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澤瀉蕨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澤瀉蕨屬真蕨亞門下一種科屬名稱,是土生中小型蕨類。本屬有8種,7種產熱帶美洲,1種產熱帶亞洲,中國是該種分布的北界。屬於瀕危物種。

主要特徵

澤瀉蕨根狀莖橫走、斜升或直立,有網狀或管狀中柱,被鱗片或毛。葉遠生、近生或簇生,葉柄禾稈色或栗色,葉片1-3回羽狀分裂(罕為單葉);葉脈分離或為網狀,網眼內不具內藏小脈。孢子囊群沿葉脈着生,無蓋。[1]

生活習性

喜陰,不能強光直射,喜散射光或反射光照,對濕度要求高,不宜過干或過濕。對空氣濕度也有要求,葉革質。生密林下濕地、溪谷石縫或灌叢,海拔達1000米。

地理分布

分布於台灣南部和雲南南部(勐海),尤其在海南島常見;亞洲熱帶其他地區也有。中國分布:台灣南部、海南、雲南南部國外分布:印度南部、斯里蘭卡、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老撾、柬埔寨。形態特徵植株高10-25厘米。根狀莖直立,有淡棕色狹披針形鱗片。葉簇生,二型,草質,上面光滑,下面伏生鑽狀小鱗片,葉邊疏生紅棕色有節的睫毛;不育葉的柄長2-10厘米,有密的鱗片和有節的毛,葉片卵形或矩圓形,基部深心形,圓鈍頭;能育葉柄長達20厘米,葉片戟形或矩圓心形,與葉柄斜交,長4-6厘米,寬1.5-3厘米,頂端鈍或銳尖,全緣。葉脈網狀,無內藏小脈。孢子囊群沿網脈着生,無蓋,成熟時滿布於葉下面。

繁殖

孢子繁殖 孢子多產生葉片背面的孢子囊內。當孢子開始散出時,連同葉片一起剪下,放入紙袋內。為不損傷葉片,也可用乾淨的新紙袋或塑料袋套住葉片,輕彈使孢子落入袋內。收集後要儘快播種,因為孢子越新鮮,發芽率越高,發芽越快。為刺激孢子萌發,播種前可用300毫克/升的GA3溶液處理15分鐘。孢子繁殖技術要求嚴格,需要高溫高濕環境,一切用品包括容器、栽植材料和室內空間都應嚴格消毒,並保持清潔衛生。夏季乾燥季節,要保持室內潮濕。

分株繁殖 一般於春季結合翻盆進行。把植株從盆中倒出,根據需要將一株分成數株,每株需帶有根和葉。分株時要小心,切勿損傷生長點,保持根部有儘量多的土壤。剪掉衰老和損傷的葉、根。按照原來的土壤水平線重新栽植分株,澆水。分株繁殖無嚴格的季節要求,若需要,一年四季皆可進行。

扦插繁殖 葉片扦插可以生根,能用此法繁殖。取葉片插入沙床中,生根後移入容器中進行培育,成苗後上盆栽植。要進行大規模現代化商品生產,需要用組培法繁殖。

栽培要點

處於不同生長期,對光線的要求不同。一般生長初期即抽芽期,要防止光照過強,多遮陰。休眠期需放在光線充足處。大多數蕨類植物喜過濾性、間接或反射散射光。如光線不足,則植株徒長,顯得衰弱或萎蔫。對土壤溫度和空氣濕度要求較高,尤其在幼苗期。生長期每天需澆水和葉面噴水,以保持濕度。發現植株因缺水而凋萎時,要立即將盆浸入清水中,地上部分噴霧。澆水最好在早晨進行,特別是葉片分裂細的品種。晚間澆水,水滴滯留在葉隙間,蒸發慢,易引起腐葉。忌悶熱,在夏季需多通風。通風時要注意水分供給,使環境中空氣新鮮且不乾燥。幼苗期應避免「穿堂風」。

要求土壤富含有機質、疏鬆透水,以微酸性(pH 值5.5至6.0 )最為適宜。基質一般以泥炭土、腐葉土、珍珠岩或粗沙按2:1:1配製,或腐熟的堆肥、粗沙或珍珠岩按1:1配製。根系柔弱,不易施重肥。栽植時,基質中可加入基肥。生長期內可追施液肥,濃度不超過1%,直接撒施,最多每周一次。充足的氮會使植物生長旺盛,不足使會使植株老葉呈灰綠並逐漸變黃,葉片細小;過量氮易使植株徒長並降低抗性。磷對蕨類植物的根系生長很重要,缺少會使植株矮小,葉子深綠,根系不發達,可對葉面噴磷酸二氫鉀、過磷酸鈣等補充磷。鉀可增強光合作用,促進葉綠素形成,缺乏則老葉出斑點,並逐漸枯黃。缺鈣會抑制植株生長,使葉片扭曲,從葉尖開始逐漸死亡。缺Mg會使老葉逐漸變色但葉脈仍保持深綠。缺Fe會使新蕨葉變灰綠並逐漸枯黃,葉脈衰老變黑。缺Mn會使葉脈出現壞死斑點。缺B導致頂芽死亡。缺Cu使葉片褪綠,葉片逐漸變黃,最後脫落死亡。 施肥應薄施、勤施,同時根據需要進行葉面噴施或根外追施。

盆栽蕨類植物每隔2至3年需換盆一次,換盆時間在2至8月皆可進行,不要傷根。重新上盆時,先在盆底放2厘米厚的碎磚,以利排水。再鋪厚2厘米的木炭,用來吸收土壤殘留的鹽分和毒氣等。而後加一層骨粉(富含磷肥),以利根部生長。將植株放入盆後,再填配製好的基質,這樣才能保證植物的生長,達到好的栽培效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