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英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洪英植(朝鮮語:홍영식,1856年—1884年),朝鮮王朝後期大臣,開化黨巨頭之一。字仲育,號琴石,本貫南陽洪氏,是領議政洪淳穆之子。18歲即出仕,歷任要職,並曾出使日本和美國,深受開化思想影響,與金玉均、朴泳孝等人結成開化黨。1884年12月4日參與甲申政變,12月6日政變被清朝軍隊鎮壓,洪英植被朝鮮士兵剁成肉醬,他被朝鮮政府定為甲申政變的「五凶」之一。1910年平反,諡號「忠愍」。他是韓國郵政事業的創始人。
死後
甲申政變平息後,朝鮮政府宣布洪英植及金玉均、朴泳孝、徐光范、徐載弼為「五凶」,而且將洪英植挫骨揚灰。洪英植的家人亦被賜死,其父洪淳穆及洪英植的妻子韓氏和年幼的兒子一同服毒自殺,洪英植異母兄洪萬植自首,因其已經出後而僥倖生存(後來洪萬植在《乙巳條約》簽訂後自殺殉國),其弟洪正植隱藏起來,改名洪正杓,也倖免於難。洪英植的家亦遭籍沒,原址成為朝鮮第一家西洋醫院——濟眾院。 1894年「甲午更張」時期,金弘集內閣曾一度為洪英植平反,恢復了他的官爵,但是1896年「俄館播遷」以後隨着金弘集內閣的倒台而取消,仍扣上「逆賊」的帽子。1910年(純宗隆熙四年)6月29日,洪英植終於獲得平反,追贈奎章閣大提學,賜諡號「忠愍」。
生平
訪問日本 洪英植出身名門南陽洪氏,1856年2月5日(舊曆咸豐五年乙卯十二月二十九日)生於朝鮮首都漢城(今韓國首爾)。他的父親洪淳穆官至領議政,頗受興宣大院君重用;母親則出身於全州李氏。1873年參加科舉考試,獲式年文科丙科及第,從此步入政界,歷任奎章閣正字、待教、直閣等官職。 洪英植早年與金玉均、朴泳孝、徐光范、徐載弼等兩班貴族子弟在開化思想的鼻祖——朴珪壽門下受學,他們希望朝鮮全面開放,接受西方先進文物,早日實現文明開化和富國強兵,因而結成了「開化黨」,洪英植就是開化黨的重要人物。他還與外戚閔泳翊關係很好,是閔泳翊門下的「八學士」之一。 1881年,洪英植參加了「紳士遊覽團」,前往日本進行考察,折服於明治維新後日本的強盛,並對日本提倡的東亞聯合深感共鳴。他在日本遊覽期間參加興亞會的活動,並賦七絕兩首:「澹溟如帶隔東陲,為結深知步險夷。過境都從流水去,松竹而今式好時。」「同生斯世又同洲,三國衣冠共一樓。今逢兄弟兼知己,不負扶桑作壯遊。」 洪英植在回國復命時對國王高宗說:「其(日本)制度雖是宏大,皆積累所成。至於財政,以其興作甚繁,恆患不足。其軍政不為不強,然皆由其晝夜孜孜、齊心一力之所致,以其所為,視其所著,誠非難事矣。」 同時,他頗有聯日的傾向,說:「日人恆言以聯合我國及中國,三國和協,可得外御歐洲,此非但為鄰誼然也,亦由事勢之不容不然矣。」 洪英植的任務是考察陸軍省,因此他在日本時尤其重視對日本軍事的考察,歸國後編寫了《日本陸軍總制》(4卷2冊)和《日本陸軍操典》(6卷4冊)兩部書。同時,他還對日本郵政特別感興趣,專門向當時日本的驛遞局長前島密諮詢現代郵政的知識,並受贈了相關書籍。這段經歷為他後來創辦郵政局埋下了伏筆。
出使美國 洪英植回國後,就在新設立的機構統理機務衙門中被委以要職,任軍務司副經理事,既而與閔泳翊一道掌管統理機務衙門下的總務局。 1882年「壬午兵變」平定以後,朝鮮高宗下旨命洪英植等人參與機務。 洪英植年方20餘歲就位列顯要,與其父領相洪淳穆的地位是分不開的,但父子之間的關係並不和諧,史載洪英植「儇佻敏慧,纚纚談時務可聽,而淳穆憂之,以為非保家之兒,然輕薄子競趨之」 ,因此偏向鎖國守舊的洪淳穆對於「力贊外交之議」 的洪英植非常不滿,在1882年11月曾一度將洪英植逐出家門,趕到京城外,後來高宗親自干涉,才將洪英植召回京城,時人感嘆:「蓋領相斥和也,其子英植講和,故父子之間亦異論也。」 1883年7月,高宗決定派使臣訪問美國,閔泳翊被任命為報聘正使兼全權大臣,時任協辦交涉通商事務(外衙門協辦)的洪英植作為副使,與正使閔泳翊一同橫渡太平洋,前往美國進行訪問。訪問結束後,閔泳翊一行取道歐洲輾轉回國,洪英植則直接從美國回國,並於1883年底單獨復命,不久除授兵曹參判。經過此番出使,洪英植變得更加激進,根據與他共事的金允植的記述,「英植素有俊才,且有向學好善之心,人皆期遠大。及出使時,其父洪相淳穆病痢危劇,英植不顧而去,人始怪之。及還,深慕洋制,奴視中國,並斥孔孟倫常之道,肆然無忌,於是知其已化為異類矣」。
參與政變 回國後的洪英植,一方面籌備現代郵政事業,1884年4月朝鮮高宗同意開設郵政事業,並命洪英植掌管。 洪英植則積極籌劃發行郵票、建立郵局及相關機構,在1884年11月18日發行了朝鮮半島歷史最早的郵票(5文和10文),並在漢城典洞開設了郵政總局,在仁川開設第一家郵政分局,並設置郵政受取所、郵票買下所,並設法加入《萬國郵政公約》,因此洪英植堪稱是韓國郵政事業的先驅。另一方面,洪英植積極與金玉均、朴泳孝、徐光范、徐載弼等開化黨人密謀,計劃藉助日本的力量,發動流血政變,從把持政變的事大黨手中奪取政權,他說:「平日我在開化黨中被稱為和平主義者,然近來國勢危迫,不忍坐待其滅亡,在這種情況下不得已行過激之舉」。 他還表示「吾輩以今日切迫之勢,舍一身性命,期圖一改革之志,天幸見憐,時運湊合,如水驟下」。 政變前兩天,開化黨同志聚在徐載昌家喝酒,洪英植喝的酩酊大醉,出門後從馬上跌下來,傷了左臂。被扶到金玉均家以後,他索取紙筆向金玉均寫了一行話:「我落地時,地沾我血;我死之時,天鑒我心。惟我同心,同我誓心;若背此心,天必誅殛」。 經過開化黨人的多次聚會密謀,終於決定由洪英植點燃甲申政變的導火線。郵政總辦洪英植在1884年12月4日(陰曆十月十七日)夜晚舉辦西洋式的郵政局落成宴會,開化黨人準備趁這個機會,利用洪英植宴請朝廷大員,然後在郵政局旁縱火,將事大黨大臣一網打盡。然而當天計劃進行不順利,於是金玉均、朴泳孝和洪英植等人又把國王高宗及王妃閔妃從昌德宮轉移到景佑宮,並請來日本公使竹添進一郎及日軍的保護,既而殺事大黨大臣7人,並成立新政府,宣布改革。洪英植拜相併被任命為右議政,並負責將開化黨的改革措施一一上奏高宗。 然而僅到12月6日,袁世凱率領的清朝駐軍便應事大黨殘餘之請鎮壓開化黨,日軍及開化黨節節敗退,洪英植及金玉均、朴泳孝、徐光范、徐載弼等開化黨人及日本公使竹添進一郎挾高宗前往城北關帝廟,途中竹添提議亡命日本,金玉均、朴泳孝、徐光范、徐載弼也跟着一起逃跑,唯獨洪英植堅持跟隨高宗,不肯離開,金玉均以為「洪君素性仁厚,平日交際甚圓融,變出後亦以兵丁送護閔泳翊,且與袁世凱契甚厚矣,或望其得而安全」 ,所以沒有強求他一起去日本,並對洪英植說:「君雖扈從,保無他憂。君則在內,吾輩出外,將有回覆之日。」 與洪英植一同護駕的還有朴泳孝之兄——都承旨朴泳教。結果當夜他們到北關廟以後不久,就被清軍追上,高宗被迎入清軍陣中,而洪英植則拉住高宗的龍袍,千方百計請求他不要前往,但無效果。等高宗乘轎走後,洪英植仍盛氣斥責朝鮮士兵,結果洪英植和朴泳教當場被朝鮮士兵亂刀剁成肉泥。 袁世凱在給清廷的報告中則對洪英植之死有更詳細的記錄: 「……三鼓,有人密送消息,告王在北門內關帝廟,為英植所拘,卑職(袁世凱)委茅倅(茅延年)與吳統帶(吳兆有)、張總兵(張光前)率隊相繼前往。……吳統帶等入見王,請王至左營暫息,洪英植侍側,謂:『袁某不來不可往。』王乃言:『待袁而行。』吳統帶等勸說良久,王起欲行,英植目王,王復坐。英植復言:『袁某既不來,且遣人視宮中安否。』其實召日兵也。……少頃,又一人入,形色甚異,王之御林兵捉之出,帽落露短髮,則日兵也,立斃階下。英植顏色頓改,張總兵於燭光下見王座側櫝中匿二人,恐有變,遂與吳統帶親舁肩輿至階前,茅倅引王出戶,英植力阻,茅倅不顧,王起,牽茅倅衣裾,趁勢步出,遂就輿。英植見王已去,欲與稠眾中潛逃,茅倅偽與周旋,攜之同行,而英植恐我軍為難,亦握茅倅手同出。甫至門,朝鮮兵亂刀齊下,英植仆地,猶握茅倅辮髮未放也……」[1]
參考文獻
- ↑ 中日第一次戰爭:中日武裝爭奪朝鮮半島控制權,袁世凱初露鋒芒化繁為簡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