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泡桐嬌駝蹺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泡桐嬌駝蹺蝽 學名:Gampsocoris pulchellus Dallas 類屬:蹺蝽科

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3.5-4.2毫米,體狹長,黃褐色或灰褐色,形似大蚊。頭頂圓鼓,向前伸。頭部至胸部腹面呈黑色縱紋。觸角褐色細長,第1節端部膨大,第4節紡錘形;末端為白色,各節具黑色環紋。黃色喙,伸達後胸足基節之間。前胸背板發達,向上隆起,具粗糙點刻,後緣中央及側角上有3個顯著的圓錐形突起。小盾片彎曲呈直立長刺。後胸兩側各具一個向後彎曲的長刺。足細長,其上具黑色環紋,各足腿節頂端膨大呈棒狀。前翅黃白色,膜質透明,有紫色閃光。腹部紡錘形,黃綠色,背面具黑色斑塊。[1]

卵 長0.6毫米,寬0.2毫米,長橢圓形,頂端有兩個突起,表面有縱行刻紋,乳白色至黃白色。

若蟲 共5齡。老齡幼蟲體黃綠色,細長,腹部中間膨大,端部尖細,稍向背上翹起,末端黑色。觸角和足細長,各節上均具黑色輪紋。翅芽泡狀,末端灰黑色。

發生規律

嬌駝蹺蝽有世代重疊現象,1年發生3代。以第3代成蟲在苗圃、林地附近地埂、雜草和落葉下越冬。翌年4月上旬開始活動,泡桐發芽後取食幼芽嫩葉危害。成蟲在夜間羽化,5-7天即行交配。成蟲不活潑,較穩定,嚴重受驚逃飛苗下,多在均在苗木上部的大片葉子背面取食活動,中部次之。4月開始產量卵,卵單粒,將卵散產於植株上部葉子背面主側脈間的毛茸中,或背面邊緣處。剛孵化的若蟲在葉柄附近棲息。2齡若蟲較活潑,多集中在苗木幼嫩梢的頂端或嫩葉上取食,3齡後稍有分散,可在葉子、葉柄上等處活動。4月上旬越冬代成蟲飛到泡桐大樹上危害,4月下旬又飛到大田泡桐幼苗上危害;5月至6月上旬為第1代成蟲和若蟲危害高峰期;7月中旬出現第2代若蟲高峰;8月中、下旬出現第3代成蟲高峰。9月份以後,成蟲逐漸轉移到苗圃、林地邊緣的小樹葉片上。品種中蘭考桐、秋葉桐危害重,白花桐、川泡桐次之,台灣泡桐、米氏泡桐較抗蟲害。嬌駝蹺蝽的天敵草蛉、螞蟻等。[2]

分布與危害

以若蟲群集嫩梢、嫩葉吸食汁液為害,受害嫩枝流出褐色粘液,逐漸萎縮,停止生長。嫩葉受害後,出現褐色小點,導致葉片萎縮不能正常展開,或展開後在斑點處破裂。

防治方法

(1)保護和利用天敵。

(2)因地制宜的選擇較蟲品種栽培,加強栽培管理,增強樹勢,提高抵抗力。結合冬耕,清除地面落葉、雜草,消滅越冬成蟲。

(3)化學防治 在5月中旬即第1代若蟲發生盛期之前,噴灑20%殺滅菊酯1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3000-5000倍液,或40%氧化樂果乳油或90%敵百蟲晶體1000倍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