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洞察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洞察號(InSight)是一顆用於研究火星行星內部結構的火星無人着陸探測器。着陸器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製造。洞察號名字來自其全名「運用地震調查、測地學與熱傳導對火星內部進行探測」(Interior Exploration using Seismic Investigations, Geodesy and Heat Transport,縮寫簡稱InSight)的首字母縮寫。 洞察號的任務是將一個裝載有地震儀及熱流偵測器的固定式登陸載具發射到火星表面,這個固定式登陸器SEIS是由法國國家太空研究中心(CNES)生產,並利用德國航空太空中心(DLR)製造的HP3熱傳感探頭來測量火星地質結構的導熱,以此研究火星的地質演化。這可以帶來對太陽系的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的新認識。為了降低洞察號的成本和風險,洞察號將使用與2008年登陸火星的鳳凰號相同的設計和技術

洞察號最初計劃於2016年3月發射。然而,在發射前SEIS儀器發生故障失效,發射窗口也存在着問題,洞察號被送回位於科羅拉多州丹佛市的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工廠進行調整。之後,NASA官方決定將額外花費約1.5億美元對洞察號進行調整,洞察號的成本將從之前的6.75億美元增加到8.3億美元,並於2018年5月5日11:05在美國加州中部的范登堡空軍基地成功發射。 在2018年11月26日19:52:59,洞察號經過近3億英里(4.58億公里)的旅程,成功降落在火星表面的埃律西昂平原上[1],它將部署地震計與熱挖掘探頭,並展開無線電科學實驗裝置,以補充對火星內部結構的研究。該任務由NASA的噴氣推進實驗室進行管理。

歷史

該項目一開始被稱為火星物理監測站(Geophysical Monitoring Station,縮寫簡稱GEMS),但應NASA要求在2012年更改為現名。 在2010年的28個提案當中,它是於2011年5月被發現計劃選中的3個提案之一,每個被選中的提案都獲得3百萬美元經費進行詳細的概念研究。2012年8月,洞察號脫穎而出成為最終被選中的提案進行開發。此任務由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管理,有多國科學家參與,而不包括發射火箭載具在內的經費限制在4.25億美元以內。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於2014年5月19日開始建造着陸器,並於2015年5月27日開始對着陸器進行測試。

而由法國國家太空研究中心(CNES)供應的被稱為火星內部結構地震實驗儀(SEIS)的持續真空泄漏導致NASA宣布推遲洞察號發射計劃。此後,NASA的噴氣推進實驗室接管了SEIS真空容器的開發,而CNES則負責處理儀器集成和測試。洞察號被推遲後,其餘的部件全部被送回位於科羅拉多州的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工廠,而用於發射該航天器的宇宙神5型運載火箭則被分配到地球觀測衛星WorldView-4的任務中。

之後,NASA官方於2016年3月9日宣布,將額外花費約1.5億美元對洞察號進行調整,洞察號的成本將從之前的6.75億美元增加到8.3億美元,並預計於2018年5月發射,於11月26日進行火星着陸。而飛行計劃保持不變,繼續使用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的宇宙神5型運載火箭進行發射。NASA的噴氣推進實驗室的任務是為SEIS儀器重新設計並建造一個新的真空外殼,同時交由CNES進行儀器集成和測試。

2017年11月22日,洞察號完成了被稱為TVAC測試的熱真空測試,航天器在模擬空間條件下已經可以承受減壓和各種熱負荷。2018年1月23日,經過長期存放後,再次對洞察號的太陽能電池板進行了部署和測試,含有公眾名字的硅芯片也被添加到着陸器中。

2018年2月28日,洞察號通過C-17貨機從丹佛的洛克希德馬丁太空系統公司運送到加利福尼亞州范登堡空軍基地,並準備與運載火箭進行整合。2018年5月5日,洞察號發射,並於2018年11月26日19:54抵達火星表面[2]

視頻

洞察號 相關視頻

洞察號着陸火星全過程
洞察號重大發現:首次聆聽到來自火星地底的響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