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窪垤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窪垤鄉位於雲南省玉溪市元江縣城東南部,地處小河底與元江匯合處的羅馬山一帶,經度102°、緯度23°,地形平面呈不規則的四方形,東與石屏縣的牛街鎮、帽合鄉隔河相望,西南部隔元江與澧江街道和紅河縣的[[浪堤鎮]為鄰,北與龍潭鄉相連,總面積為329平方公里,窪垤鄉因駐窪垤而得名,「窪垤」,以人得名,姓白名挖垤,生於明末,卒於清順治年間,始任「糧名碼頭」(糧站)故名。窪垤是中共元江縣委會舊址,是玉溪市文物保護單位。[1]

中文名稱:窪垤鄉

別 名:窪垤

行政區類別:鄉

所屬地區:雲南省玉溪市元江縣

電話區號:0877

郵政區碼:653306

地理位置:元江縣東南部

面 積:329平方公里

人 口:7660人(2017年)

車牌代碼:雲F

地理環境

窪垤鄉位於元江縣東南部,總土地面積329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20292畝,複種指數144%,最高海拔2007米,氣候屬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7.5℃,年平均降雨量980毫米,主產:烤煙、玉米、稻穀。鄉政府所在地窪垤村距縣城58公里。

窪垤鄉轄7個村委會;64個自然村,窪垤鄉農村經濟總收入4412.9萬元,財政收入382萬元,人民人均純收入2877.09元,境內群山起伏,地勢西北部稍高,逐漸向西傾斜,三面被元江(江)和小河底河環繞,一面緊靠祭魂山東南麓,最高海拔2260米(麼佐山),最低海拔320米(小河底岔河)。平均海拔1380米,農田分布在850米至1500米之間,全年平均氣溫18攝氏度,一月份平均氣溫10.5攝氏度,七月份平均氣溫22.3攝氏度,霜區多在12月至2月,平均40天左右。全鄉常住人口7660人(2017年)。窪垤鄉組建了治安、武裝部、民兵等組織。轄區耕地面積為25501.8畝,全鄉有水源的水庫坡垤和瓦窯沖等5座,庫容量為50萬方左右,水利資源有小河底河,河床陡急、落差大,有40公里的河段經鄉流過,已建成小河底一級電站、二級電站,總裝機容量為4×1000千瓦,2×2000千瓦。氣溫和海拔高程都比較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出產稻穀、包穀、紅薯、高粱、烤煙等農作物。農民的主要經濟收入為種植烤煙、甘蔗和包穀等,還有農業加工的火腿、毛煙、高粱酒等。

農村經濟

2007年實現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4412.9萬元,其中:種植業深入2659.6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60.3%;畜牧業收入817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18.5%;漁業深入8.3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0.2%;林業深入36.4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0.8%;外出勞務收入179.2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77.09元,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82萬元。

全鄉經濟發展狀況良好,2007年烤煙生產總產量138.66萬公斤,收入12316.59萬元,甘蔗總產量8105噸,收入133.2萬元,全鄉糧食總產量400.14萬公斤,其中小春產量34.3萬公斤,大春產量365.84萬公斤。農民生產工具使用主要是微型拖拉機、農用汽車、傳統的木犁、鋤頭、鐮刀等,農民住房大部分仍然住土掌房,部份已住鋼混結構房,生產條件較優越,運送化肥、糧食可用汽車、拖拉機,人背馬馱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農民生活進一步得到改善,大部份家庭有了電視機、電冰箱、電話、手機、摩托車、洗衣機等高、中檔家具。不愁吃、不愁穿,過上了幸福、祥和的生活。

歷史文化

窪垤鄉歷史悠久,古建築有武廟、家廟、文廟,武廟修復後作為宗教老年人活動場所,家廟修復後作為窪垤村老年協會、婦女之家、青年之家等活動場所,文廟1853年開始作為私立初小班、高小班,解放後,1949年12月歸人民政府管理,由私立學校變為公辦學校,至今已變為嶄新的鋼混結構校舍,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從這裡出來的學生考入清華大學1人,研究生1人,中央民族學院2人,北京師範大學1人,多名考入一般院校,培養了一代又一代有文化的勞動者,向高一級學校輸送了一批有一批合格的學生,現用的窪垤村委會原是窪垤大惡霸楊華麟剝削勞動人民建蓋的一幢三樓一頂瓦木結構古建築豪宅,解放後歸人民政府管理,是中共元江縣委會舊址,是玉溪市文物保護單位,元江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窪垤區政府、革命委員會、人民公社、窪垤鄉人民政府均設在這裡,領導全鄉各族人民大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到91年歸窪垤村委會,由於古建築造工精緻,各級領導到窪垤指導工作、來往客人都非去參觀不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