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菲勒莊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洛克菲勒莊園 (Kykuit) |
---|
面積 4000英畝 建於 1913年 建築師 Chester Holmes Aldrich 、William 建築風格 殖民復興式、義大利文藝復興 管理部門 美國國家歷史保護託管局 |
洛克菲勒莊園 是一個坐落在美國紐約州威切斯特區占地超過400英畝的莊園,主樓英文名為Kykuit[1],是著名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莊園,該莊園建於20世紀初,建在哈德遜河邊。面積4000英畝,青山綠水環抱。莊園主別墅是一座兩層樓房,有地下室、庫房、車庫。庭院內花團錦簇,藝術雕像點綴其間,地下室收藏了許多梵高、達·芬奇等藝術家的珍品。庫房內展示了從上世紀初該家族使用過的各種名車。室內豪華、氣派。室外優美,宛如人間仙境,世外桃源。「Kykuit」是一個荷蘭詞語,其荷蘭語含義是「遠眺」。因其坐落在紐約上州的一座名為Pocantico的小山丘上,這個山丘是附近的最高點,可以俯瞰哈德遜河並遠眺紐約市的天際線(但近年由於樹木的繁茂生長已經無法看到紐約市)。其位置臨近因小說聞名的斷頭谷,在紐約市以北1小時車程。其住宅建築之豪華,室內布置之奢華令人驚艷,其中還陳列了許多國家的文物,包括中國古代的瓷器。
建築特色
石頭建造的主樓是設計師Chester Holmes Aldrich和William Adams Delano設計的,花了6年時間建造而成。其靈感來自莊園內的Rockwood大廳,該大廳是約翰·D·洛克菲勒的弟弟威廉·洛克菲勒的住所。主樓在1913年經過多次翻修改進後最終形成現在的外觀。包括地下室一共6層:2層地下室,1層露天閣樓,3層房間樓層,並且包括地下送貨通道。在1976年就被美國定位國家歷史文物。
該莊園的園林設計最初是交給著名的中央公園設計公司Frederick Law Olmsted設計,但是約翰·D·洛克菲勒不喜歡他們的設計,之後他自己親自設計,並且大量移植整棵樹木,設計外觀和很多蜿蜒的公路。1906年之後的園林景觀設計則是由設計師William Welles Bosworth設計,這時加入大量的噴泉、亭子和古典雕塑。這些法式新古典主義(Beaux-Arts)的設計被譽為該設計師最成功的作品。洛克菲勒的大孫子尼爾森·洛克菲勒是個瘋狂的藝術收藏家,他把原本空蕩的地下通道改成了連綿不斷的藝術精品收藏館,滿牆的畢加索等藝術大師作品。該莊園主樓在1995年由建築公司Herbert S. Newman and Partners翻新了一次,把一樓徹底設計為方便大量遊客團參觀的設計,把三樓四樓的傭人房間擴大改為客房。
莊園組成
主建築樓
莊園內的主建築樓建造在一個山丘上,而山丘是附近的制高點,所以在這裡可以俯覽哈德遜河的美麗風景,甚至可以眺望紐約市。這座樓地面4層是住房,地下2層是藝術收藏館。由於已經交由國家公園管理,成為了旅遊點,在主樓參觀有導遊講解、引導,並且需遵守指定的路線前進。室內的擺設完全遵照洛克菲勒家族的生活模式,裡面的陳設與裝飾相當考究,所有原料都來歷不凡,可惜室內不允許拍照。有意思的是,這裡陳列了大量的中國藝術品,包括清代的陶瓷、木雕門神、明清時期的木製家具、繪有龍的圖案的窗簾等等。
主別墅
莊園主別墅是一座兩層樓房,有地下室,另有庫房,車庫與之配套。庭院內花團錦簇,小品,藝術雕像點綴其間,地下室收藏了許多梵高,達·芬奇等藝術家的珍品。庫房內展示了從上世紀初該家族使用過的各種名車。室內豪華,氣派,室外優美,宛如人間仙境,世外桃源。
主樓後園林
主樓後面是一個設計精美的園林,除了種植了大量樹木外,還建有噴泉、亭子和古典雕塑,不過看上去總有點蘇州園林的風格。園林挨着哈德遜河,景觀一流,望過去江面十分開闊,遠處山巒起伏。據說秋天的時候更漂亮,山上的樹葉呈現各種顏色,層層疊疊,錯落有致,非常養眼。
莊園內的農場
莊園內的農場被開發成農業示範地,圈養了奶牛、綿羊、貓、狗、雞等各種動物,還設有磨麵坊、種植地等。農場旁邊是一條清澈的小溪,潺潺流水,清晰見底。不過這兩天才看到新聞說位於上流的通用公司的一個電鍍廠管理不善,污染了哈德遜河,環保部門發現河床沉澱了大量的致癌物,通用需要支付大筆資金處理河水污染問題。
莊園現況
該莊園的領地內,仍然有10個洛克菲勒後代家庭居住其內。但是絕大部分領土已經捐贈給了國家,卸任的比爾·克林頓總統居住在莊園以北,就是洛克菲勒國家公園的常客。[2]
1946年, 小洛克菲勒曾經提議把莊園部分領土捐贈給聯合國建築總部,以便讓紐約市打敗舊金山和費城成為聯合國所在地。但是之後小洛克菲勒覺得莊園離紐約市還是太遙遠了,所以命令其兒子去紐約市東河邊購置下17英畝(7公頃)的土地贈送給了聯合國建立了今天的聯合國總部。
參考文獻
- ↑ 美國散記:洛克菲勒莊園豪宅傳奇,我的搜狐,2016-08-11
- ↑ The Ex-President Next Door - New York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