 in E-Flat major, BWV 815: VI. Air

25. Suite No. 4 in E-Flat major, BWV 815: VII. Gigue

Disc:2 1. Suite No. 5 in G major, BWV 816: I. Allemande

2. Suite No. 5 in G major, BWV 816: II. Courante

3. Suite No. 5 in G major, BWV 816: III. Sarabande

4. Suite No. 5 in G major, BWV 816: IV. Gavotte

5. Suite No. 5 in G major, BWV 816: V. Bourree

6. Suite No. 5 in G major, BWV 816: VI. Loure

7. Suite No. 5 in G major, BWV 816: VII. Gigue

8. Suite No. 6 in E major, BWV 817: I. Allemande

9. Suite No. 6 in E major, BWV 817: II. Courante

10. Suite No. 6 in E major, BWV 817: III. Sarabande

11. Suite No. 6 in E major, BWV 817: IV. Gavotte

12. Suite No. 6 in E major, BWV 817: V. Polonaise

13. Suite No. 6 in E major, BWV 817: VI. Menuett

14. Suite No. 6 in E major, BWV 817: VII. Bourree

15. Suite No. 6 in E major, BWV 817: VIII. Gigue

16. Overture in French Style, BWV831: I.Ouverture

17. Overture in French Style, BWV831: II. Courante

18. Overture in French Style, BWV831: III. Gavotte I

19. Overture in French Style, BWV831: IV. Gavotte II - Gavotte I da capo

20. Overture in French Style, BWV831: V. Passepied I

21. Overture in French Style, BWV831: VI. Passepied II - Passepied I da capo

22. Overture in French Style, BWV831: VII. Sarabande

23. Overture in French Style, BWV831: VIII. Bourree I

24. Overture in French Style, BWV831: XI. Bourree II - Bourree I da capo

25. Overture in French Style, BWV831: X. Gigue

26. Overture in French Style, BWV831: XI. Echo

法國常見舞曲

阿勒曼德舞曲 (Allemande)大約於1550年起源於德國,起初是中速的二拍子,步伐簡單沉重。到十七世紀變成中速的四拍子,並正式被取用到組曲的第一樂章,通常後面固定連接庫朗特舞曲。

而到了十八世紀末期(巴赫去世以後)則變成了快速的三拍子。 庫朗特舞曲 (Courante)於十六世紀起源於法國,法語原意為奔跑,速度較快如蹦跳般。

到十七世紀正式被取用到組曲的第二樂章。庫朗特逐漸發展為意大利式和法國式,前者曲趣流暢,強音位置經常改變,主旋律常跑到低音部,通常是快速的3/4或者3/8拍;後者情調較為高雅,通常是中速的3/2或6/4拍。

有趣的是,雖然如今的標題是"法國組曲",但採用法國式庫朗特舞曲的只有第一組曲,後面五首全部採用意大利式庫朗特舞曲。 薩拉班德舞曲 (Sarabande)於十五世紀起源于波斯,十六世紀流行於西班牙,是一種慢速的三拍子、強音常落在第二拍的舞蹈。

起初舞蹈動作比較輕佻,曾遭到西班牙國王禁止。

到十七世紀變成較為沉重的舞蹈,後來只變成一種音樂曲式,並正式被取用到組曲的第三樂章。

由於曲風的沉重,聽來總有一種悲傷之感。 小步舞曲 (Menuet)是十六世紀起源於法國鄉村的農民舞曲。

1650年前後因法王路易十六的提倡成為法國宮廷舞蹈,並很快風行整個歐洲,且演變成極為優雅的舞蹈,速度中庸。

組曲中的小步舞曲通常承接在薩拉班德舞曲之後,且經常是接連兩首,小步舞曲II像中段(Trio)夾在兩遍小步舞曲I之間。 吉格舞曲 (Gigue)原是英國古老的舞曲,十七世紀中葉變成一種音樂曲式,後來也演變成法國式和意大利式兩種,前者大都是賦格曲式,旋律以寬廣的音域上下奔馳;後者大都是和聲式急板。

共同特點都是極快速的三拍子舞曲,通常作為組曲的終章。

在這六首組曲中巴赫全部採用法國式吉格舞曲。 加伏特舞曲 (Gavotte)原是法國的古舞曲,中速的四拍子,十七世紀中葉開始被取用到法國的芭蕾舞劇和歌劇中,巴赫在部分鍵盤樂組曲和管弦樂組曲中都曾採用它作為一個樂章。

布列舞曲(Bourree)也是法國的鄉間舞曲,快速的二拍子或四拍子,十七世紀後也被用在組曲中,通常作為第四樂章。 波蘭舞曲 (Polonaise)原是波蘭貴族的儀式舞曲。

十八世紀初由於薩克森大公奧古斯都三世兼任波蘭王,這種舞蹈在德國也流行起來。

事實上,千萬別以為肖邦是唯一的波蘭舞曲大師,巴赫作過的波蘭舞曲,不論是作為組曲的一個樂章還是獨立的小品,都是極為出色的樂曲。當然,風格上是與肖邦迥異的。 路爾 (Loure)是一種法國的風笛,十七世紀時有一種舞曲用這種樂器伴奏,這便是路爾舞曲。這是一種慢速三拍子或中速六拍子舞曲,第一拍很重。 英國舞曲 (Anglaise)是一種快速二拍子的英國土風舞,到十七世紀末期開始被取用到法國的芭蕾舞劇中,然後固定成一種音樂樣式,並採用到組曲里。

法國組曲里也採用了一個英國舞曲,也是件挺奇怪的事情。 詠嘆調 (Air),或者稱為歌調,原是法國芭蕾舞劇中為自由地舞蹈的角色協作的音樂,後來慢慢演變成旋律式的曲調,沒有固定的形式,創作比較自由。

不僅僅在法國組曲,在四首管弦樂序曲(組曲)中也有採用歌調作為樂章,如著名的"G弦上的詠嘆調"樂章。

哥德堡變奏曲的主題也是一個詠嘆調。

注意這和現在歌劇中常說的詠嘆調不盡相同。[1]

參考文獻

  1. [1], 豆瓣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