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洛橋晚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洛橋晚望》

作品名稱: 《洛橋晚望》

創作年代: 唐代

文學體裁:詩

作者:孟郊

別名:孟東野貞曜先生

《洛橋晚望》唐代詩人孟郊詩。

這首詩大約創作於公元806年(元和年)初,詩人隨河南尹鄭餘慶為水路轉運從事之時。[1]

這首詩寫出了「明月照積雪」的壯麗景象。天空與山巒,月華與雪光,交相輝映,上下通明一片銀白,真是美極了。詩人從蕭疏的洛城冬景中,開拓出一個美妙迷人的新境界,而明月、白雪都是冰清玉潔之物,展現出一個清新淡遠的境界,寄寓着詩人高遠的襟懷。

前人有雲孟詩開端最奇,而此詩卻奇在結尾。它通過前後映襯,積攢力量,造成氣勢,最後以警語結束全篇,有畫龍點睛之妙。

詩詞正文

譯文

天津橋下的冰剛剛凍結不久,洛陽的大道上幾乎已經沒了行人。

葉落枝禿的榆柳掩映着靜謐的樓台亭閣,皎潔的月光下,一眼便看到了嵩山上那皚皚白雪。

賞析

題名《洛橋晚望》,突出了一個「望」字。

橋下冰初結,洛陽陌上人行絕。」這首小詩的一、二句是說,天津橋下的冰剛結不久,洛陽的大道上幾乎沒有了行人。

柳蕭疏樓閣閒,月明直見嵩山雪。」詩的三、四句是說,葉落枝禿的榆柳掩映着靜謐的樓台亭閣,在明淨的月光下,一眼便看到了嵩山上那皚皚白雪。

詩,都寫所見之景,然而前三句境界與末句的境界迥然不同。前三句描摹了初冬時節的蕭瑟氣氛:橋下冰初結,路上行人絕,光禿禿的榆柳掩映着靜謐的樓台亭閣,萬籟俱寂,悄無人聲。就在這時,詩人大筆一轉:「月明直見嵩山雪」。筆力遒勁,氣象壯闊,將視線一下延伸到遙遠的嵩山,給沉寂的畫面增添了無限的生機,在人們面前展現了盎然的意趣。到這時,人們才恍然驚悟,詩人寫冰初結,是為積雪張本;寫人行絕,是為氣氛作鋪陳;寫榆柳蕭疏,是為遠望創造條件。同時,從初結之「冰」,到絕人之「陌」,再到蕭疏之「榆柳」、閒靜之「樓閣」,場景不斷變換,而每一變換後的場景,都與末句的望山接進一步。這樣由近到遠,視線逐步開闊,他忽然發現在明淨的月光下,一眼看到了嵩山上那皚皚白雪,感受到驚人的快意和美感。而「月明」一句,不僅增添了整個畫面的亮度,使得柔滑的月光和白雪的反射相得益彰,而且巧妙地加一「直見」,使人精神為之一振。

這首詩寫出了「明月照積雪」的壯麗景象。天空與山巒,月華與雪光,交相輝映,上下通明一片銀白,真是美極了。詩人從蕭疏的洛城冬景中,開拓出一個美妙迷人的新境界,而明月、白雪都是冰清玉潔之物,展現出一個清新淡遠的境界,寄寓着詩人高遠的襟懷。

前人有雲孟詩開端最奇,而此詩卻奇在結尾。它通過前後映襯,積攢力量,造成氣勢,最後以警語結束全篇,有畫龍點睛之妙。

作者簡介

孟郊(751年-815年)[2],字東野,漢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縣)人,祖籍平昌(今山東德州臨邑縣),先世居汝州(今屬河南汝州),唐代著名詩人,少年時期隱居嵩山。孟詩現存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沒有律詩。[3]

孟郊兩試進士不第,四十六歲時才中進士,曾任溧陽縣尉。由於不能舒展他的抱負,遂放跡林泉間,徘徊賦詩。以至公務多廢,縣令乃以假尉代之。後因河南尹鄭餘慶之薦,任職河南(河南府今洛陽),晚年生活,多在洛陽度過。

憲宗元和九年,鄭餘慶再度招他往興元府任參軍,乃偕妻往赴,行至閿鄉縣(今河南靈寶),暴疾而卒,葬洛陽東。張籍私諡為"貞曜先生"。孟郊仕歷簡單,清寒終身,為人耿介倔強,死後曾由鄭餘慶買棺殮葬。故詩也多寫世態炎涼,民間苦難。孟郊現存詩歌574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詩最多,代表作有《遊子吟》。今傳本《孟東野詩集》10卷。有"詩囚"之稱,又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4]

視頻

孟郊的詩歌創作風格

孟郊:(康震·學習強國)

參考資料

  1. 《洛橋晚望》 古詩文網
  2. 孟郊簡介 古詩文網
  3. 「孟郊」詩詞全集(384)首) 詩詞名句網
  4. 遊子吟全首古詩的意思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0-02-29 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