浞水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浞水鎮(簡稱浞水)是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轄鎮,地處黔、渝邊沿結合部。
浞水鎮位於貴州省遵義市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北部,是務川自治縣北部重要鄉鎮;北與重慶市彭水縣接壤,西與本市道真自治縣桃源鄉相連,東與本縣茅天鎮毗鄰,南與分水鎮、泥高鎮交界,素有務川「北大門」之稱。交通、經濟等多方面上受多個地區的輻射影響。
目錄
建制沿革
浞水鎮經濟活躍,商貿繁榮。自古以來就是黔北進入巴渝的一個重要交通要塞。
遠在唐宋時期,便為古都濡縣治地。
宋佑八年(1063年)廢縣,改為都濡鎮,屬黔州彭水縣。
元初劃入思州務川縣版圖。因《楚辭 漁父篇》有:有:「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故取名為「濯水」。
公元1438年前後明英宗正統年間,務川境內設都濡巡檢司在濯水(今長江村水口組)。
清初為都濡鄉地。康熙24年(1685年)地屬齊地圖第二甲。清光緒10年(1895年) 撥歸後坪彈壓。民國3年(1914年),地屬後坪縣,設濯水區公所於此。
民國27年改為聯保。民國38年撤後坪縣,撥歸務川縣,仍為聯保,並設濯水署駐濯水場。民國31年改為濯水鄉。
解放後,設濯水區、鄉人民政府,駐濯水場。1953年劃為濯水鎮。1958年改為濯水管理區,屬濯水人民公社。1961年恢復濯水區。
1992年「撤併建」時,濯水區改為濯水鎮,後因《中華人民共和國鄉鎮行政區劃簡冊(2010)》中認定的鎮名為「浞水鎮」,於2011年6月30日經務川自治縣人民政府辦公室行文通知(務府辦發〔2011〕79號),「從即日起,統一規範使用『浞水鎮』」,從此將「濯水」改為「浞水」。[1]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浞水鎮轄1個社區,9個行政村,分別為滄浪社區(原滄浪村),復興村,長江村,雙聯村,河壩村,花園村,鹿池村,石筍村,青茶村,樂園村。
鎮情簡介
全鎮幅員面積224.27平方公里,轄9個行政村,1個社區,79個村民組,人口4.3萬餘人,鎮機關黨支部12個,村級機關支部10個,農村支部85個,黨員878人。全鎮現有耕地面積37157畝,其中田15930畝,土21227畝。境內糧食作物主產水稻、玉米、薯類等,經濟作物以烤煙為主;森林資料十分豐富,森林覆蓋率為32.2%,主要林木為松、杉、柏,有近萬畝的鹿池人工林場。鋁土礦資源位居全國第三,且鋁土品位相當高。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浞水鎮位於貴州省東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07°87′-107°93′、北緯29°01-28°88′之間。距重慶市區220公里、武隆縣城60公里、彭水縣城72公里;離務川自治縣城59公里、遵義市區270公里、道真縣城70公里。
全鎮東西寬46公里,南北長54公里,總面積224.27平方公里,全鎮最高海拔1786米(筍子蓋),最低海拔540米(紅花園電站),鎮人民政府所在地海拔850米。
氣候特徵
浞水鎮屬亞熱帶高原濕潤季風氣候區,山體氣候特徵明顯。年平均氣溫16.2℃,年積溫≧5530℃,年平均無霜期235天左右,年平均日照對數1150小時。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450毫米。
礦藏資源
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主要有鋁土礦、重晶石礦,鋁土礦資源儲量達1.2億噸,是貴州省務(川)正(安)道(真)煤電鋁一體化循環經濟項目礦源供應區。主要分布在:河壩村瓦廠坪礦區,可采資源量3090.5萬噸;石筍村大竹園礦區,可采資源量4994.148萬噸。
生物資源
境內野生銀杏資源豐富,有「野生銀杏之鄉」美稱。有近萬畝的鹿池人工林場,主要林木為松、杉、柏。
旅遊資源
旅遊資源獨特,三仙洞、三匯溪和鹿池林場等鄉村旅遊極具開發價值。
河流水系
境內有大小河流上10條,總長近90公里。
領導班子
黃杰(鎮黨委書記)主持鎮黨委全面工作,負責全鎮黨風廉政建設工作。
韋偉(鎮人民政府鎮長)主持鎮人民政府全面工作,負責政府安全生產和黨風廉政建設工作。
伍進波(鎮黨委委員、人大主席)主抓人大全面工作。負責發展改革、招商引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分管鎮人大辦、發改辦、交管站。掛包長江村。負責分管口及掛包村的安全生產和黨風廉政建設工作。
覃繼生(鎮黨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負責扶貧、政協聯絡、蔬菜、畜牧、政法、國安、綜治、維穩、信訪、禁毒、道路交通及消防安全。主抓蔬菜產業和畜牧產業。分管:扶貧辦、畜牧站、綜治辦、信訪辦、消防中隊、禁毒辦。聯繫部門:派出所、交警五中隊、司法所、第三人民法庭。掛包復興村、青茶村。負責分管口及掛包村的安全生產和黨風廉政建設工作。
廖權(鎮黨委委員、紀委書記)負責紀檢監察和黨風廉政建設,分管紀檢監察辦。掛包花園村。負責分管口的安全生產和黨風廉政建設工作。
申剛(鎮黨委委員、組織委員)負責黨建、辦公室、宣傳統戰、精神文明建設、工會、團委、婦聯、新農村建設、新農保、財貿、一事一議;分管黨政辦、組織人事辦、團委、婦聯、遠教辦、社保辦、工會、老年支部、創建辦。聯繫單位:信用社、郵政支局。掛包樂園村。負責分管口及掛包村的安全生產和黨風廉政建設工作。
楊明善(鎮黨委委員、副鎮長)負責烤煙生產及煙葉基礎設施建設、統計、水利、農業生產、林業、農機;主抓茶葉、乾果、金銀花。分管:鎮煙辦、煙基辦、農技站、水利站、林業站、統計站、農機站。聯繫單位:煙葉站。掛包石筍村。負責分管口及掛包村的安全生產和黨風廉政建設工作。
王家烈(鎮黨委委員、副鎮長)負責工業經濟、小微企業、工商、食品安全、非公有制經濟、科技、電商、供銷、城建。分管:鎮電商辦、村鎮建設服務中心。聯繫單位:市場監管分局、工商聯、商會。掛包河壩村。負責分管口及掛包村的安全生產和黨風廉政建設工作。
史承康(鎮黨委委員、武裝部長、副鎮長)負責人民武裝工作、民政、生態移民、危房改造、地質災害、國土、電力、網電。分管:民政辦、移民辦、危改辦;聯繫單位:國土、電力、移動分公司、聯通分公司、電信分公司、廣電網絡。掛包雙聯村。負責分管口及掛包村的安全生產和黨風廉政建設工作。
龔華(鎮黨委委員)負責安全生產、城管(三創)、人口和計劃生育、教育、衛生、文化、科協、環保、民族宗教、旅遊、新農合。分管:鎮安監站、城管辦、衛計辦、文廣站、合醫辦。聯繫單位:衛生院、浞水中學、中心完小。掛包滄浪社區、鹿池村。負責分管口及掛包村(社區)的安全生產和黨風廉政建設工作。
王德容(主任科員)協助申剛抓新農村建設和婦聯工作。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7年,浞水鎮境內總人口為4.3萬餘人。
民族
截至2017年,浞水鎮境內主要生活着2個民族,其中仡佬族3.5萬人,占81%,苗族0.3萬人,占6%,外地遷入的其它民族人口0.5萬人,占13%。
文化事業
教育事業
2018年,浞水鎮有小學7所。有中學1所,其中完全中學1所。幼兒園2所。
全鎮以務川二中(務川浞水中學)、浞水中心完小、鹿池完小為示範的校舍建設面貌一新。
醫療衛生
截至2017年底,浞水鎮有醫院1個、衛生院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婦幼衛生保健站1個。
交通設施
截至2017年底,全鎮公路里程260公里,100%村通車,80%組通路;電視覆蓋率達80%以上,移動機站9個,移動通訊網絡覆蓋率達90%以上。
商業歷史
由於浞水鎮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加之地勢平緩、土地肥沃,在悠悠流淌的滄浪河水默默無私的哺育下,成就了古老而又發達的農耕文明與物質財富,同時吸引各方商客雲集,也帶來了殷實的社會生活、厚重歷史文化和發達的商貿交流。自明代起,一直是貴州遵義北部湄潭、鳳崗、綏陽、正安、道真、務川、銅仁地區德江、思南等地區商品運轉的重要埠岸和樞紐,從現有史料及口述史等考察看來,浞水作為黔東北地區之重要商埠,其形成與發展同浞水、江口水陸商道的形成與繁榮有着極其密切的關係。而促成這條商道繁盛的兩大主要貨物——食鹽和大米,則是明清時期浞水經濟繁榮的直接因素。黔東北諸縣成群結隊的青壯年男女將大米、豆類等農產品挑往浞水與鹽商換鹽,回家時,又挑回一擔沉甸甸的食鹽或洋貨,而鹽商又將大米從浞水運往重慶江口,各地的商販頻繁往返於此。因此,在當地,武隆縣江口鎮被稱為第一水碼頭,而浞水被稱為黔北第一旱碼頭。由於人口和經濟發展的需要,過往人口漸多,經營客棧業成為當地的熱門生意,浞水街上的茶館、飯館、客棧隨之增多,為挑夫們提供茶水、食宿。明朝的「趕蠻拓業」和清初的「湖廣填川」時期,大批外地人遷移至浞水,為了聯絡湖南、湖北、江西、四川,先後修建了至今保存完好的三大會館。即:萬壽宮,又名江西會館;禹王宮,又名湖廣會館;萬天宮,又名四川會館。入駐商賈愈來愈多,小小的浞水古鎮呈現日新月異的繁榮景象,且歷經數百年不衰,一直至今。
2018年集鎮人口已達17000多人,擁有務川最大牲畜交易市場,功能完備的農副產品交易市場,有單位23家、旅社9家,餐飲業11家,紅磚廠1家,水泥磚廠1家,石棉瓦廠2家,牛肉乾加工廠1家,草紙廠1家,牲畜市場1個,個體工商戶1300多戶,涉及百貨經營、旅社、餐飲及紅磚加工、牛肉乾加工等20多個品類。新規劃集鎮區域2.1平方公里,可容人口1.8萬人。
經濟發展
綜述
自2005年2010年間,全鎮產業發展取得了階段性成效。2010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8億元,是2005年的5.2倍,年均增長37.8%,一、二、三產業分別達到0.81、0.36和0.71億元,分別是2005年的2.7、9.8和8.5倍。總的來看,我鎮產業發展保持了高速發展態勢。
第一產業
2010年,全鎮農林牧漁業總產值0.81億元,是2005年的2.7倍。實現糧食總產量1.481萬噸,收購全等級煙葉203萬斤,實現肉類總產量1250噸,初步建成優質茶園1770畝,反季節蔬菜、食用菌等蔬菜基地500餘畝,經果林700餘畝,建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5個。
第二產業
2010年,實現工業總產值0.36億元,是2005年的9.8倍,占GDP的比重達19%。提供就業11.04萬人,比2000年增加3.1萬人。初步形成了米粉、牛肉乾、草紙、家具、皮鞋等加工行產業,瓦廠坪鋁土礦山的建設和即將開工的大竹園礦山的建設為「園區突破」邁出了至關重要的步伐。
第三產業
2010年,第三產業實現總產值0.71億元。以交通運輸、住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發展強勁,新增大小各種客運車輛30輛,貨物營運車輛85輛;信息、金融和物流等現代服務業發展迅猛,固定電話增至2500門,城鄉儲蓄餘額達到1.2億元,各項貸款餘額達5600萬元,全鎮個體工商戶達500戶,私營企業5家,服務經濟活力明顯增強。
自然災害
洪災
2010年6月中旬,務川自治縣連續大到暴雨早已造成洪災,各鄉鎮受災情況嚴重。其中,凌晨,浞水鎮遭遇百年不遇暴雨,洪水突襲速度之快,浞水鎮街道水位最高達4米,平均2米,持續時間達4個多小時,大批民房、水利、交通、通信設施被水衝垮,部分民房、農作物被淹,部分民房在洪水中倒塌。
火災
2010年1月3日凌晨4時左右,貴州省遵義市務川縣浞水鎮發生一樓房發生火災,事故造成6人死亡、7人受傷。
火災導致1人在當場喪生,另有12人從各樓層窗台跳下逃生,造成1人死亡、4人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後死亡,另有7人受傷。大火在8時左右被全部撲滅,傷者被送往務川縣兩家醫院接受救治,7名傷者均已脫離生命危險。[2]
歷史文化
浞水長席宴
浞水長席宴,傳承於古時「百家宴」,是古都濡(今浞水)款待踐行客人的風俗,此風俗經過多年演變後成了如今的「長席宴」。長席宴,顧名思義,由數百張桌椅組成,桌上擺滿了人們或自辦共享、或集資統辦的各式菜餚,大家歡聚一堂,共享節日歡樂。
相關視頻
浞水鎮視頻終於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