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重渡溝自然風景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重渡溝 |
洛陽重渡溝自然風景區重渡溝風景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境內,因東漢光武帝劉秀二渡伊水至此,擺脫王莽追殺並成就帝業而得御賜之名。有金雞河、海翠河、水簾仙宮等景區組成,有景點200餘個,旅遊面積30平方公里。[1]
整個景區分南溝和西溝兩大區,南溝飛瀑流泉,突出"水";西溝秀竹茂林,突出"幽"。主要景觀有:竹海、水簾仙宮、菩提神樹、飛瀑流泉、高峽平湖、蘑菇崖、聽濤嶺等一百多個景點。
主要景點
洛陽重渡溝水簾仙宮位於重渡溝風景區滴翠河上游的石灰窯溝內,主要由水簾仙宮瀑布、水簾仙宮、仙翁登壇、千年豹榆、壁虎情緣等景點組成。
水簾仙宮瀑布是重渡溝三大標誌性瀑布之一。如果說泄憤崖瀑布是陽剛之美,那麼水簾仙宮瀑布則是陰柔之美。
水簾仙宮瀑布長70米、寬8米。水繡石上布滿青苔,飛瀑流過被青苔分割成條條飛金泄銀的白色水鏈,恰似銀線穿珠精製而成的珠簾懸掛於懸崖峭壁上而得名。
晴朗的天氣太陽照在瀑底的潭中再映到飛瀑珠簾上折射成七色的彩虹,與太陽照耀下的青苔珠簾交相成輝,那五彩繽紛的景象,很容易使人想到蓬萊仙閣的海市;瑤池仙宮的蜃樓。
長滿像綠色繡球狀青苔的崖上,布滿了長長短短、粗粗細細、斷斷續續的水線,像穿珠的水簾掛在那裡。
若夏季晴朗的午時左右,瀑底的青苔上會飛起一條彩虹,隨着人們的來回走動而上飄下移。秋季,崖上布滿紅葉,配之以青苔水線,令人顧盼流連。冬季,這裡冰柱倒掛,有的像蟾蜍;有的像烏龜;有的像布幔;有的像玉柱;有的像菊花;有的像牡丹,一片白玉般的世界。
水簾仙宮瀑布下面這一大片大大小小的鈣化池,象一面面鏡子平放在這半坡之上,完全可以和四川的黃龍媲美,這是迄今為止中原地區唯一的鈣化池群。
水簾仙宮高20米,寬10米,深80米,這裡是典型的容岩結構再輔以造物主的匠心獨運,雕琢出二佛守宮、玉獅望月、倒掛蓮花、金龍盤柱、雙佛打坐、鳳凰展翅、獼猴登山等多處奇妙無比的洞穴景觀。
水簾仙宮溶洞內,鐘乳石千姿百態,有玉獅望瓜、金龍纏柱、佛爺打坐、蓮花倒掛等景觀,在五彩燈光的照耀下,顯得光怪陸離,晃若仙景。長年累月裡面如下雨一般,遊客進洞非得披雨衣打傘不可。
從洞內透過蜂窩狀的洞孔,可看到洞外的水簾。
重渡溝金雞河風景區
金雞河風景區位於重渡溝景區西南部,景區全長3.8公里,景區入口距河水發源地相對高差358米。金雞河是由噴涌而出的劍插泉、象吐泉、鑄鏈泉、天井泉等匯集而成的一條常年性的河流。
因西漢末年劉秀遭王莽追殺到此金雞引路而名。以水為斧鑿融會大自然的神工天力,造就了以水為主旋律的金雞河景區,景區內有5米以上的瀑布30餘條,30米以上的瀑布5條,最長瀑布100餘米,最寬瀑布8米以上,是一個龐大的瀑布群。以抑惡揚善為道德基調,文化內涵深沉,傳奇特色明顯,趣味性強的民間傳說恰到好處地點綴其中,從而構成瀑布成群潭成串,林密石怪傳說奇的夢幻景觀。
其中千年菩提、龍曳磨、小橋流水人家、靈潭、飛虹瀑布、蟾蜍邀主、泄憤崖瀑布、虬爪潭、鎖蛟崖、銀沙纏繡球、雙疊瀑布、鱷魚滴淚、九天擂鼓、雙龜弄濤,聽濤嶺、金雞引路、劉秀靠背、歇三歇、金雞谷瀑布、濺珠潭、劍插泉、象牙壩等景點,尤為神奇壯觀,自然風貌與民間傳說交相成景,既可飽覽秀麗風光,又可目睹歷史文化。
重渡溝農耕村
農耕村位於洛陽重渡溝風景區滴翠河盡頭處。進入重渡溝農耕村,撲面而來的是綠色的長廊,爬滿青藤的土牆茅屋,穿着土布的山民,各種手工作坊、民間藝術表演場;撲鼻而來的是酒香油香。主要景點有水打磨、獅子上繩表演場、魔術表演場、陶器作坊、油作坊、酒作坊、旋木作坊、傳統飲食區、紡織院、竹編院、千斤拍、山神廟、杏花咀、自耕區、菜園子等。遊客不但可觀、而且可以親自操作演示。
震天雷瀑布
震天雷瀑布是重渡溝的三大標誌性瀑布之一。震天雷瀑布距農耕村不遠,名字很響亮,叫「震天雷」。長滿綠毯樣青苔的崖上,兩條激流如天河直瀉,其中一條瀉入兩米深井樣的洞內,又從洞壁的孔中流出,一彎三折,穿石而下。瀑聲隆隆震天作響。
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據傳,每遇大旱之時,西海龍王 欽奉玉帝之命行雲布雨,出門之時,總要放三聲大炮,看到的是刺人雙眼的閃電,颳得是天昏地暗,飛崖滾石,大樹拔根,房倒屋塌的狂風,聽得是天崩地裂的響聲,接着便是傾盆大雨。百姓怨聲載道,紛紛向凡界山神、河神、土地神等燒香禱告,祈求風柔些,雷小些,雨緩些。諸神奏知玉帝。
玉帝對西海龍王問了驚擾百姓之過,要他送個地方放炮起駕。西海龍王派龜丞相到凡界選址,選中了這瀑布下井筒樣的深潭。後來,每遇西海龍王出行,便將三聲大炮放在這裡。這井筒里每響一聲,便激起丈把高的水柱,震天雷也由此而名。
重渡溝景點革面潭
革面潭水深3米的小潭,據說是虬龍潛入潭後,決心改惡從善,恩澤一方,因此潭被稱為「革面潭」。相傳這裡有家農戶欲辦喜事,而客人多,為借不到桌椅碗碟而抓耳撓腮。這天晚上,這家主人做了一個夢,一後生對他說:只要在潭邊燒三柱香,便可得到所需之物,但需記住有借有還。第二天,這家主人照此辦理,果然如夢中所言,後傳於眾家百姓。誰家過事,都到此來借,但有人貪財,借了不還,從此虬龍再也不借給人間用具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