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涇川縣大雲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涇川縣大雲寺公元601年,60歲的隋文帝楊堅頒下詔令,要在全國30個州建19座舍利塔,供養舍利。阿育王所建84000塔,是在同一日同時修起的,隋文帝仁壽元年建起的19座舍利塔,也是限定10月15日午時,「同時下石函」,涇川大雲寺隋代叫涇州大興國寺,屬長安門戶。公元690年,武則天登基稱帝。在男尊女卑的時代,武則天稱帝受到各方面的反對和阻撓。武則天對女性經變故事為主題的《大雲經》極為崇敬,當年7月將其頒行天下。10月,又敕令兩京(長安洛陽)和諸州各建一座大雲寺,珍藏《大雲經》,並總遣千名僧人,到各地升高座講解《大雲經》。[1]

大雲寺,在隋代大興國寺原址興建,並把原塔基下的石函、舍利瓶和舍利取出,請了當時中國製作袖珍金銀器工藝水平最高的工匠,選擇了當時最珍貴的珠玉寶石,凝鍊了一個時代的最高智慧,鏤金雕銀,做成鎏金銅匣、金銀棺槨,並用琉璃瓶盛裝14粒佛祖骨舍利再配以石函,於公元694年重新瘞葬放入地宮,建塔供奉,這比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要早180年。

中文名稱:大雲寺

外文名稱:Dayun Temple

地理位置:甘肅涇川縣

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占地面積:364畝

開放時間:09:00-18:00

景點級別:國寶級文物

門票價格:免費

著名景點:舍利塔、大雄寶殿等

始 建:公元690年

遺址建有:大雲寺博物館

歷史背景

大雲寺,位於西王母文化發源地、陝甘寧交通樞紐——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其遺址建有大雲寺博物館。 1402年前的公元601年10月,隋文帝楊堅以印度的護法王(佛教稱為轉輪法王)——阿育王為榜樣「弘法護教」。阿育王所建的84000塔,是在同一日修起的,於是,仁壽元年(601年)6月13日,在隋文帝60歲生日的這一天,下詔在30州建30座舍利塔供養佛舍利。欽定10月15日午時,30州「同下」(舍利入石函)。

當時的涇州屬長安門戶,京畿之地,14粒舍利於公元601年10月由高僧送到涇川,在大興國寺建地宮,置函,供養。公元690年9月9日,67歲的武則天登基,稱「神聖皇帝」。在男尊女卑的時代,武則天稱帝受到各方面的反對和阻撓。武則天對以女性經變故事為主題的《大雲經》很崇敬,於同年7月將其頒行天下。

公元690年10月,武則天又敕令兩京(長安、洛陽)、各州都建一座大雲寺,珍藏《大雲經》,並總遣千名僧人,到各地講解《大雲經》。

動工時期

大雲寺,選在在大興國寺遺址上建塔立寺,動工之際,發現了隋代供養的舍利。女皇敕建大雲寺之舉恰與佛祖舍利相遇,被認為是大吉大利的巧合,於是請金銀器製作大師,選寶石珍珠,做成銅、銀、金棺槨,以硫璃瓶盛裝14粒佛骨舍利,配以石函,鐫刻清楚朝代地點數量,入磚築地宮,建塔立寺。

14粒舍利子有5層包裝。蘭州大學歷史系畢業生、縣文化館張映文寫了出 土報告:地宮有門,門拱是石質半圓形的,正面線刻祥雲圍繞寶器,兩飛天臨空翱翔。門拱由兩根四棱形石柱支撐在石門檻上。

柱的正面和內側面線刻護法神。地宮內存放有一具半米見方的石函,函蓋是覆斗形,刻有「大周涇州大雲寺舍利之函總一十四粒」16字。函身四周均刻有銘文。函內盛有4寸見方的銅匣,樣子很像石函,匣上有鎖,鑰匙由一條細金練系

布局結構

在匣上,尚可開啟。銅匣內是一具長方體銀槨,比匣略小,蓋為瓦形,周圍還有一周低矮的小欄杆,槨身兩側各有一對並列的小環。匣、槨的表面都是細工雕刻的素文纏身忍冬花,銀槨內才是金棺。金棺的樣子與銀槨相同,比槨稍小,周身是金頁貼成的蓮花圖案,花中鑲有各色寶石,正中與側面均嵌有較大的白色珍珠。金棺內盛一很小的球形細頸琉璃瓶,內含白色晶體14粒,即「舍利子」。 《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將涇川金銀棺作為1964年全國考古方面的一件大事記載,精印了彩色塔基版面。《甘肅文物工作五十年》一書的《甘肅文物五十年大事記》稱涇川大雲寺舍利塔基反映了唐代在舍利安放制度上的劃時代變革。

佛教遺存

1月26日,省文物局邀請初世賓、張寶璽、董玉祥、魏文斌等省內佛教考古領域的專家組成專家組,在省文物局副局長馬玉萍,文物保護與考古處處長肖學智、副處長趙劍飛陪同下,對近日發現的佛教遺存及出土文物進行了現場考察,對佛教遺存發現和發掘清理基本情況、出土佛教遺存與周邊遺址的關係、佛教遺存及出土文物價值等問題進行了交流探討,形成了初步認識。

從現場清理情況看,佛教造像窖藏坑開口距地表1.50米,南北2.40米,東西1.90米,坑深1米。坑內造像大體分三層擺放,大型造像佛頭朝南面西排列,小型造像放置於四周。出土造像多殘損,造像形式有單體造像、背屏式造像、造像碑、造像塔等,造像題材有立佛、立菩薩、弟子、天王、二佛並坐、維摩文殊等,造像多表面施彩。大型立佛像高度多在1.4—1.7米之間,小型造像高度多在0.2—0.5米之間。出土造像時代為北朝、隋、唐、宋,以北朝至隋唐時期居多,可以判斷該窖藏坑為宋代所埋。

發掘清理中,在窖藏坑東側發現一座疑似地宮遺存,東西1.95米,南北0.85米。出土陶棺(長0.45米)一具,內有木匣。陶棺東側出土銘文磚一塊(邊長33厘米、厚5厘米)。銘文內容主要講述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龍興寺僧人智明、雲江收集並埋葬佛舍利之過程,初步判斷可能為一處地宮遺存。

在窖藏坑北側還發現一處穹窿頂遺存,有待下一步清理髮掘。

專家組認為,此次發現的佛教遺存窖藏位於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涇州古城保護範圍內,1964年曾在這一區域發現地宮,出土安奉佛祖舍利的唐石函銅匣銀槨金棺琉璃瓶五重套函等重要文物。

寺內珍寶

1971年9月19日,79歲高齡的郭沫若陪同柬埔寨王國首相賓努親王來蘭州參觀,世界之寶與考古學偉人在甘肅省博物館見面了,郭老一一鑑定了涇川金銀棺、佛舍利等珍寶,並指示:「舍利石函、貴在石函」(因為石函上的銘文道清了這一國寶的出處和時間)。涇川大雲寺比陝西扶風法門寺整整早發現了23年。

2015年8月28日,甘肅平涼市,1964年涇川大雲寺地宮遺址出土的佛肉舍利恭迎安奉活動在涇川縣大雲寺隆重舉行。當日上午8時許,在平涼市大街上,只見眾多僧人帶着佛祖舍利緩緩向前行駛,在這些人的最前面,有多輛警車開道,沿路還有持槍特警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