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真正心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夷陵之戰 |
淺談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真正心態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真正心態,是劉備派關羽鎮守荊州其真正目的在於他們的"結義之情"已走到了盡頭,所以一方面使各自東西為政,減少正面衝突,另一方面,一直虎視耽耽的東吳也正可以成為借刀殺人的工具。[1]
那麼為什麼在劉備如願以償之後,他又要大舉發動夷陵之戰呢?這從軍事戰略的角度看上去難以理解。但是歷史人物也是"人",人的心態是多方面的,不能用孤立靜止的形而上的觀點去分析。所以對於這個時候的劉備,不能忽視他這一時期的"特殊"心態。
劉備這次發動戰爭,蜀中群起反對。《三國志·法正傳》「群臣多諫,一不從。」這些群臣中也包括追隨劉備多年的趙雲。《三國志·趙雲傳》:「孫權襲荊州,先主大怒,欲討權。雲諫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弊,子丕篡盜,當因眾心, 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顯然趙雲是反對東征孫權的。猶值得一提的是那句「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顯然在從軍事戰略上提醒劉備,一旦發動了這場戰爭,與東吳徹底撕破了臉皮,那麼「東結孫權,共御曹賊」的方針將徹底瓦解,蜀漢和東吳都將面臨被曹賊各個擊破的危險。應該說是分析的在情在理,正中要害。群臣的阻諫應該也不外乎這些,但是為什麼劉備一概拒聽,一意孤行?
原因就是這些阻諫沒有中劉備心中的「要害」,雖然在理,但不在劉備心中的「情」。對於關羽,劉備自有不可告人的目的,「關雲長,世之虎將也。」可他的嬌驕二氣也算是冠蓋當時了。「大丈夫不與老兵為伍」,表面上罵的是黃忠,而又是誰讓他「與老兵為伍」的呢?是劉備。極有可能是他在對劉備積憤已久而忍不住借題發揮破口大罵的話,這話又必然會由使者傳回到劉備那裡,更激化了他們的矛盾。劉備對於關羽極不放心,關羽對劉備也心懷不滿。對於關羽不但自己身後是否能駕御是問題,他在自己面前也敢如此放肆,那麼徹底剷除關羽必然會提上劉備的日程。這也是劉備會以荊州來換益州的安全。
但是劉備一向以「仁義」自詡,早年和關羽「情如兄弟」的美事也傳遍天下。如果為了戰略需要而對關羽的死淡薄處理,那麼在仁義效應上無疑對世人產生極大的負面效應,有損於劉備苦心經營的虛偽形象。在劉備心中,自己是以「仁義」武裝自己,一路拼殺過來,最終能安於一時的。因而這塊金字招牌是他萬萬不願意捨棄的。所以他才要故做姿態,打出「以復關羽之仇」的旗號,大舉打動夷陵之戰,而其實這無意是在欲蓋彌彰,頗有點做秀的味道。其實他的心態在朝中也是為大臣們所知的,可是又有誰敢做「出頭鳥」,點破他這層心理呢?故群臣的阻諫也只能從政治、軍事的方面下手,當然是不中劉備的意的,不為他所採納。 從劉備當時的心態來說,恐怕人們越勸他不要復仇,他越要顯示他與關羽的「兄弟之情」;而如果當時有人能順應他的心態,把關羽之前的所作所為嚴加指責,在陳述伐吳的利害,那麼可能彝夷陵之戰也是可以避免的。
但是沒有,恐怕連諸葛亮自度也沒這個資格能指責關羽,終於劉備還是騎虎難下地朝東吳進軍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