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洛寧 | |
---|---|
洛寧,地處豫西山區,洛河中上游,隸屬十三朝古都 洛陽市,全縣總面積2306平方公里,轄8鎮10鄉,388個行政村,48萬人(2013年),其中農村人口39萬人。地貌總體呈"七山二塬一分川",是典型的山區農業縣、林業縣,屬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
洛寧古稱崤地,是中國古代溝通東(洛陽)西(西安)兩京的官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設崤縣,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稱永寧,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更名洛寧至今。
概述
洛寧縣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西部,洛河中游,居北緯34°05′~34°38′,東經111°08′~111°49′之間。最高海拔為2103米,年平均氣溫13.7℃,日照2217.6小時,年平均無霜期216天,年降水量600---800毫米。 [1]
東與宜陽縣接壤,南與嵩縣、欒川縣為鄰,西與盧氏縣、靈寶市相連,北與陝縣、澠池縣比肩。東西長64公里,南北寬59公里,總面積2306平方公里,占洛陽市總面積的15.2%。自然特點為「七山二塬一分川」。全縣轄18個鄉鎮,386個行政村,44.5萬人。[2]
縣城居縣境東部川區地帶,北依鳳翼山,南臨洛河水,西至中原村,東到北寨橋,總面積10.06平方公里。東距鄭州195公里,洛陽89公里,宜陽縣城55公里;西距盧氏縣城134公里,靈寶市176公里;南距欒川縣城176公里,嵩縣縣城90公里;北距陝縣縣城86公里,澠池縣城73公里。
境內交通幹線為鄭州至盧氏公路(省道八官線),洛寧至三門峽、欒川的省道三鄧線、洛寧至宜陽(省道安虎線)、洛寧至澠池(洛澠路)。鄭盧高速公路S85,縣城通往各鄉(鎮)有班車和公交車,群眾出行比較便利。
地理位置
洛寧位於黃河一級支流洛河中游,洛河橫貫全境,落差達250m,水能資源十分豐富,全縣水能理論蘊藏量達13.8萬KW。目前已建成故縣、張村、長水、崛山四座水電站,總裝機8.56萬KW,形成了布局合理的梯級開發,是全國200個農村初級電氣化試點縣之一。
電力充足,水電費用價廉,特別適合於發展高耗能產業。境內大小河流35條,水資源總量16億立方米,全縣具有大中小型水庫34座,總庫容12.5億立方米,擁有洛南、洛北、溝口三大萬畝灌區,總灌溉面積13.8萬畝。
自然氣候
年平均氣溫13.7℃,日照2217.6小時,年平均無霜期216天,年降水量600---800毫米。洛寧氣候宜人,四季分明,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地處寺河山南麓(陽坡)的蘋果以個大、色鮮、味美、可溶性固型物含量高等特點,在省內外享有盛譽。
旅遊景區
王范清真寺該寺又稱王范禮拜寺,始建於明末,具體年代不詳。當時僅有瓦房3間,至清初人口繁衍,財力亦及,始新建大殿3間,面積117平方米,為單檐卷棚歇山式建築,飛檐高舉,單挑鬥拱,龍脊瓦獸,瀝金繪彩,顯得典雅莊重,氣勢非凡。同期還建有南北講堂、門房各3間,成四合院格局。
當時,寺內曾藏有清皇聖旨及欽賜「萬歲牌」等珍貴文物,民國以來,均已散失。解放初期基本維持原貌,十年動亂始遭破壞,損失嚴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曾兩次大修,再現原貌。現全寺總建築面積為957平方米.
寺內現存「開天古教」古匾1塊,系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所制,其字跡雍容典雅,結構規整,蒼勁有力,為清代盛行之館閣體書法。另有乾隆時期用以練武的「抱石」1塊,重300斤,可知當地回族素有尚武練功之傳統。本寺還曾編有《穆民基礎》(油印本)、《穆民常識》(鉛印本)等小冊子,以教化指導民眾。
著名阿訇《古蘭經》音韻學家買俊三(1888—1967年)為本坊人,少家貧,及長則輾轉河南、山西、甘肅、陝西各地求學,後赴麥加朝覲,經印度留加爾各達學習印度語。僑居麥加期間,專攻音韻學。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回國,曾在上海、西安、鄭州、開封等地講學、任教長,並與達浦生、哈德成等人一起致力於伊斯蘭事業。
曾創立「中國回教書局」,並自任經理兼發行,編印了《阿文初級課本》、《禮拜必讀》、《正教真拴》等書籍,同時與埃及哈勒比書局簽約經銷原版阿文經典。出版了留埃及學者馬堅、張秉鋒等人的著作數十種,並翻譯介紹了大量外國文學、法律、哲學、曆法及字詞典等著作,為促進伊斯蘭事業及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
中原清真寺該寺創建於清咸豐八年(1858年),先後經歷同治、光緒、民國等朝代,風雨滄桑,屢經毀建、規模形制逐漸完善,1958年以後長期關閉,1983年重新開門恢復活動。寺占地面積約9畝,總建築面積435平方米,大殿建築面積為282平方米。大殿為傳統古典式建築。有教民127戶,658人,回族。尊行老格迪國教禮。寺有阿訇1人,念經滿拉2人,並有少量藏經。
旅遊指南
美食
洛寧酸牛肉
上世紀90年代,洛寧縣城西白師傅在村邊開了一家有4張小桌的燴麵館。1992年冬,白師傅正在忙碌,兩名客人嫌牛肉太涼,讓給他們「熱熱再吃」。白師傅將牛肉放入鍋中,加上高湯調料,不料放醋時失手倒多了,牛肉味道頓時變得酸。
白師傅怕客人不滿意,把牛肉端上桌後,便站在一旁觀看。沒想到,客人吃後非常滿意:「在別處還從沒吃過這樣的酸牛肉,好吃!」客人走後,白師傅又做了一碗偏酸的牛肉,一嘗味道還真不錯。第二天,他就在店外打出了酸牛肉的招牌,一直流傳至今。
特色 爛而不化,入口酸,回味香。編輯本段原料及配料 5千克生牛肉(可出成品牛肉2.5千克);花椒150克,大茴香50克,小茴香80克,桂皮10克,白蔻10克,肉蔻15克,草果10克,糖50克,醋300克,蓽茇(bìbá,一味中草藥)、良姜、大蔥、大蒜、小磨香油、鹽、辣椒、味精等少許。編輯本段做法與步驟 1.把牛肉切成塊兒,用冷水浸泡6至8小時。2.把浸泡好的牛肉塊下鍋,放入花椒、大茴香、小茴香、蓽茇、良姜等20多味中藥材,煮大約8個小時。3.撈出牛肉放涼,切成3厘米長、2厘米寬的薄片備用。4.將鍋燒熱,放入適量植物油,把蔥花、薑末切碎下鍋爆香,放入高湯,煮開後,加入味精、辣椒、白糖、醋少許。5.將肉片放入鍋內,大火翻炒3分鐘~5分鐘,再放入食鹽、蔥段、蒜末,淋上小磨香油,即可出鍋。
歷史文化
洛寧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鍾靈毓秀,人傑地靈。版圖似靈龜翹首迎曦,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倉頡造字台、洛書出處碑彰昭歷史悠久,仰韶、龍頭文化遺址凸顯底蘊厚重。歷代騷人墨客、學士名流在此流下了許多珍貴的詩篇。
古老而燦爛的歷史文化,富饒而優美的自然風光,使這片土地成為鑲嵌在豫西山區的一顆璀璨明珠。人文資源方面不勝枚舉,而河洛文化又是中華文明的第一個高峰。有飲譽中外的河洛文化標誌「河圖洛書」的洛書之源「洛出書處」,漢文字之源「倉頡造字台」。
樂津之源黃帝樂師伶倫取竹為管之「嶰溪谷」,大禹劈山導洛之龍頭山、禹門河和大禹治水遇鹿之處夏鹿台,元惠宗敇賜匾額之「洛西書院」,清帝敇修之程顥、程頣祠及其後裔總兵程福亮故居,元代朝廷所建規模最大、以英宗尊號命名的壽安山昭孝寺主持光祿大夫大司徒釋源宗主雲麓和尚塔。
明末清初神筆王鐸與其姻親張鼎延書信往來酬答之墨寶琅華館貼碑刻珍藏之所琅華館;隋煬帝陵,工部尚書宋禮墓、吏部尚書耿裕墓等百餘處帝王將相、文人墨客陵墓;明末李闖王義軍女將紅娘子長眠山川之青冢和保存完好的多處官宦故宅和古民居,以及獨具風格的古寺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