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泛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泛愛是中國的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漢字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展台上一顆無可取代、熠熠閃光的明珠[1]。漢字之美,美在莊重典雅,形神兼具。她承載的是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厚重歷史與燦爛文化[2]。她的美,是無與倫比的。

名詞解釋

廣泛地愛。在語義學層面,它與「博愛」相同;但在思想史層面,「博愛」 通常指愛所有人,而「泛愛」則既指愛所有的人,也指愛一切事物,與孟子(前372 — 前289)的「仁民愛物」、張載(1020 — 1077)的「民胞物與」異曲同工。

引例1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論語·學而》) (孔子說:「弟子們在家要孝順父母,出門要尊重師長,言行要謹慎誠信,廣愛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

引例2

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莊子·天下》) (廣泛地愛一切事物,天地萬物是一個有機整體。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是指由中華民族所創造或構建,凝練、濃縮了中華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以詞或短語形式固化的概念和文化核心詞。這些術語頻繁地出現在我們社會交往和日常生活的思想表達之中,諸如,「天下為公」「民惟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和而不同」「協和萬邦」「天下大同」等。這些術語構成了中華民族思想的基礎和表達方式。

人類的不同文明各有其特點,這些特點也反映在其語言、文化傳統、思想和觀念上。面對不同自然條件的挑戰,生存在不同地域的民族在生產和生活形態上自然而然地有了差異。譬如,在人們生產活動和生活樣式上,熱帶和溫帶肯定不同,平原地區和丘陵山巒地區當然有差異,沙漠地帶和沿海地區顯然有別,牧區和農業區也會有許多迥異之處。這些生產活動和生活樣式的特點逐漸積澱凝結並且通過詞語即術語的方式固定下來,就必然影響到民族的文化樣式、行為習慣和精神特質。這些術語所表達的民族文化樣式、行為習慣和精神特質,反過來又闡釋、維護和強化着其賴以出現和發展的特定生產和生活形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