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洪興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洪興祖
出生 1090年
鎮江丹陽(今屬漸江)
國籍 南宋
別名 慶善
職業 軍政人物
知名於 著名學者
知名作品 《老莊本旨》
《周易通義》
《繫辭要旨》
《古文孝經序贊》
《楚辭補註》

洪興祖(1090-1155年)字慶喜,南宋鎮江丹陽(今屬漸江)人。政和中,登上舍第一,任湖州士曹,改宣教郎。南渡後,召試,授秘書省正。歷官太常博士。知廣德軍,提點江東刑獄,知真州,徒知饒州。少讀《禮》至《中庸》,頓悟性命之理。「好古博學,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宋史·洪興祖傳》)。他格守儒學的「推思」於民的「仁政」學說。曾上奏疏:收人心,納謀策,安民情,以壯國威。又論國家的再造,要「以藝祖(古時開國帝王之稱,此指宋太祖)為法。還應詔上書:「具言朝廷紀綱之失」。並身體力行,知廣德軍時,「視水原為陂塘六百餘所」,使境內百姓無旱澇之憂。又修繕學舍,因定從祀;自十哲曾子而下七十一人,又列先儒左丘明以下二十六人。知真州時,以州當兵沖之地,百姓困疲,請免租一年,從之。明年又請免租,又從之。自使流民及返鄉復業,開墾荒田七萬餘畝。同時,又潛心學術。少時曾得蘇東坡《楚辭》手校十卷,又得不同諸本參校,撰《楚辭補註》十七卷。對漢王逸《楚辭章句》多有所疏通發明,被稱為善本。陳振孫稱「用力之勤,而朱子作集注,亦多取其說(《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卷)。他不愧是南宋時比較注重經世致用的儒學家。還著有《老莊本旨》、《周易通義》、《繫辭要旨》、《古文孝經序贊》等。

生平簡介

洪興祖(1090-1155)字慶善,號練塘,江蘇丹陽人。著名學者。

洪興祖出生于丹陽洪家村,他從小就熟讀古籍經典,喜歡寫作,敢於直言。少年時讀《禮記》讀到《中庸》篇,頓時領悟到性命學的原理,同時學習成績和文章水平也日益提高。宋徽宗政和年間,他考取太學上舍進士,委任為湖州士曹官,改任宣教郎。高宗趙構這時在揚州,一切處在草創階段。洪興祖提出,任用和提拔官員,由軍頭司引見,這個方法由他始創,成為慣例。

建炎三年(1129)春,高宗駐蹕揚州,洪興祖被召試秘書省正字,專掌圖書及校勘典籍,後遷太常博士。時金兵已破徐州,洪興祖上書高宗,建議朝廷收攬人心,採納臣下的策略計謀,安定民情,宏揚國威。又說,國家重建,一切應該效法宋太祖。這些建議深為高宗所賞識。

宋高宗紹興四年(1134),蘇州和湖州發生了地震,接着又發生了旱災,老百姓流離失所。洪興祖當時為駕部郎官,應皇帝的詔令進疏,明確指陳朝廷的紀綱失誤,為宰相秦檜等人所忌恨,被貶斥主管太平觀,做了一個坐食俸祿而不管事的閒散官。

之後,洪興祖被起用為廣德軍知軍,赴任伊始,他救荒革弊,考察水源,率百姓修建陂塘六百多處,使境內旱情頓緩,百姓對其備加稱讚。他又把學舍修建一新,並編定配祀孔子的先賢牌位,自十哲曾子以下列七十一人,又列先儒左丘明以下二十六人。由於政績可觀,洪興祖被提拔為提點江東刑獄。後又任真州知州。真州即今蘇北儀征,地處軍事要衝,由於遭到金軍的嚴重破壞猶未恢復,瘡痍滿目,百業皆廢。真州人民為避金兵搶掠,大部流亡他鄉,土地荒蕪。洪興祖上任伊始,多次奏請免除租稅,招撫難民,得到朝廷批准。逃亡在外的真州人民,見洪興祖處處為民辦實事,相約回歸故土。從此,流民得到安置,生產恢復發展,開闢荒田達七萬多畝。洪興祖此舉,卻遭到同朝官員嫉恨。不久,洪興祖調任江西饒州知州。

紹興二十四年(1154),洪興祖為已故的龍圖閣學士程瑀《論語解》撰序,不料被人指控為語言中涉及到怨恨朝廷之意,引起滿朝非議。右正言王珉上言詆誣洪興祖,說是已作故的龍圖閣學士程瑀,本質平庸惡劣,見識低下,隨便對孔聖人的問答之書,妄加評說。洪興祖則為他在書前寫序吹捧,鏤版印刷廣為散發流傳,兩人狼狽為奸,相互勾結,可惡之至。並惡言中傷洪興祖云:「興祖天資陰險,趨向不正,傾心附之,結為死黨,如不痛懲,恐為亂階。伏望聖斷,將興祖編置遠方,以御魑魅。」是時秦檜掌權,諫官大多數出自秦檜門下,他們爭相彈劾忠良,以競獻媚之能事,討好秦檜。洪興祖素與秦檜談不到一起,曾與秦檜論「乾坤」三封,秦檜言:「陰凝於陽必戰。」洪興祖不畏強權,奮起而斥:「陰終不可勝陽,猶臣終不可勝君;嫌於無陰,惡夫行己者。」秦檜以為洪興祖嘲諷自己,擊案大怒。此後對洪興祖恨之入骨,千方百計欲置於死地。同年十二月,洪興祖謫放昭州(廣西平樂縣)。次年八月,洪興祖憂鬱而卒,時年66歲。墓葬丹陽里莊竹塘村。第二年,皇帝下令恢復他的官位,追贈敷文閣學士。

洪興祖是兩宋之際的一位知名學者,他一生著書頗勤,經史子集各方面均有著述,如《周易通義》《春秋本旨》《論語說》《老莊本旨》《續史館故事》《杜詩辨正》《楚辭補註》《韓子年譜》《繫辭要旨》《古文孝經序贊》《楚辭考異》等20多種,均是影響一時之作,其中《楚辭補註》《韓子年譜》兩部傳世之作更是得到歷代學者之稱揚。他的學識儼然為學者們所看重,大儒朱熹就曾在多本著作中引用洪興祖的觀點,並讚譽其學識不凡。

《楚辭補註》是《楚辭》研究著作,17卷。《楚辭章句》徵引典籍,多不言書名,而此書所引,則必舉出處。《四庫全書總目》稱它「於《楚辭》諸注中,特為善本」。洪興祖的《楚辭補註》,在對《楚辭》進行解釋時,就解釋尺度而言,能做到既重視文本地位又踐行「疏可破注」,既重視訓詁又兼重義理,在己之私意與文本意義之間找到了動態平衡,相比於《楚辭章句》和《楚辭集注》,解釋更為適中,不失為一種合理和有效的解釋,具有獨特的價值和借鑑意義。

最早將屈原的「忠君」與「愛國」聯繫起來的是洪興祖。《楚辭補註》一直受到後代的推崇,不僅參校善本、異本之多,勘補文字的功力之深,而且還能發己之卓見,從愛國的高度揭示了屈原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憂患意識,從國與君的角度肯定了屈原的怨君思想,讚揚了屈原「沉江而死」以身殉國的「英烈之氣」。洪興祖所處的北宋、南宋之交的時代,民族矛盾空前尖銳,宋王朝岌岌可危;他本人也因冒犯秦檜而遭貶職。國家危亡、個人怨憤交織於心,於是借屈原之事抒己之懷,他在《楚辭補註·離騷後敘》中,將屈原自沉的原因歸結為兩點:一為「同姓無可去之義,有死而已」;一為「去則國而從亡」,不忍離去。前為忠君,後為愛國。他還反覆強調:「屈原之憂,憂國也。」儘管洪興祖尚未明確標明屈原的「愛國」精神,但他對屈原的「戀鄉」情結予以突出和擴張,在屈原接受史上第一次將其提升到戀「國」的高度來認識,從「鄉」到「國」,屈原人格中的愛國層面初具雛形。

洪興祖《論語說》一書,朱熹稱「其說多可采」,並在《四書集注》中多有採用。洪興祖的《韓子年譜》是宋代韓愈研究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它不僅在年譜形式上有所開拓,而且對材料的使用範圍更寬,對史實的推求更加詳密,對作品系年用功更多,也糾正了前人的一些錯誤判斷。由於作者對於唐代史實和譜主事跡的深厚學養,該年譜至今仍是韓愈生平研究中重要的參考文獻。從年譜這類著作形式發展的歷程看,它也是年譜從草創開始走向成熟的標誌性著作之一。

丹陽洪氏家族,宋時發跡,名滿江南。洪擬、洪興祖、洪造叔侄三人同祀鄉賢。洪擬、洪造同列丹陽名臣榜。洪興祖、洪造兄弟,同舉政和八年進士及第。洪造任歙州黟縣尉時,因征方臘被殺。宋朝洪氏舉進士者,還有洪洞、洪遇、洪憓、洪遘、洪逵、洪宜、洪元直、洪秉哲等人。

洪興祖叔父洪擬(1071—1145),字成季,一字逸叟,登進士甲科。崇寧年間為國子博士。歷任給事中、監察御史、吏部尚書、侍御史、龍圖閣待制等。紹興三年(1133),洪擬為官不媚權要,正直敢言。紹興年間,洪擬與時任駕部郎官的侄子洪興祖一起進疏,得罪秦檜等權貴,兩人同時被罷官。[2]

個人作品

洪興祖著有《韓子年譜》、《楚辭考異》、《楚辭補註》、《論語說》、《老莊本旨》、《周易通義》、《繫辭要旨》、《古文孝經序贊》、《離騷楚詞考異》等行於世。

資料來源

  1. 從洪家村走出去的宋代學者洪興祖. 丹陽日報網 [2020-01-15]
  2. 從洪家村走出去的宋代學者洪興祖. 丹陽日報網 [2020-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