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潑機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潑機鎮原名"博基"意為:博大的基礎,後因其地人才蔚盛,經濟活躍,在新中國成立後,又取活潑生機之意,改名"潑機"。是鎮雄出滇入黔和對外開放的東南大門。[1]

鄉鎮簡介

作為鎮雄"東南大門"的潑機鎮,有着較為悠久的歷史文化,清雍正七年(1729年)到宣統三年(1911年),置上南樂善里,第四甲。

地理地貌

潑機鎮,地處東經104°54′58〞-105°01′01〞,北緯27°21′17〞-27°28′23〞之間。海拔1560米。東鄰本縣魚洞鄉、林口鄉,南與貴州省畢節市青場鎮毗鄰,西接本縣中屯,北與本縣塘房鎮相連,(東西最大橫距26公里,南北最大縱距15公里)。離縣城20公里,距貴州省畢節51公里。

潑機地形狹長,從東北至西南略呈長方形,北部山樑隆起較高,西為兩山間一夾谷,潑機河由北至南橫穿潑機鎮中部,注入烏江,流經廟山、大院子、李官營、潑機、龍翔社區、張基屯、坪天六個村一個社區,全長10公里。是全縣28個鄉鎮中擁有10萬以上人口的兩個鄉鎮之一。[2]

歷史沿革

作為鎮雄"東南大門"的潑機鎮,有着較為悠久的歷史文化,清雍正七年(1729年)到宣統三年(1911年),置上南樂善里,第四甲。

中華民國2年屬上南區團,二十三年設為第二區,轄1鎮10鄉。二十九年改設潑機鎮,轄8個保,108個甲。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50年設為第二區,轄1鎮2鄉;1952年轄1鎮13鄉;1958年,改設紅旗人民公社;1961年改為潑機區;1970年改為潑機公社;1984年2月恢復為區,改大隊為鄉,劃陳貝屯歸南台,劃出中屯、齊心、頭屯、青山、郭家河、柳林、平壩等7鄉,新建中屯區。1985年,全區轄1鎮13鄉,有178個村民委員會,309個農業生產合作社,面積122平方公里。

1988年區鄉體制改革後,劃出了亨地、長松林、堵密、關門山、擺洛、老包寨等6個辦事處,設立亨地鄉,改潑機區為潑機鎮,下轄8個辦事處,202個農業社。有漢、彝、苗、納西各族居民15605戶,72609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95人。田地55904畝。主產包穀、小麥、稻穀、烤煙、油菜。主要礦產有無煙煤、鐵和硫鐵礦。主要經濟作物林木有木漆、核桃。

2000年村級體制改革後,全鎮有22個鎮直單位,轄8個村民委員會, 202個村民小組,居住着漢、彝、苗等民族,全鎮共有人口79093人,其中農業人口77076人,占總人口的97.45%,人口密度為1133人/平方公里。

2006年4月鄉鎮撤併後,亨地鄉成建制併入潑機鎮,全鎮轄14個村民委員會, 321個村民小組,16個鎮直機關單位,26509戶人家112936人,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97.45%,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1102.6人,有白、苗、彝、蒙、漢5個民族。

2012年3月潑機村劃出郎家院、鄒家院、大壩子吳家院、上街、下街、沈家院、鄧家港口成立龍翔社區。[3]

氣候環境

潑機鎮現有國土面積127.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8458畝。境內最高海拔2324米,最低海拔1397米;年平均氣溫12.9℃,氣候類型屬高原溫帶氣候。《鎮雄縣誌》載,這裡是"終年和平,雲開日麗,雨過晴風,引泉灌田、不虞旱潦、夏不須葛、冬不須裘"的地方。

社會經濟

交通方便

正在修建的國家高鐵路網中的"成貴高鐵"(成都至貴陽)經過鎮雄縣以勒鎮(正在新建火車站),這將會把全鎮乃至全縣的交通都帶入一個更高的層次。宜畢高速公路的建設正在進行,經由潑機鎮二龍關古隘與貴州青場鎮相連。

全鎮有鄉村公路49公里,所轄14個村全部通車,鎮畢(鎮雄至畢節)二級公路、鎮雄至漁洞鄉公路穿境而過。冷柳(潑機鎮冷水洞至中屯鄉柳林)、潑塘公路(潑機至塘房鄉公路)已建成通車。各行政村的公路硬化進程不斷加快。

不日也將開通公共交通,方便趕集。

通訊

程控電話普及率68%,電腦和寬帶普及率還有待提高,移動電話大量普及,覆蓋率達95%!廣播電視已進入尋常百姓家,以往只有閉路電視開通14個頻道,而在現基本上都是自家安上一個衛星接收機,可以收到幾十個到上百個電台,資訊和娛樂等方面的信息都比較及時。

文教衛生

除文化站外,有衛生院1所,村衛生所11個,病床31 張,醫生40多人,村醫34人,完全中學1所,普通中學4所,附設初級中學1所,村完小22所,幼兒園1所,教學點45個,私學11個,在校學生21900多人,公辦教師670多人。

工業經濟增長

以廟山水泥廠為代表的建築建材業秩序井然,煤炭產業開發、建材開發(小平壩炸岩取石)、勞務輸出、交通運輸、商飲業、信息、科技、支農服務等二、三產比重穩步上升。[4]

人文景觀

潑機自然景觀獨秀,有"白騾騰空"、"羅漢把關"、"龍洞晴波"、"石關朗月"、"仙姑倩影"、"二龍搶寶"、"平天秋水"、"二童講書"、"溶洞奇觀"、"龍潭賞月"、 "鹽井觀燈"等自然景點;是苗民起義的古戰場;有素以百計的營盤;有萬畝森林草原;金竹林、秦宮祠、觀音廟等旅遊景點;有古儺祭祀文化遺產;有彝族火把節文化形態;有群眾性的龍燈、花燈等群眾體育文化藝術。

資源環境

潑機鎮是一個農業大鎮,支柱產業為糧食、烤煙和畜牧業。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小麥、洋芋、金豆、蕎子、水稻、蠶豆。主要經濟作物以烤煙、油菜為主。畜牧業以生豬為主。優勢資源有煤炭、非金屬建築建材(水泥)。到2005年底,全鎮通過招商引資已建成年產3萬噸以上的B類煤礦10個,現還有平均每口投資達2個多億的煤廠3口正在進行前期工程之中,前景十分喜人。

潑機自然資源豐富,境內自然資源中已探明的礦藏資源有鐵礦、無煙煤、硫鐵礦等;水資源有潑機河,由北至南穿境中部注入烏江;另有白雲石、石灰石等建築材料。植物品種繁多,有杉、松、核桃、泡桐為主的十多種木材品種,經濟林木有木漆、櫻桃、核桃、梨、蘋果等;中藥材有天麻、杜仲等;旅遊資源有幽深的溶洞,坪天的"二龍搶寶"、"平田秋水",李官營"龍洞晴波",大院子"仙姑留影"等旅遊資源,這些旅遊資源融自然景觀於一體,令人浮想聯翩,流連忘返。

按照中央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十一五"時期,必須堅定不移地嚴格控制人口增長,堅持資源開發與保護並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同步,努力打牢人口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基礎,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

要在堅持"三為主",推進"三結合"的基礎上,堅決推行"一放二扎",加大農業人口獨生子女"獎優免補"政策落實力度,強化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責任制,全面提高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水平,全力以赴抓好各項工作措施的落實,千方百計確保我鎮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2‰以內,真正遏制住人口過快增長勢頭,使人口與經濟協調發展。

堅持開發與保護並重,科學合理有序利用資源。認真落實節約能源資源基本國策,堅持資源有限開發、有序開發、有償開發方針,嚴格執行資源有償使用和補償機制,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切實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堅定不移地加大生態環境建設,堅持保護與開放並重的方針,兼顧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繼續抓好"天保"、退耕還林等生態工程建設,加強對小流域、集鎮水污染、垃圾污染、噪音污染和農村礦產資源開發污染綜合治理,改善環境質量,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切實加強水資源保護工作,着力推進新能源建設,促進生態良性循環。[5]

特色產業

潑機鎮境內擁有多個農業生產基地:其中具有市級規模的萬畝韭菜生產基地1個;500畝冷棚香瓜生產基地1個;百畝特色花卉生產基地1個;百畝棚菜小區50個。潑機鎮經濟作物面積不斷擴大,糧經作物種植面積比例達7:3格局。形成棚菜產業帶布局。潑機鎮積極調整布局結構,形成區域特色經濟。以棚菜生產專業村為龍頭,帶動其他地區發展,規劃區域為土地整理項目區域。

在該規劃區內擺布高標準、高效益、高科技含量、規模化於一體的暖棚,在園區機耕道兩側栽植寒富蘋果,建成高效農業帶、觀賞農業帶、科技示範帶、現代農業展示帶。暖棚設計為鋼骨架結構,帶有標準的管理房,棚長為130米、棚寬8米,每棚設施面積為1.6畝。路為沙石路,寬度為3.5米。水、電、路、橋、涵實行綜合配套。潑機鎮是以棚菜生產為主,以裸地菜生產為補的蔬菜生產鎮。棚菜以韭菜、黃瓜、西紅柿三茬輪作為主;裸地菜以茄子、豇豆、芸豆為主;冷棚是以苣蕒菜、婆婆丁等特色菜為主。這些種蔬菜在市場上很暢銷。2008年發展5000畝棚菜,建棚1600棟。

綜合發展

潑機交通方便,全鎮有鄉村公路49公里,所轄14個村全部通車,鎮畢公路、鎮雄至漁洞鄉公路穿境而過。冷柳(潑機至中屯鄉柳林)、潑塘公路(潑機至塘房鄉公路)已建成通車。

潑機通訊便捷,程控電話普及率68%,電腦和寬帶上網已經進入尋常人家,移動電話大量普及,廣播電視普及率81%,閉路電視開通14個頻道。

文教衛生事業同步發展。除文化站外,有衛生院1所,村衛生所11個,病床31 張,醫生40多人,村醫34人,完全中學1所,普通中學3所,附設初級中學1所,村完小22所,幼兒園1所,教學點45個,私學11個,在校學生21900多人,公辦教師670多人。

工業經濟增長迅速。以廟山水泥廠為代表的建築建材業秩序井然,煤炭產業開發、勞務輸出、交通運輸、商飲業、信息、科技、支農服務等二、三產比重穩步上升。

城鎮化水平不斷提升。潑機集鎮是原地區行署規劃的重點中心集鎮之一,被省市立為重點中心集鎮建設項目,是鎮雄縣委政府近段時間來確定的五大衛星集鎮之一。集鎮規劃面積3.2平方公里,轄區現有19個村民小組,16個鎮直機關單位,2856戶人家12650人,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3953.1人。

發展優勢

隨着鎮畢路、潑塘路和冷柳公路的建成通車,潑黑(潑機到黑樹)公路的破土動工,華電集團和四川瀘州王氏集團、吉林山秀園集團、四川成都地奧集團等大型企業集團的入住潑機,潑機的交通將會更加便捷,也將更加凸現潑機鎮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優越,區位優勢明顯的重要地位來。伴隨着潑機交通優勢、區位優勢、資源優勢、人氣優勢、形象優勢的明顯凸現和改變,鎮黨委政府一班人帶領全鎮11萬多人民,立足鎮情,集思廣益,緊緊圍繞潑機鎮第一次黨代表大會確定的"打基礎、調結構、控人口、抓扶貧、建城鎮、強支柱、創和諧、促發展"的24字工作方針,切實實施"12345"發展戰略。即:圍繞一個目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突出兩個重點(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發揮三大優勢(區位優勢、資源優勢、人文優勢),實施四大戰略(基礎設施建設戰略、科教興鎮戰略、城鎮化和工業化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發展五大產業(糧煙、煤電、勞務輸出、建築建材、畜牧業)。始終堅持 "高起點謀劃潑機,大規模建設潑機,全方位開放潑機,嚴要求治理潑機" ,着力建設開放、文明、和諧、富裕新潑機。

2006年,潑機鎮取得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良好開局,完成全鎮國內生產總值13554萬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182萬元,人均純收入1188元,糧食總產量1570萬公斤,村組通路66%,通自來水從72%,通電達90%;貧困人口由2002年的10860人,減少到8500人,貧困面下降了8.3%

潑機鎮將在黨的"三個代表"和黨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在縣委政府為進一步促進經濟全面發展,積極培植新的支柱產業的號召下,團結和帶領全鎮各族人民結合鎮情訂思路,形成合力抓發展,依託自身優勢,抓住西部大開發和新一輪扶貧攻堅戰略的良好機遇,勇敢迎接挑戰,積極創造條件,打造潑機良好的投資環境,利用自身交通優勢、區位優勢、資源優勢、人氣優勢、形象優勢等,不斷使潑機建設在社會主義新農村上取得新成績。

發展方向

引進資金,重組廟山水泥廠,盤活資源,切實發展好潑機非金屬建築建材業的發展(讓原來在市場上供不應求的廟山水泥重樹光芒);

擬引進外資,在潑塘公路和鎮畢公路交叉處建一個大型三星級"龍王山"賓館。

積極爭取上級黨委政府和各級各有關部門的支持與關心、幫助立項,投入巨資對潑機河流進行綜合治理;並在此基礎上,廣泛宣傳,採取各種途徑,多方籌措資金,修建沿河兩邊的濱河路,架通潑機河兩岸直通的大橋。

對我鎮坪天河兩岸的生態農業觀光旅遊綜合開發進行招商引資。

我鎮還有着豐富的煤資源,現已有開始投產的合法煤礦12對,正在投產興建的3對。豐富的煤炭資源可以進行綜合的大型開採。

社會保障

近段時間來,我鎮加大社會保障力度,認真做好各種社會保障工作,紮實抓好民政救濟和優撫安置工作,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落實了非農業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安排救災救濟款,12341餘戶67875餘人次得到及時救濟,為構建和諧潑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07年,一是切實開展五保救助,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和特困戶救助等系列工作。2007年,全鎮救助了1201名五保供養對象,發放了86.472萬元五保救助資金;辦理了3568戶8656人3116160.00元的農村低保戶相關工作。二是加大救災救濟力度。2007年,潑機鎮大院子山體崩塌,全鎮共發放了救災款8(政府吃喝6萬,其餘2萬作為車旅費)萬餘元,安置重建438戶400餘萬重建資金,大力幫助群眾渡過難關。

2007年,潑機鎮一如既往開展五保救助、農村特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和特困戶救助等系列工作。

人口衛生

全鎮轄14個行政村,321個村民組,21987戶120394人,其中農業人口105669人,占總人數的大部分,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886人。由於人口數眾多,人口自然增長率高,需要大力促進生育觀念轉變,切實把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合理範圍內。

計生工作所採取的主要措施:"深化認識、整體聯動、攻堅克難、規範管理"。

嚴格落實領導責任制,堅持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

建立幹部包片掛鈎聯繫責任制,實行鎮村幹部包村包片責任制和專業隊伍責任制,任務落實到人。

全力推行"一放二扎",堅持"一放"不動搖,""二扎"不放鬆,控制多孩出生率。

加強台帳管理,提供準確數據。

規範徵收程序,杜絕"以征代術"和"以術代征"的不良行為,依法執行計劃生育政策,切實將計劃生育與扶貧工作結合起來,認真落實農村獨生子女"獎、優、免、補"政策。

強化醫學監護,抓好配套服務,落實補救措施。七、加大流動人口的計劃生育管理,對流動人口實行"誰帶孩子誰負責";"誰住房子自水負責";"誰種土地誰負責"。採取電話、電報、捎信等形式,督促外流受術對象回家或在務工地點落實手術。

調整充實計生隊伍,嚴肅考核獎懲制度,建立完善激勵機制。

加強計生協會建設,實行協會會員包戶扶貧制度,推動"三結合"進程。

營造宣傳氛圍,採取多種宣傳形式,宣傳黨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政策和法律法規。

全鎮現有82878人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了75%以上,有一個中心衛生院,在職醫務人員43人,配有B超、X光機、心電圖機、生化儀等設備,14個村衛生所有鄉村醫生52人,可進行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治療。

潑機鎮衛生院建於1960年,占地面積13.5畝,院內科室設置有住院部、門診部等。設村衛生所14個。[6]

文化

潑機鎮文化底蘊綿遠深厚,古代儺祭文化習俗至今仍存活於當地民眾中。民間傳奇故事,民族民間歌曲,數量龐大、內容豐富,廣泛流傳民間,是當地人文史、地方史、藝術史的縮影,古老的手工刺繡、剪紙藝術、是民間藝術的瑰寶。解放前,曾有反映集體生產的勞動號子"打鼓草",集鎮茶社,有"川劇"和"滇戲",的清唱科班,"潑機龍燈"是群眾節慶的業餘活動,耍龍燈,均表達"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良好祝願,曾多次到市、縣級表演,潑機花燈,源於解放初期,50年代中期,區政府曾成立花燈團,並排人到地區學習,培養了一批花燈藝人,豐富了潑機花燈藝術。"文革"時期,全鎮各村均有文藝宣傳隊,創作演出了一大批文藝劇目,推動了農村群眾文化高潮。仍保持傳統的彝族、苗族文化形態,曾餘80年代在老包寨村舉行彝族"火把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