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泰山瞻魯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泰山瞻魯台泰山極頂東南方。當地老百姓叫「捨身崖」。這兒的東南方80公里外是山東的曲阜,那是孔子的故鄉魯國之地。這是泰山極頂東南側最險峻的地方。其台東側是數百米的懸崖峭壁。泰山的景點目不暇接,令人眼花繚亂。從山色的壯麗到建築造型;從摩崖石刻到佛教、道教文化;從神話傳說到歷史的變革,可以說數不勝數。泰山許多景點有多個傳說,瞻魯台也不例外。[1]

傳說

相傳,在明朝時候,山前白峪村有個叫徐德厚的在泰城開店,德厚待人誠實可親,人緣好,生意很興隆。一天,有位姓何的南方客人攜子來到店裡,那姓何的一連在店裡住了幾天,前門不出,後門不到,整天唉聲嘆氣。有天晚上,德厚給他端上酒菜,搭訕着問道:「客官是前來投親,還是到泰山進香?」那人只是搖頭,什麼也不說。德厚便開門見山地說:「客官,我看你像有什麼難處。人生一世,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你住在這裡也非一日,如果信得過我,有什麼心事不妨直言,說不定我還能幫忙。」 客官聞聽此言,含淚對德厚說:「掌柜的,實不相瞞,去年老母重病在身,後來聽說泰山聖母能為人去病除災,便到泰山來許願:若聖母救老母一命,來年定要捨身相許。果然,老母的病回去不久便好了。現在到了還願的時候,倘若我捨身還願,母親無人照管,豈不又將老人家置於死地?只好以子代父。我怎能忍心將親生兒子推下山去?所以遲遲不能動身。掌柜的若肯幫忙,代我上山舍子,我將感激不盡,終生不忘。」 德厚一聽,這人真是鬼迷了心竅,我從小住在這裡,燒香許願的不計其數,從沒見過這般心誠的,可畢竟是一條人命啊,德厚便滿口答應下來。第二天把孩子領出去,藏起來,說已將孩子舍下山崖。姓何的信以為真,哭哭啼啼的帶上紙香,到崖上祭奠了兒子,請人在石上刻了「捨身崖」三字,便啼哭着回南方去了。

徐德厚收養了孩子,取名徐起鳴,便讓他上學讀書。起鳴二十歲便金榜題名,中了狀元。皇帝下旨那天,徐德厚將起鳴的生父請來,把事情的起始終未都告訴了他,讓起鳴拜見父親。父子相見,抱頭痛哭。此後起鳴聽說祖母已去世,便安排生父和徐父在泰山共度晚年,兩位老人相敬如賓,親如兄弟。

事後,三人又來到捨身崖,何老翁自愧當年糊塗,險些送了兒子的性命。遂將「捨身崖」改名為「愛身崖」,後人又在崖上刻「哀愚」二字,以示眾生。[2]

歷史由來

瞻魯台位於山東泰安泰山日觀峰南側,石樑突兀,平展如台,台上有巨石,上刻「瞻魯台」三大字,寓意在此可遠瞻魯國曲阜。 此題刻在捨身崖峰頂上,題刻年代不祥。字面高140厘米,寬370厘米。「 瞻魯台」3字橫列1行,字徑130厘米,楷書。

愛身崖上有巨石突兀,高約3.3米,石旁大書「瞻魯台」,俗稱幡杆石。詩言:「泰山岩岩,魯邦所瞻。」 瞻魯台是是孔子瞻望魯國的地方。石上有1983年趙朴初題「造化鍾神秀」、周而復題「煙橫雲倚」諸刻。石東北有平坦巨石臨懸崖,稱可止台,上有宋代政和年間題名。瞻魯台三面陡峻,東北是鷹愁澗,深溝巨壑,人跡罕至。

南側是捨身崖,峭壁萬仞,深不可測。舊時常有人為救治父母病災,來泰山祈求神靈,在此跳崖以身相許。明萬曆年間山東巡撫何起鳴在崖側築牆阻欄,並改「捨身崖」為「愛身崖」,勸誡人們要愛惜生命。[3]

簡介

瞻魯台,亦名愛身崖,位於日觀峰南,原名捨身崖。瞻魯台三面陡峭如削,壁立千尺,下臨萬丈深淵,立此下望,令人眩目。此處又稱「捨身崖」,因舊時常有人於此為父母求福而投崖捨身而得名。

  • 明萬曆初年,泰山巡撫何起鳴,在崖側築牆阻攔,更名愛身崖。
  • 清康熙年間,泰安州事張奇逢重修圍牆,派更夫守護。
  • 1965年,泰安縣政府在圍牆南端開一圓門,並順崖畔建憑眺石欄。瞻魯台崖上有巨石突兀,高約3.3米,石旁大書瞻魯台三字,俗稱幡杆石。相傳春秋戰國時代,孔子曾登此瞻魯台,舉目眺望家鄉曲阜,竟然能看到洛陽白馬寺拴馬石上的白馬。
  • 瞻魯台豎立的巨石上,有1983年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朴初題「造化鍾神秀」四字、周而復題「煙橫雲倚」諸石刻。

石東北有平坦巨石臨懸崖而立,稱:可止台,上有宋代政和年間題名。

崖南壁半腰有石龕造像,內雕文殊騎獅,粗獷凝重,疑為北宋造像。左側3米處有元代題刻兩處。

崖東南為神霄山,崖懸天半,又名嚇人峰。南岩有影翠石,下為九龍峪。仙人橋在愛身崖西側。兩崖對峙,下臨深澗,中有三石銜接抵撐而成橋狀。橋南是望海石,巨石坦豁如鳥伏臥,石側各有一小水槽,每逢雨後,水順槽而流,如鳥之兩翼。

明人林古度書刻「雙流翼注」,袁洪愈大書「望海」。望海石西南為遙觀洞,俗稱昭真庫,高深幽曠。又南石壁陡峭,為蛻仙岩。又有王老石屋,相傳古有王老在此學道得名。稍東為滌慮谷,水西南流,中有獨秀峰,俗稱石筍峰。[4]

視頻

泰山—瞻魯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