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流失的歲月(張永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流失的歲月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流失的歲月》中國當代作家張永勤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流失的歲月

懷揣着夢想,離開了清純的校園。分配到了離家很遠的一所鄉村小學教書。我努力地適應着從一個繁華的市區,已習慣了汽車的喇叭聲和霓虹燈的閃爍到四野清靜、夜晚拿着手電筒茅廁的鄉間。

學校坐落在村的東邊,鐵質的校門銹跡斑斑,四周則是用黃土夯起來的高約2米多高的土牆,遠遠望去就像一個古堡。牆角四周載滿了高大的白楊樹,給乾枯黃土牆增加了一點顏色,讓人感覺牆的裡面還有生命的存在。校園沒有硬化,清一色的黃泥路道呈倒狀的「井」字圖形,「井」字長長的一豎把全校的教室分隔成了兩邊,一邊是教學區,一邊是教師的辦公室兼做宿舍。學校只有六教師,他們都是本村子的民辦老師,平時放學都回家。

在學校,老師只要誰家有事,大家相互幫襯。彼此之間說話也很隨便,想起什麼說什麼,沒有太多的考慮,基本上是口隨心至,即便說錯了,大家也都不以為錯,無非是一笑了之。

平日裡因為工作很忙,學校就為我們僱傭了一個本村做飯的大嫂,大嫂為人和善,廚藝不錯,一日三餐不用發愁。可是一到周末,就剩下我只能自己籌備飯了。在偌大的校園一隅,我用火爐支起鋁鍋燒水,自己和面、擀麵皮,這從廚師大嫂那裡學來的臨時排上了用場。剛開始學做面,面和的太稀了,麵條煮糊了;有時爐火太大,水漫金山了,只好手忙腳亂把鍋乾脆端放在地上。為這,校長說了一句至今記憶猶新的哲理: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時間久了,擀麵、炒菜不在話下。

學校遠離鄉鎮,買菜和生活用品就得到三十里外的集鎮去購買。交通靠自行車,一路上翻山越嶺、上山爬窪。老師們笑稱,走一趟鎮子,先是人騎自行車,再是自行車騎人。一般情況下,除了鄉教委開會或有重大事務,大家才輪流去鄉鎮一趟。

這裡人們的生活基本上是自給自足,糧食、蔬菜自己種。食用油是用一種胡麻在小型作坊壓榨的,據說是食用油中做好的。剛開始,我的一切生活用品都是這裡的老師給我拼湊的,李老師家的面、汪老師家的菜、袁老師家的油…記得我來學校一月後的一個星期天,我在學校周邊的田埂上散步,碰見一個學生,從背篼了拿出一捆蔥、,一可樂瓶胡麻油、還有許多土豆。說是他爸爸讓送的,並說一個外地人在這裡教書不容易。這雖不能算作雪中送炭,但也是一種深情,以後的日子,不斷有村民送來菜、之類的日用品

時間久了,我都覺得不好意思,老校長就幫我開闢了一塊菜地種菜。說是菜地,其實就是灶房前面的一塊空地,從翻地到平整,再把它調整成一畦畦一壠壠小田,忙活了一個下午。老師們把他們家裡的南瓜、茄子辣椒、豇豆,小白菜、菠菜之類的種子拿來種上。真可謂「菜地雖小、菜品俱全」。從播下種子的那一刻起,我就對菜園似乎有了一種牽掛,時不時都要到菜地里巡視一番,看着那些由自己親手播下的種子探頭探腦地拱出土面,頗有一份成就感。因為,我在這裡播下了希望的種子….

這裡是黃土高原區,常年乾旱少雨,種上菜以後,我一有空閒時間就從水井裡打水澆菜。看水慢慢地滲進地里,聽水滲在地里發出的「滋滋」的聲音。心裡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暢快,有的是一種期盼,也驚嘆生命偉大 。放學了,送走了最後一批學生,在寂靜的校園裡,坐在菜園的田埂邊,捧着本書,看着菜園的風景,體味和遐想田園生活,也是別有一番情趣。

現在有時面對紛爭複雜的事,常常會產生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困惑。種菜這個不算太累的體力活,幫助我舒展筋骨,調節情緒,換換腦子。在種菜過程中,讓我享受到一份耕耘一份收益。在與土地交流中,心靈才能找到一份安寧。

那時候種菜,種下的是一個希望,收穫的是一份心境。

在這所學校任教的老師多是本地人,而且是一工一農的教師,基本上家裡都養着豬。殺年豬是這裡黃土高原區漢民村民每年底的一件大喜事,村民每年到立冬交九過後就有殺年豬的風俗習慣,以犒勞辛苦一年的家人,年豬越大代表來年越富裕。 濃濃的鄉情和年味便瞬間在大山的農家小院中瀰漫開來。過年的感覺提前品味,別有一番情趣。酒不緊不慢地喝着,鄉情、親情、友情隨着酒後紅通通的臉龐而顯得更加地濃烈。

每到年關,老師們相約着殺年豬,這周末你家,下周末我家的海吃海喝,不去的還不行,要被大家制定的土政策處罰。吃肉時,真有點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味道,但酒一般不用勸,能喝多少喝多少,有時不能喝酒的就吃肉,別人喝一口酒,他就吃一片肉。煮瘦肉蘸辣椒醋水的味道現在想起來都流口水。吃喝差不了,放開嗓子吼幾聲秦腔,此刻一切的不快和煩惱被拋到了腦後。在設備精良的「現代化」KTV里,是永遠找不到那種感覺得。

[1]

作者簡介

張永勤,男,漢族,大學文化,現任教於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第二中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