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洛陽市天主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洛陽市天主教於明代傳入河南,大約在20世紀初傳人洛陽。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7月,意籍司鐸尚子裡在洛陽南馬市街西頭路南建立天主教堂。翌年,司鐸尚子裡死後,由意籍傳教士彭伯炎接辦南關傳教點的工作並發展教徒四五十人。清宣統二年(1910年),意籍神父柏長青和另一意籍人鮑慧靈為擴大傳教面經當時在鄭州的主教賈師誼批准,攜帶醫藥用品到南關天主教堂傳教,並借用民房開辦診所。因教堂內經常有鬧邪的傳說,致使天主教發展緩慢。民國9年(1920年),天主教堂遷到由英、比合修的洛陽火車站(今洛陽東車站)。教堂坐落於車站南面,占地9畝,教徒發展到2000餘人,分布於郊區、三門峽、偃師、宜陽等地。

民國10年(1921年彭伯炎被鄭州教區調往陝州(今陝縣)建立傳教機構。洛陽天主教堂留意籍神甫柏長青等負責傳教工作。民國10〜17年(1921〜1928年),洛陽教徒已達13000餘人。為進一步擴大影響,鄭州教區主教賈師誼通過天主教南京總座代表剛恆毅向巴爾瑪處方傳教會申請並批准成立洛陽天主教教區,教區負責人由當時在鄭州的傳教士巴友仁充任。

民國21年(1933年)巴友仁在洛建立男修院、女修院、德來學校等,重點士咅植中國傳教人員。由於教徒人數增加,又對教堂進行了擴建。

民國25年(1936年),意籍神甫巴友仁由當時羅馬駐華代表蔡寧主持,在洛陽天主教堂被晉升為洛陽教區主教。同年,巴友仁把洛陽教區劃為三個總鐸區。洛陽總鐸區、偃師總鐸區、陝州總鐸區。次年,抗日戰爭爆發,洛陽教區意籍人員於民國30年(1941年)冬集中至淅川。民國28年(1939年)10月,比利時籍天主教傳教士雷鳴遠率領「聖若翰小兄弟會」修士、教徒組成「華北戰地督導民眾服務團」(簡稱華戰團)至林縣看護傷兵、街寺難民。辟當時駐防太行山的八路軍發生磨擦而被捕,釋放後去重慶。華戰團由新鄉教區美籍監牧主教米干率領到洛陽繼續開展活動。米干在洛主持教區工作。

民國31年(1942年)3月,國民黨第一戰區長官司令部、河南省政府分別下令將信陽、鄭州、洛陽、南陽的德、意籍天主教傳教士及修女300餘人由軍警押運,集中於內鄉縣天主教堂、城隍廟和淅川集中營內。在外籍傳教士集中期間,米干請西班牙籍在西安安康充任主教的席德昌管理洛陽教區工作。民國年31年(1942年),洛陽時局惡化,洛陽教區教徒人數大減,被米干從鄭州、新鄉、北京等教區借來的范守禮等三位中國神甫在洛司牧。洛陽淪陷前夕,意籍傳教人員由淅川回洛,民國33年(1944年)洛陽淪陷,范守禮等三位中國神甫出於對侵華日軍的仇恨,在堂內高喊「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口號,被日特務組織黎華公館獲悉,被捕後被日軍殺害。此時洛陽教區有外籍傳教士23人,華人傳教人員5人,有教徒七八千人。

1948年3月,洛陽解放。當時洛陽教區的偃師堂口、登封堂口等教徒人數有七八百人。洛陽解放後,在洛陽意籍神職人數15人,分布在偃師總鐸區、陝州總鐸區,教徒人數為3000人左右。

天主教

天主教[1]是基督宗教的主要宗派之一,又稱公教,自明朝時就沿用的名稱「天主教」,已成為正式的中文代名詞。在基督宗教的所有公教會之中,羅馬公教會[2]羅馬天主教會)的會眾最為龐大,全世界人數有11.3億,占世界總人口17%,因此「公教會」(天主教會)一詞往往指的是「與羅馬教宗共融的天主教會」,目前天主教會也是所有基督宗教的教會中最為龐大的教會。

參考文獻

  1. 天主教,中國政府網,2017-10-23
  2. 耶穌創立了羅馬天主教會(聖而公教會),新浪博客,2012-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