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泥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泥螺
ni luo

中文學名:泥螺

拉丁學名:Bullacta exarata (Philippi, 1849)

門:軟體動物門

綱:腹足綱

目:後鰓目

科:阿地螺科

屬:泥螺屬

泥螺[1](英文名say'spaper-bubble,拉丁名Bullacta exarata(Philippi)),屬軟體動物門、腹足綱、後鰓亞綱、頭楯目、阿地螺科、泥螺屬(泥螺屬僅有泥螺一種),為太平洋西岸海水及鹹淡水特產的種類。我國主要在寧波和遼寧的東港產泥螺。體呈長方形,頭盤大而肥厚,外套膜不發達。側足發達,遮蓋貝殼兩側之一部分。貝殼呈卵圓形,幼體的貝殼薄而脆,成體較堅硬、白色,表面似雕刻有螺旋狀環紋,內面光滑,有黃褐色外皮。無螺塔和臍、無厴。

泥螺,古稱吐鐵。據明·萬曆"溫州府志"記載:"吐鐵一名泥螺,俗名泥螄,歲時銜以沙,沙黑似鐵至桃花時鐵始吐盡"當今在溫州稱泥糍,系其生長在泥塗中。閩南稱"麥螺蛤"因其盛產於麥熟季節。在江、浙、滬一帶稱黃泥螺因其貝殼為黃色和黃褐色。加工醃漬的鹵液亦呈黃色或淡黃色而得名。潮汕地區的"錢螺鮭"是用泥螺醃製的。"錢螺鮭"是一種潮汕生醃海鮮。潮語中的"鮭"是指用鹽、魚露、醬油等醃製的小海鮮。錢螺是潮汕近海灘涂里的一種小小貝類,橢圓螺狀,長一厘米左右,殼薄而脆。

形態特徵

泥螺屬軟體動物門腹足綱後鰓亞綱頭楯目阿地螺科。外殼呈卵圓形, 殼薄脆,其殼不能包住全部身體,腹足兩側的邊緣露在殼的外面,並且反折過來遮蓋了殼的一部份。體長方形,拖鞋狀頭盤大,無觸角。殼無螺塔。

泥螺殼薄而脆,成貝體長40mm左右,寬約12~15mm,在中國南北沿海均有分布。泥螺是潮間帶底棲動物,生活在中低潮區泥沙質或泥質的灘涂上,退潮後在灘涂表面爬行,在陰雨或天氣較冷時,潛於泥沙表層1~3cm處,不易被人發現,日出後又爬出覓食,以底棲藻類、有機碎屑、無脊椎動物的卵、幼體和小型甲殼類等為食。

生活習性

泥螺行動緩慢,它用頭盤掘起泥沙與身體分泌的粘液混合,包被在身體表面,酷似一塔凸起的泥沙,起着擬態保護作用。生活中對溫度和鹽度的變化適應力強,易生長。泥螺雌雄同體,但異體受精、性成熟時,常可見到雌雄螺在灘涂上交尾,產下一圓形膠質膜包被的透明卵群,每群有一膠質柄固着在海灘上。密密麻麻的卵群,隨潮漲落在水中波動,煞是壯觀。受精卵在水溫25-28℃時,4 天即可完成胚胎髮育,溫度低發育速度相應減慢。在發育過程中要經過一段浮游生活期,後變態成幼螺營底棲生活

種群分布

泥螺在中國沿海都有出產,是典型的潮間帶底棲匍匐動物,多棲息在中底潮帶,泥沙或沙泥的灘涂上,在風浪小、潮流緩慢的海灣中尤其密集,以東海和黃海產量最多。

養殖

泥螺經一年飼養,即可達到性成熟,每年5~6月為繁殖盛期,通常在 傍晚或上半夜產卵排精。一般放養5~6個月,規格可達100~150粒/Kg左右,即可捕捉上市,以穀雨至小滿節氣時螺肉最為豐滿。螺肉爽口、營養豐富,可煲粥、炒螺肉食用,可鹽醃酒漬加工成泥螺罐頭,銷往港澳台及東南亞,螺肉切片加工速凍亦暢銷歐美市場。據悉,在上海泥螺年銷量突破1000噸,且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長。廣東深圳等大中城市貨緊價貴,由於其野生資源有限,人工養殖未很好開展起來。因此,專家認為積極發展養殖大有可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