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蕩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浩浩蕩蕩 |
浩浩蕩蕩 漢語成語讀音為hào hào dàng dàng,原來形容人多聲勢廣大的樣子,後來形容事物的廣闊 壯大或前進的人流聲勢浩大。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浩浩蕩蕩 [1]
外文名稱 go forward with great strength and vigour;...
讀音 hào hào dàng dàng
出處 《尚書·堯典》
原義 形容聲勢廣大的樣子
現義 形容事物的壯大或人流聲勢浩大
注音 ㄏㄠˋ ㄏㄠˋ ㄉㄤˋ ㄉㄤˋ
成語出處
《尚書·堯典》:"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
成語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人流或水流等
示例
一時只見寧府大殯浩浩蕩蕩,壓地銀山一般從北而至。◎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四回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公孫枝將左軍,公子縶將左軍,共車四百乘,浩浩蕩蕩,殺奔晉國來。"
《水滸傳》第五五回:"馬步三軍人等,浩浩蕩蕩,殺奔梁山泊來。"
郭沫若《脫離蔣介石以後》三:"章江也浩浩蕩蕩地漲滿了一江春水。"
《黃鶴樓送別》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着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蘇教版語文第9冊第140頁)
一條浩浩蕩蕩的長江大河,有時流到很寬闊的境界,平原無際,一瀉萬里。李大釗《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
在人們的歡呼聲和祝福聲中,船隊像一條巨龍,浩浩蕩蕩地出發了。《鄭和遠航》(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11課)
《九色鹿》:國王聽了,立即調集軍隊,由調達帶路,浩浩蕩蕩地向着九色鹿的住地進發了。(蘇教版語文第7冊第118頁)
詩句:五代徐綸《陽城龍泉院記》:"浩浩蕩蕩,徧十萬而包大千。"
鄭和的船隊浩浩蕩蕩地出發了。
我們的隊伍浩浩蕩蕩,向黃河邊進發。
啊!黃河!/你一瀉萬丈,/浩浩蕩蕩,/向南北兩岸/伸出千萬條鐵的臂膀。\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將要在你的哺育下\發揚滋長! --《黃河頌》
有的排成數百米長的長隊,有的圍成一個巨大的橢圓形,一批一批,浩浩蕩蕩地從我們頭頂飛過。《灰椋鳥》蘇教版五年級下學期135頁。
詞語辨析
反義詞:風平浪靜
歇後語:太平洋里洗腳-----浩浩蕩蕩。
參考來源