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潛溪寺簡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潛溪寺 |
洛陽潛溪寺簡介潛溪寺,又名齋祓堂,是龍門西山最北邊的一個石窟寺。創建時代不詳,唐人的詩文中未有記載。寺名最早出現於宋人的一些詩文中。相傳曾是唐朝宰相李藩的別墅,極盛於宋金之時,清代原建木結構窟檐。1990年改建為仿唐木結構樣式,鋪石板地面。[1]
今龍門西山石窟區的「潛溪寺」洞窟,高、寬各九米多,進深近七米,窟頂藻井為一朵淺刻大蓮花。供奉的主佛是阿彌陀佛,南壁有大勢至菩薩,在故宮博物院有1比1的複製品陳列。北邊有觀音菩薩等石刻雕像。然而這卻是與宋潛溪寺毫不相干。清·路朝霖:「按今龍門山半,賓陽洞前之榜曰『潛溪』,乃乾隆中庸妄子所題,非其原地也」。
地理位置
潛溪寺故址在何處?我們可以從宋代詩人遊覽龍門諸寺的路線考察。
其一,據《洛陽縣誌·拾遺記》載:「司馬溫公居洛,嘗同范景仁游嵩山,由轅道至龍門,游奉先諸寺,上華嚴閣、千佛崖、尋高公堂、渡潛溪入廣化寺」…」。此為由南而北,說明潛溪寺在廣化寺之南,且與廣化寺相距不遠。
其二,清路朝霖《洛陽龍門志》引《斜川集》云:「宋蘇過仆以事至洛,言還過龍門,少留一宿,自藥寮度廣化、潛溪、入寶應」。此為由北而南,說明潛溪寺應在龍門西山廣化寺和寶應寺之間。
寶應寺因近年《神會塔銘》」的出土,寺院遺址已得到確認。宋潛溪寺遺址的實地考察工作尚待進行。
今龍門西山石窟區的「潛溪寺」洞窟,卻是與宋潛溪寺毫不相干的。事實的真相正如清路朝霖所說:「按今龍門山半,賓陽洞前之榜曰『潛溪』,乃乾隆中庸妄子所題,非其原地也」
窟內造像
窟內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
主佛
阿彌陀佛,著褒衣博帶袈裟、坦胸、盤膝正坐於疊澀須彌方座上,面相飽滿,姿態靜穆自若,手施無畏印。
主佛阿彌陀佛端坐在須彌台上,面頤豐滿,胸部隆起,衣紋斜垂座前,身體各部比例勻稱,神情睿智,整個姿態給人以靜穆慈祥之感。
二弟子
主佛左側為大弟子迦葉,右側為小弟子阿難。
二菩薩
兩弟子旁邊分別為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表情文靜,身體比例適當,衣褶線條流暢。
特別是南壁的大勢至菩薩,造型豐滿敦厚,儀態文靜,在故宮博物院有1比1的複製品陳列。
阿彌陀佛與兩側的兩位菩薩共稱為西方三聖,即掌管西方極樂世界的三位聖人,是佛教淨土宗信仰的對象。
二天王
洞內門各刻一護法天王,高顴大目,身披鎧甲,足踏夜叉,威武有力。
洞外佛像
洞外南壁龕內有線刻立佛像兩尊。
歷史沿革
創建時代
潛溪寺的創建時代不詳,唐人的詩文中未有記載,《引日洛志》雲建於後魏,不足為據。
寺名始現
潛溪寺名最早出現於宋人的一些詩文中,例宋庠《自寶應逾嶺至潛溪臨水煎茶》詩云:「過岩逢石坐,尋水到原回」。天籟吟松塢,雲腴溢茗杯」。宋庠另二首《潛溪晚歸》有:「詰曲山阿·冒石梯,聽泉尋竹到招提」、「岩雲不散溪泉咽,野色幽聲共怨人」等詩句。文彥博的《游潛溪》曰:「修竹蔭清溪,潺諼闕塞西」。
以上這些詩句總離不開溪水,臨水煎茶,在這深山野嶺古寺旁,也算一種天然的享受。
極盛之時
潛溪寺極盛於宋金之時,尤其是北宋。
潛溪寺的千葉緋牡丹花(又稱「潛溪緋」)在當時還是一十分名貴的品種。
《河南府志》載:「宋潛溪寺,歐陽修牡丹花品:『潛溪緋者千葉緋,花出於潛溪寺。本唐李藩·(李德裕)別墅紫花,從中特出緋者一二朵,明年移在他枝,洛人謂之轉枝花」』。
金代張子羽也有同類題材的詩作問世,如《游龍門訪潛溪精舍》等。
故事傳說
相傳,太上老君曾在龍門古陽洞煉過金丹。
有一年春天,他把煉好的金丹裝進葫蘆里,用塞子塞住,準備回天宮給王母娘娘的蟠桃會助興。可他的坐騎金騾駒突然不見了,他拿出寶鏡一照,見金騾駒正在潛溪寺邊溜達。
太上老君急忙來到潛溪寺牽金騾駒,不料絆在一塊石頭上跌倒,金丹灑了一地。他把金丹一粒一粒撿起來,卻沒發現藏在石頭縫中的3粒。春雨綿綿,那3粒金丹長出3棵牡丹,都開着火紅的花。潛溪寺的和尚發現後,將它們移至寺內種植,後又傳至民間。因為是太上老君的金丹所變,又紅似火焰,人們稱之為「火煉金丹」;因為初出潛溪寺,也稱它「潛溪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