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泰山天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泰山天街,顧名思義就是天上的市街。天街位於岱頂,西起南天門,東止碧霞祠全長0.6公里。進了南天門再上兩層台階就是天街,天街自古以來就似懸在天上的一條街市。古代的香客,現在的遊人都對這條街存有深刻的印象。在長約千米的天街上布滿了賓館、飯店、商鋪。這裡不僅風景優美,而且買賣興隆,是國內十大特色市場之一。這裡的商號歷史上就有以實物作標誌的傳統,有笊籬家、葫蘆家、雙斗家等等。依岩而建的仿古店鋪流光溢彩,這是任何一座名山所無法比擬的。天街石坊東北方,為乾隆行宮及唐代文學家蘇源明讀書處舊址。街北側均為以後改建的仿古建築,街南面築起了一條長長的石欄,遊客憑欄可遠眺中天勝景,泰城夜色。走進天街無論購物還是觀景,都是十分愜意。至80年代,陸續改造了天街路面,增設觀景台、扶手牆。自西而東建天街飯店、天街旅社、過街閣、蓬元商店、泰安市工藝美術招待所、泰安市文物商店、白雲居旅社等。[1]

交通

桃花源、天燭峰等皆有索道可至。[2]

歷史起源

每天有登泰山的香客遊人,這些人需要住宿吃飯,天街應運而生,天街具體形成何時,已不可考,但是較大規模的朝山始於西漢,為遊人香客服務的天街大約也應於之同步,關於天街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北宋初年,宋哲宗元佑年間(1086-1093年),兗州府官吏邵伯溫游泰山,寫下了一篇<泰山聞見錄>,文中說:"因登絕頂,行四十里,宿野人之廬"到了明朝中期,隨着香客的增多,天街也開始繁榮起來,隆慶年間(1567-1572),馮時可在<泰山記>中說:"登天門,則平壤矣,市而廬者百餘家"萬曆二十七年(1599),文學家謝肇浙游泰山,又有這樣的記錄(十八盤)梯窮而得平壤,乃有周廬廛(CHAN)巷成小村落,皆衣食於元君祠也。據記載,天街從清代就開始繁華,這裡的商號歷史悠久,很多店鋪老闆都有以實物作招牌的傳統。[3]

天街上店鋪雖然不少,但都是貧苦山民開設的,房屋是山石壘牆,茅草蓋頂,屋內狹小昏暗,就是這樣的房屋一家也只有兩三間,個別的有五六間客房的,也就可以稱為大店了,這種情形一直延續到20世紀80年代,1961年,著名作家翻譯家李健吾登泰山留宿天街,記下了當時客房的情形:"地方寬敞的擺着茶几,地方窄小的只有幾,後牆緊貼着崢嶸的山石,前臉正對着萬丈深淵"。

1982年天街大規模拓寬改造,低矮的草房被拆除,天街舊貌換新顏。[4]

客棧文化

自從天街有了客店,客店的多少和規模就成了泰山興衰的晴雨表,歷史上,客店最多的時候達到百餘家,一般為二三十家,最少時只有三四家,民國初年,屋舍荒蕪,人民逃散,十七年(1928)晉軍守山頂,受害甚大,今孑遺之民,只有三四家,友人乘興登山,極感不便,惟絕頂道士,尚備茶食供客,傖俗不可嚮邇.經營天街客店的人,一般是白天賣香火元寶,晚上招待客人住宿。

天街的招幌十分有趣.它不同於一般店鋪的文字招幌,也不是常見的實物招幌,而是一種獨特的標記,有笸籮,金牛,鸚鵡,鞭子,金錢,棒槌,響旦,笊籬等等。有些標誌物用雙體如雙升,雙鞭,雙棒槌,雙牛,雙鍾,雙錢,雙鞋等等,這樣做有的是表示區別,如原來有了鞭子,後來又有了一個店用鞭子作招幌就叫雙鞭店;有的以成雙為吉利,如雙錢店雙鞋(諧)店;有的包含吉祥之意,如雙升為連升的意思。

到建國初期,天街有10家老店,當地稱為"天街十大家",這十家老店是有雙生老店,笸籮老店,金牛老店,笊籬老店等。大部分店招都是用木料雕刻,做成後又塗漆,畫圖案,力求精製,客店便因這些標誌而得名,如金牛家,金鐘家,鸚鵡家,雙升家等等。這種實物店招,始於何時,不見有記載,只是據當地老人回憶,清末時候就有,一直沿用不變,年久店招用舊,或重新上漆店前招幌總是醒目的。

招牌文化

原因來自主客兩方面:在主人的一方,因為開的是下等客店,設備簡陋,自己又不識字,請人家寫招牌怕花錢,文人學士們不願意為這種山野小店動筆,刻個玩意掛在店前正合店主的心意,一人先這樣做,後來者紛紛效仿,逐漸形成了風氣,在客人一方,上山朝香的人當中,女人比較多,不識字的占大多數,文字不如實物生動好記,初次上山記住了,下次朝山還到這個店裡來,熟客到來,店主早把香燭元寶準備好不用香客費心,各店有各店的老主顧,彼此和平共處,用不着互相爭買賣,實物招幌和哪個時期的人情世故非常吻合。

天街老店有的在門前掛着一個條編的笊籬,有人把它也算作是一種實物招幌,這其實是不對的,凡掛笊籬的店是表示本店備有清水素麵,因為當年從鍋里往外面撈麵條是用笊籬上山進香期間為了表示虔誠,多數香客是吃素麵的,下山後才用酒肉葷席,所以早先天街老店幾乎家家門前都掛笊籬,後來因為天街老店備有素麵是人人皆知的事情,許多店就不掛笊籬了,只有一家保留舊俗,年年照掛,倒成了一種特色,被人稱為"笊籬陳家"。

1982年天街拓寬改造,小店的歷史結束,但是南天門賓館附近的北天街東側給天街十大家以補償,每人保留了15平方的營業房,他們各有了新的字號,而實物招幌也作為歷史文物成了泰安博物館的收藏品。

在從前,民間客店之外,岱頂官署與道觀,也為遊客提供食宿,入住者多為有身份的人和和官吏,岱頂官署設在碧霞祠東神門外,與碧霞祠一牆之隔,過去是三進小院,據明代[[<岱史>]]記載,此處原為"香稅總巡官所居"明代許多名人如王守仁,邊貢,李攀龍,王世貞等都曾在這裡住過,清康熙二十三年(1648),清聖祖登泰山極頂,官署改為行宮。

現狀

天街現有客店商鋪19家,這些客店分別屬於泰山管委,泰山旅遊索道公司,泰前居委會,氣象台,電視轉播台,等住山頂單位。

為了保護山頂景觀,所以建築一律嚴格限制面積,因此這些店鋪規模都不大,只有神憩賓館,南天賓館,天街綜合服務公司,仙居賓館4家超過500平方米,有11家在100-200平方米之間,有4家僅10餘平方米。[5]

視頻

泰山漫步天街
泰山—天街


參考文獻

  1. 中國泰山風景名勝區官方網站,泰山天街打造食品安全放心街點擊2014/7/2,10:32:47
  2. 火車網
  3. 詞典網,邵伯溫介紹
  4. 途牛旅遊網
  5. 攜程旅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