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流金的江心島(郝菊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流金的江心島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流金的江心島》中國當代作家郝菊先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流金的江心島

春天的風是五彩的,吹過天空,天空飄滿繽紛的風箏,那是孩子們放飛的希望;春天的風是綠色的,吹過大地,那漫捲的小草是新羽在蹁躚;春天的風甜甜的,吹過人們的心田,人們笑開了顏。揚中的風是親切的,一聲召喚,我便來了,一個美麗的島城牽着我的歡欣。我從千里之外來看你,讚美你,熱愛你!

我來了,在溫暖的三月,你站在揚子江中,玲瓏清雅,綠柳扶堤,金浪吐芳,河豚飄香;我來了,在你富強的時刻,你不再是昔日的千年孤島,踏上你的橋,將你細細觀賞,一橋跨大江、二橋連上海、三橋通鎮江、泰州橋相連泰州市、楊中大橋直抵常州。橫貫南北的五橋,載着你的富強之夢,環繞江島的五橋是你騰飛的翅膀;我來了,尋着「上善若水,自強不息」的揚中精神,走進宜禾職業裝博物館,領略了職業裝積澱的文化內涵,走進大全集團有限公司,揚中電器工業品城,園博園,新治村,西來橋......一路走來被「想一流,爭第一,創唯一」的揚中風格感動着,鼓舞着 。

淌洋在美麗的江心島城,時時被一片浩瀚的金黃吸引,在清風裡涌動的黃輕飄漫捲,似曾潛沉於內心的一種渴望,一種懷念,一個夢想,此刻卻在三月里與那油菜花相遇,便是一種釋然 ,一種別樣的開闊。走進那片油菜花,與之相視,莖綠花黃,搖曳多姿,那嫩黃若清泉,直沁心底,然而那不是水,是一種純淨的絢爛滌淨塵埃使你寧靜,超然;與之相觸,那花瓣質如宣紙,輕軟微薄,兩兩互生,四葉相對,輻射對稱,呈十字形排列;與之相容,如沐陽光,香氣四溢,神清氣爽,欲舞欲飄。還沒有走出這片黃,那片黃就飄然入眼,還有那一片,.......一片片競相怒放、流金溢彩,那齊刷刷、金燦燦、黃嫩嫩的油菜花好似金浪滔滔的海洋,那金黃色的海浪,那朵朵花瓣如雲霞般,風風火火地漫向天涯。春風吹過,花浪滾滾,花香飄然而至。放眼望去那花海像展開的一幅巨大鵝黃色的絨地毯,一直鋪到遙遠的天邊。油菜花海里,別墅紅瓦,樓層隱約,儼然一個「金玉滿堂之鄉」,如人間仙境,構成絕妙的圖畫。在江南的妖嬈春色中,最耀眼的莫過於金燦燦的油菜花了。

心頭飄蕩着那一抹黃,走進揚中市的園博園水韻芳洲,新園林,風格獨特,更令人耳目一新。園中建築通過水、城、島、園四者的有機結合展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共同發展的美好主題與願望。漫步園中,音樂裊裊,水波蕩漾,小橋橫斜,鮮花點點。然而更牽人耳目的是隨處可見的河豚魚雕像,或立於橋頭,或騰空於水塘之上,或站立於橋頭,或隱約於垂柳之中,三三兩兩,似在瞭望,凝視,跳躍,翻轉,嬉戲.....最吸引人眼球的是一灣水塘上的一對鎏金大河豚,全體橢圓形,前部鈍圓,尾部漸細,在陽光的照耀金光閃閃,像活了似的。就連園內的高大建築——北鬥智慧長江服貿融總部,都是仿河豚造型而建。整個園區以揚中特產河豚為構思之源,凸顯「零碳館」和最具魅力的景觀核,通過水系整理和地形處理形成濕地水脈和水上遊覽線。園內的主展館,副展館,濱水休閒館,圍繞中心景區湖面布置,為園區內的核心建築,立面設計也為揚中江鮮特色「河豚」魚的形象概念,以弧形和流線型的建築形體為主要設計風格。小小河豚,成了揚中人意念中的榮耀,揚中也以河豚為名而叫「中國河豚島」。每年三月大約為期38天左右的河豚文化節更是一個盛況,集文化與商貿於一起。全國各地的名人居士,踴躍前來,皆為了舌尖上那一鮮,那美味,「也值一死」。凡此種種皆因那河豚身懷劇毒,也有天下食客為品其香,拚死一嘗。生死之間也全在那廚技之精湛。為觀那神秘的河豚,我們不辭勞苦跟蹤至廚房,那可愛的河豚被打撈出水,白白的肚子瞬間圓鼓鼓的,也許在自衛吧。那河豚也不辱使命,天下食客蜂擁而至,為期38天,河豚天天上餐,為了「中國河豚島」,為了「河豚文化」也值一死......也許所有美名之背後皆有其「一死」.....以此看來,那河豚更有一顆金子般的心,油菜花一樣,餵養着揚中人。

美酒佳人自是佳話,然而英雄遲暮,美人色衰,也是遲早的事。唯有年年春風可綠江南岸,唯有精神之美可以長存。走進渡江園,中國共產黨那面歷史的紅旗赫然於眼前:廣場中央有一座幾十米高的大型雕塑,再現了1949年4月22日紅軍度江時的光輝歷史。雕塑「我送親人過大江」以新華社記者鄒健東拍攝的照片為創作原型,用藝術的形式封存了「揚中小姑娘」顏紅英奮力搖櫓和渡江戰士緊張待戰的光輝形象。當時的顏紅英只有19歲,扎着大辮子,瘦小的身體奮力搖櫓,一心想要船兒駛得飛快,好讓船上的解放軍儘快登陸,到對岸去消滅敵人。這一幕,因為一張名為《我送親人過大江》的照片,被永遠地定格在歷史記憶中。它真實地記錄了當年人民群眾冒着生命危險,送百萬雄師過大江的歷史瞬間。關於尋找當年的「獨辮子小姑娘」有着很多曲折的故事,當年的記者鄒健東

經過50多年的尋找與等待,終於把照片交在了「小姑娘」手上。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50周年和渡江戰役50周年時,當年的「背影小姑娘」在大型文獻紀錄片《風雨鐘山路》與觀眾見面時,已是80多歲老人。解放50多年來,為解放軍渡江戰役作過貢獻的顏紅英老人,一直在家務農,過着一個普通農婦的生活。她雖已到了嗷嗷暮年,但對子弟兵一直懷着無限深情,1998年,她又到了抗洪搶險的前沿,和戰士們並肩奮戰在一起。用她當年駕船送解放軍渡江的那種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迎戰洪水,保衛家園。紅顏易老,但美德永存。一顆金燦燦的心,仿佛一顆能夠帶來溫暖的太陽,是人類永遠的嚮往。

[1]

作者簡介

郝菊先,七十年代生於內蒙呼倫貝爾盟,現北京市中學教師。崇尚自然,愛好讀書、寫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