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濟南芙蓉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濟南芙蓉街 Furong Street 位於濟南市歷下區,是一條泉城濟南特色的老街以及小吃街。芙蓉街是一條南北走向的步行街,因街上有名泉——芙蓉泉而得名。[1]

芙蓉街北起西花牆子街南口,南至泉城路。東鄰馬市街,通起鳳橋街、翔鳳巷和芙蓉巷,西鄰玉環泉街,通省府東街。青石板路面,全長432米,寬4.6米。

中文名稱: 芙蓉街

外文名稱: Furong Street

地理位置: 濟南市歷下區

氣候類型: 溫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全天開放

門票價格: 無需門票

著名景點: 芙蓉泉 曲水亭街 百花洲

建議遊玩時長: 建議1-2小時

適宜遊玩季節: 四季皆宜

景點特色: 小吃街

歷史

名字來源

芙蓉街,這名字得自街中路西的芙蓉泉。芙蓉泉藏身在民宅之中,自然天成。老殘遊記里說的「家家泉水,戶戶垂楊」,一直被視為濟南的寫照。因此,可以說芙蓉街體現了濟南的泉水文化的特色。人們住在這兒有多美?有詩為證:「老屋蒼苔半畝居,石樑浮動上游魚。一池新綠芙蓉水,矮几花陰坐著書。」這是清代一詩人董芸寫的《芙蓉泉寓居》。

歷史沿革

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以芙蓉泉為水源鑿小河引至府學門前外泮池,名「梯雲溪」。沿溪的街道就是芙蓉街。那時的住戶大多住在街的西側,家家戶戶鄰溪水,一派江南風光。清順治年間,人們在「梯雲溪」上架起一座橋,取名「青雲橋」,取平步青雲之意,橋首建一牌坊,坊額上題有「騰蛟起鳳」四個大字。康熙初年,芙蓉東側也逐漸建起了民房和店鋪,自此街上商賈雲集,遊人如織,遂將街中的「梯雲溪」改成青石板路面下的暗溝。在芙蓉街周圍有撫院、都司、布政司、貢院、府學等衙門機構,因此許多商家在此開業,芙蓉街成為繁華的街道。

清同治元年(1862年),章丘孟家在街上開設「瑞祥」布店。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濟南第一家眼鏡店「一珊號」在街上開業。1913年,鞠思敏等人在街上創辦濟南教育書社。清光緒年間,濟南最大的百貨店「文升祥」在街上開業。街上還有「宏升齋」等鞋帽鋪,「恆祥興」等綢布莊,「聚蚨祥」等染坊,「寶善齋」等鐘錶店,「容芳館」等照像館,「民華堂」等理髮所,專賣養蜂用具、花卉種子及農藥的「迦南商行」,印刷局。中藥、西藥、筆鋪、京貨店、首飾店、書籍、字畫、文具、南紙、樂器、服裝、陶器、古董、刻字、楠木、銅錫器、小吃店、錢行等。

1956年後實行轉並,多數店鋪轉為廠房和住宅。改革開放後,逐漸又變成小吃一條街。政府對芙蓉街的開發建設非常重視,曾邀請清華大學城市研究所來濟做過芙蓉街復原及建設規劃,著名的規劃建設大師吳良鏞教授和張杰博士也對芙蓉街復原改建提出了很好的建議。方運承先生提出了具體規劃,芙蓉街展寬8公尺左右,新開「芙蓉河」寬10公尺,河兩邊為6公尺的順河街,沿濱2公尺寬的斜坡綠帶或涉水石階,綠帶內種植垂柳、花卉、草皮、安置石凳,建茶坊、酒樓和小吃店,沿河建騎樓式茶室,交通路口處建拱橋,到時將是「樓向柳邊起,船在畫中游。」政府現擬將芙蓉街改建成「民俗街」在不久的將來芙蓉街這條富有濃厚文化底蘊的老街,定會煥發出勃勃生機。

介紹

在濟南的老街中,芙蓉街可能是最熱鬧的。無數的小商小販,在路兩邊各據一攤或一店,各色小吃琳琅滿目。芙蓉街上每天人流不斷。相比於大多數寂寂無聲的老街,這芙蓉老街充滿了商業活力。據說從前,這裡曾是濟南府最繁華之地,商賈聚居,多有豪門大院。繁華如過眼煙雲。現在的芙蓉街,以小吃聞名。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來芙蓉街是衝着它的小吃來的。許多逛街購物的人餓了累了都會來這裡吃飯,幾十元錢就可以混個飽肚。腳下是青石板的路面,眼中是路邊一個個的小吃店,鼻中是各色小吃的香味,耳中是各路小販的吆喝。傍着繁華的泉城路,芙蓉街 ,依然熱鬧,但這熱鬧是輕鬆的,是市井的,是鍋碗瓢勺叮叮噹噹的熱鬧。

歷史文化

在濟南的老街中芙蓉街是很熱鬧的。明清時期這條街的四周多是巡院、都司、布政司、貢院和府學衙門,良好的地理環境吸引了眾多商家來此開店營業。著名的瑞蚨祥布店,清朝同治年間濟南的第一家眼鏡店「一珊號」,當時濟南最大的百貨商店「文升行」,著名教育家鞠思敏、王祝晨、許德一等人開辦的教育圖書社均曾在芙蓉街落戶。著名的畫家俞劍華、岳祥書也曾經在這條老街上居住開業招攬學子。芙蓉街一度成為經營文房四寶、樂器文教用品、古玩字畫以及印刷業為主的商業街,同時還聚集了刻字、銅錫器、樂器、服裝鞋帽小吃店等店鋪作坊,街道兩邊店鋪鱗次櫛比顧客盈門,加之街上的住戶大多祖籍章丘一帶,有做生意的傳統,芙蓉街也開始從單一的文化街向文化、商貿並行發展過渡,商業的繁榮也把芙蓉街推向了一個異常興盛的階段。芙蓉街過去有四座廟,從南向北依次為:土地廟、龍神廟、關帝廟、文廟。其中以文廟和關帝廟最為著名。文廟始建於北宋熙寧年間,曾是濟南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在科舉時代文廟是來自全省考生赴考的必經之地,科舉時代考取秀才者入縣學、府學為生員,也稱「入學」或者「入泮」,這是封建士子仕途的起點,為此清朝順治年間在芙蓉街北段梯雲溪上修建了一座石橋,名曰「青雲橋」取青雲直上之意,並修建坊額題有「騰蛟起鳳」的牌坊。梯雲溪、青雲橋、騰蛟起鳳牌坊之名都是因文廟、府學、秀才們而命名的,當時外地來的文人雅士都把到芙蓉街一游引以為幸。久而久之考生秀才們拴馬匹的地方便成了現在的馬市街,張榜公布考試成績的地方便成了如今的榜棚街,雖然現在梯雲溪、青雲橋、騰蛟起鳳牌坊早已損毀遺蹟全無,文廟也只殘存大成門和大成殿以及破舊的影壁,但是憑這些遺蹟足以想象當年祭拜孔子時鼓樂喧天萬人景仰的盛況和芙蓉街的繁榮。除文廟外,龍神廟等其他三座廟宇已經殞沒,但芙蓉街上還流傳着一個有關龍神廟的真實的故事。解放後,政府要求龍神廟的坤道(道姑)們(李元仁、錢元秀、張明真等)做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這讓每天化緣念經的坤道們一籌莫展。突然一位坤道提議:「姐妹們不是都會繡花嗎,咱們成立一個刺繡組吧!」她的提議馬上得到大家的贊同。她們有一個心愿,那就是親手為敬愛的周總理繡一件睡衣。幾天之後,睡衣寄了出去,她們心裡卻一直忐忑不安:一個大國的總理日理萬機,能看得上這么小小的一件睡衣嗎?她們做夢也沒有想到的事情發生了,周總理辦公室的同志們給她們回了信,信中表示睡衣收到了,總理對她們成立刺繡小組的事情十分支持。她們捧着來信哭成了一團,於是一個五人刺繡小組連夜成立了,這就是後來的濟南刺繡廠的前身。在新社會坤道也成了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交通信息

到達線路

泉城路步行街中段路北即是芙蓉街南口.順芙蓉街北行依次可見濟南府學文廟,基督教教會,曲水亭,大明湖正門。

視頻

濟南芙蓉街我也來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