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洋中三味(陳巧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洋中三味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洋中三味》中國當代作家陳巧珠的散文。

作品欣賞

洋中三味

我的祖籍在洋中鎮東山村,祖輩們遷居而出,尋根之情總牽着走到洋中。雖然長在三都,住在城關,但去洋中,還是喜歡稱回洋中。覺得那是我姓氏的基因故園。我說那兒好,但是如果你問我好在哪裡,我又一時語遲,說不出個所以然。也許,一個地方的好,能說出來還是小好,說不出來的才是大好。要是用一個詞語來形容洋中,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味道」,與人一樣,一個地方的氣息與韻味是妙不可言的。

洋中有一種安靜的氣場,可以讓浮躁的心沉靜下來,吸引我的,也許就是這種感覺,走在洋中街上,沒有都市的繁華與擁擠,街道兩旁的民房古樸而立,春天的陽光暖暖地照着,沿街店鋪雖小,卻物品種類繁多,琳琅滿目。走了幾百米就看到兩三家糕點店,那些糕點是純手工做法,百年不變。門口擺着許多青草,紮成一小捆一小捆賣,街上散發着青草的芳香,那味道清新、自然。對面走來的人們,臉上的微笑,那麼敦厚、那麼樸實、那麼熱情,千百年來,不變。

對於一個吃貨,到一個地方,首先想到的應該就是當地的美食,如果你沒吃過洋中的紅糟姜拌粉,是不算來過洋中的,路邊的拌粉店,總是迷漫着熱氣,店老闆一邊忙着招呼客人,一手拿着特製的深口小竹簍,一手嫻熟地從身邊的水缸中抓起適量的米粉,一掐放入鍋里,不出片刻,一碗熱氣騰騰又勁道的米粉就出鍋了,放入糟薑絲是洋中人習慣的吃法,米粉的香味拌着糟姜的辛辣,刺激着味蕾,那份香辣在舌尖纏綿,若再來一個煎蛋或一塊豬蹄凍,就是一個豐盛的早餐。

清晨的小店,是最擠的時候,趕着下地幹活的人,放下鋤頭,捲起褲角,端着大碗,就蹲在門口,低着頭,筷子大弧度地繞着長長細細的米粉,嘴裡發出嗞嗞呼呼的聲音,聽着聲音就覺得香,口水忍不向喉管的上方涌,看他們吃完,將碗邊一舔,抹着嘴,扛着鋤頭,晨光中留下匆匆而去的背影,那種古老的氣息,那種味道,在洋中,才有。

一條幽深的巷子,一間小店鋪,一個老把式的瓦罐,甚至是一個古老的爐子,各種各樣的燉罐就這樣躍入我的眼帘,那些燉罐以老祖宗傳承下的各種青草配方,用木炭為燃料,微火慢燉,那種慢,就象洋中人的慢條斯理與那種不慌不忙。一家小店鋪,門口一把遮陽傘、一把竹躺椅,老闆就那麼慵懶地躺着。我走進店裡,沒有受到在城裡那種熱情招呼的禮遇,點了一碗小腸湯,老闆才從躺椅里緩緩而起,臉上露出純樸的微笑,而後利索地張羅着。原來小腸燉青草的湯可以那麼鮮美,喝到胃裡,清清爽爽的燙,我仰頭喝完了碗裡的最後一滴湯,目光又開始搜索,店老闆看在眼裡,笑了,說再來一碗烏雞湯吧,補血益氣呀。接着他打開了話匣子,向我介紹了各種湯的功效,女性美容養顏的豬蹄湯、強身固體的牛腩湯,補心補脾的豬心湯……那些平常的食物,加入了中草藥,不僅提升了功效,還那麼香,那麼鮮美,讓人垂涎欲滴。有時候人多,老闆就在店外路邊,搬出矮桌木櫈,老人帶着小孩,戀人們手牽着手,說說笑笑,吃的津津有味,一幅市井生活圖就在眼前展開,勞累了一天,普通百姓享受生活的快樂,就在於享受美食的那一刻。

忘了誰曾說過「愛與美食不可辜負」,前者是生命中的恩物,後者是自然賜予的恩物,我覺得這兩者都是經過心尖直達靈魂的。洋中的美食沒有麻辣生鮮,沒有過分怪異的味道,食材也都是家常的,是就地的,在洋中不得不提的另一種美食是豬肚、冬筍、蟶乾三鮮湯,這道美食是接待貴賓或酒席上必有的,三樣食材巧妙搭配,味道互相滲透、交融。其實冬筍本身除了鮮,幾乎沒有什麼味道,融入了蟶乾的海鮮味,豬肚特有的味道,起鍋時,在湯里放上幾根芹菜,淡黃色的湯立刻泛出碧綠,猶如飄浮着的翡翠,生生地化素淨為華麗,色香誘人,咬在嘴裡,豬肚的嚼勁、冬筍的爽口,蟶乾的回甜,只有在洋中,當地的水溶入了當地的空氣,才顯得獨特,也只有洋中人,才做得地道。

有時候喜歡一個人卻說不出為什麼,就象喜歡一個地方,說不出好在哪裡,喜歡那裡的山水、那裡的建築、還是那裡的美食?也許這些因素都有,也許喜歡的僅僅是那種味道,那種氣息,就比如,我喜歡洋中。 [1]

作者簡介

陳巧珠,作家,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