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泰山的歷史地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ttps://staticfile.tujia.com/upload/info/day_140425/201404250118598234.jpg 原圖鏈接]

泰山的歷史地位泰山,泰山承載着豐厚的地理歷史文化內涵,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有「五嶽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稱,為什麼泰山是五嶽之首,天下第一山呢?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泰山的歷史地位。[1]

遠古時始稱火山、太山,「大」在甲骨文與金文中均見其形,讀音為「太」。且「太山'意為「大山」,先秦古文中,「大」、「太」通用。《駢雅訓纂·釋名稱》:「古人太字多不加點,如大極、大初、大室、大廟、大學之類,後人加點以別大小之大,遂分為二矣。」按古文字的傳統讀法,「大」亦有「大」、「太」、「代」三音。


春秋戰國時,由於同音字的引申和同義字的演變,「太」與「泰」、「代」與「岱」「岱」與「岳」也互相變通了,這樣相繼出現了「泰山」、「岱山」、「岱宗」、「岱嶽」等專用名稱。「泰山」之稱最早見於《詩經》。「泰」意為極大、通暢、安寧。

易·說卦》「履而泰,然後安」。「泰」字就有原來的高大、通暢之意引申為,「大而穩,穩而安」。隨即出現了「穩如泰山」、「國泰民安」、「泰山鴻毛」之說。

五嶽為群山之尊,泰山為五嶽之長。五嶽是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一般指東嶽泰山(位於山東)、西嶽華山(位於陝西)、南嶽衡山(位於湖南)、北嶽恆山(位於山西)、中嶽嵩山(位於河南)。泰山因其氣勢之磅礴,又有「天下名山第一」的美譽。泰山地區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成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發祥地,5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和40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顯示出這一帶早期的人類活動。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也反映出早期黃河流域氏族部落的活動狀況。戰國時期,齊國沿泰山山脈直達黃海邊修築了長約500千米的長城,今遺址猶存。進入秦漢之後,泰山逐漸成為政權的象徵。泰山實際海拔高度並不太高,在五嶽中次於華山、恆山,僅占第三位。但就歷史政治及文化的地位而言,全國的許多大山與之相比都不能望其項背。

古人形容「泰山吞西華,壓南衡,駕中嵩,軼北恆,為五嶽之長」。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盤古死後,頭部化為泰山。據《史記集解》所載:「天高不可及,於泰山上立封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古代傳統文化認為,東方為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嶽之長」、「五嶽獨尊」的稱譽。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古代歷朝歷代不斷在泰山封禪和祭祀,並在泰山上下建廟塑神,刻石題字。古代的文人雅士對泰山仰慕備至。泰山宏大的山體上留下了20餘處古建築群,2200餘處碑碣石刻。

泰山崛起於華北平原之東,凌駕於齊魯平原之上,東臨煙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與平原、丘陵相對高差1300米,形成強烈的對比,因而在視覺上顯得格外高大的節奏感和「一覽眾山小」的高曠氣勢;山脈綿亘100餘千米,盤臥426平方千米,其基礎寬大產生安穩感,形體龐大而集中則產生厚重感,大有「鎮坤維而不搖」之威儀。所謂「穩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其自然特徵在人們生理、心理上的反映。六朝任昉《述異記》載,秦漢時,民間傳說盤古氏(遠古時開天闢地,代生萬物的神人)死後頭為東嶽,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盤古屍體的頭向東方,而且化為東嶽,泰山就成了當然的五嶽之首了。這顯然是根據「五行」、「五德」學說創作的神話故事,反映了泰山獨尊五嶽的歷史背景。[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